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證
虛證
虛證,中醫名詞。指人體正氣不足,臟腑功能衰退所表現的證候。
● 英文名稱:Deficiency Pattern/Syndrome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診斷學—八綱辨證
● 虛證之由,不外乎先天不足,後天失調。(《鄧星伯臨證醫集》
● 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失調,或疾病損傷等所致正氣虛弱的證候,有陽虛證、陰虛證、氣虛證、血虛證之分。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 虛實是辨別邪正盛衰的兩綱,虛指正氣不足,實指邪氣盛實。虛證,即對正氣虛弱所致各種臨床表現的病理概括。其成因有先天不足和後天失調兩個方面,以後天失調為主,包括陰、陽、氣、血、精、津,以及臟腑各種不同的虛損。
● 各種虛證的表現不一,很難全面概括。常見的臨床表現為面色淡白或萎黃,神疲乏力,精神萎靡,形寒肢冷,心悸氣短,自汗,小便失禁,大便滑脫,舌淡胖嫩,脈虛沉遲;或五心煩熱,口燥咽干,顴紅消瘦,潮熱盜汗,舌紅少苔,脈虛細數。
● 主要表現在傷陰及傷陽兩個方面。
● 傷陽者,以陽氣虛的表現為主,陽失溫運與固攝作用,故面色淡白,神疲乏力,形寒肢冷,心悸氣短,小便失禁,大便滑脫等。陽虛則陰寒盛,故舌胖嫩,脈虛沉遲。
● 傷陰者,以陰血虛的表現為主,陰不制陽,失去濡養滋潤功能,故手足心熱,心煩心悸,面色萎黃或顴紅,潮熱盜汗等。陰虛則陽偏亢,故舌紅干少苔,脈細數。
● 心陽虛證:心陽虛衰,溫運失司,以心悸怔忡,心胸憋悶而喘,面色㿠白,畏寒肢冷,或下肢浮腫,唇舌色暗,苔白,脈弱或結代等為常見症的證候。
● 肺氣虛證:肺氣虛弱,以咳嗽無力,氣短而喘,動則尤甚,吐痰清稀,聲音低弱,自汗,畏風,舌淡,脈弱等為常見症的證候。
● 肝血虛證:血液虧虛,肝失濡養,以頭暈眼花,視力減退,或肢體麻木,或夜盲,女子月經色淡、量少,經閉,面、瞼、爪甲、舌色淡,脈細等為常見症的證候。
● 腎精虧虛證:腎精虧損,以小兒生長發育遲緩,成人生殖機能減退,耳鳴,早衰,牙齒鬆動,發脫,健忘等為常見症的證候。
● 脾陽虛證:脾陽虛衰,失於溫運,以腹脹食少,腹痛喜溫、喜按,畏冷肢涼,大便稀溏,或下肢水腫,或婦女帶下量多,舌淡苔白潤,脈沉遲無力等為常見症的證候。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鄧鐵濤。中醫診斷學.5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 [3] GB/T 16751.2-1997中醫臨床診療術語-證候部分。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出版,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