國際旅客聯運協定
國際旅客聯運協定
《國際旅客聯運協定》,蘇聯等八個國家於1951年11月簽訂的關於鐵路旅客、行李和包裹直通聯運,以及鐵路、海運旅客和行李混合聯運的協定。它對各參加國的鐵路企業、輪船公司、旅客、包裹發送人和領收人都具有約束效力。
目錄
協定的目的和意義 《國際旅客聯運協定》是為了開展有關國家間旅客和行李、包裹直通聯運而簽訂的。辦理直通聯運,旅客無須在國境站重新購買客票和換乘,行李和包裹的發送人無須在國境站辦理託運和計算核收運輸費用的手續;軌距相同的鐵路,客車可以直接過軌,軌距不同的鐵路,客車可更換輪對過軌,從而消除旅客列車在國境站的接續時間,加速客車周轉和旅客、行李、包裹的送達。因此,協定的簽訂為促進國際交往、經濟聯繫和文化交流,發展旅遊事業提供了便利條件。
參加國和執行機構 《國際旅客聯運協定》最初的簽字國有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民主德國、波蘭、羅馬尼亞、蘇聯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八個國家。1953年 7月中國、朝鮮和蒙古成為這一協定的參加國。1955年 7月越南也成為參加國。為了保證協定的執行和處理日常事務,曾設有事務局,選定波蘭主持。1957年9月1日起,協定有關事務改由鐵路合作組織委員會處理。委員會是協定參加國鐵道部長會議的常設機構,按專業下設的第一專門會議,負責掌管國際旅客和行李、包裹聯運事務。
主要內容 《國際旅客聯運協定》有俄、中、德文三種文本,具有同等效力。主要內容包括:簽訂的目的和適用範圍,旅客、行李和包裹運輸,運輸費用的計算核收辦法,鐵路對行李或包裹運輸的連帶責任,賠償請求、訴訟和起訴時效以及各參加國鐵路間的清算辦法。
協定參加國鐵路間的旅客、行李和包裹運輸,按協定規定的條件和運輸票據辦理。國際直通鐵路、海運混合聯運的旅客和行李運輸,按協定附件一《國際旅客聯運旅客、行李和包裹運送賠償請求審查規定》規定的條件和運輸票據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