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
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
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是由於多種原因使血液直接進入顱內或椎管內的蛛網膜下腔,所引起的急性出血性腦血管疾病。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發病率約為6/10萬人,最常見的出血原因為腦動脈瘤破裂佔80%~85%,其他常見原因包括顱內血管畸形中腦周圍非動脈瘤性出血、硬腦膜動-靜脈瘺、腦血管澱粉樣變、煙霧病、凝血功能障礙、結締組織病、血液病和垂體卒中等。各年齡段均可發病,青壯年更常見,動脈瘤破裂所致者好發於30~60歲,女性多於男性。常見先兆表現有不典型頭痛、頸僵不適,或出現無痛性一側眼瞼下垂、瞳孔散大、視物成雙。常見表現有突然劇烈頭痛,呈脹痛或爆裂樣疼痛,難以忍受,多伴有噁心、嘔吐;可有局限性神經功能障礙,表現為偏癱,顱神經功能障礙,動眼神經麻痹所致的眼瞼下垂;可有意識障礙或煩躁、譫妄、幻覺等精神癥狀;少數出現部分性或全面性癲癇發作;也可出現頭昏、眩暈等癥狀。本病治療方法包括病因治療、對症治療及預防併發症。如果不及時治療本病,可能出現再出血、腦血管痙攣、腦積水等併發症,嚴重時可危及生命。該病約10%的患者在接受治療以前死亡。30天內病死率約為25%或更高。再出血的死亡率約為50%,2周內再出血率為20%~25%,6個月後的年複發率為2%~4%。發病年齡,發病後的時間間隔及意識水平影響疾病的預后。
● 神經內科、神經外科
● 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最常見的病因為顱內動脈瘤破裂,動脈瘤性SAH占自發性SAH的比例高達80%左右,若未及時獲得正確診斷,其後果極為嚴重。其他引起自發性SAH的病變,如腦血管畸形破裂出血、高血壓腦出血、腦血管澱粉樣變、煙霧病(Moyamoya病)、腦腫瘤卒中、血液病等。
● 高血壓
● 吸煙
● 大量飲酒
● 既往有動脈瘤破裂病史
● 動脈瘤體積較大
● 多發性動脈瘤等
● 常見先兆表現有不典型頭痛、頸僵不適,或出現無痛性一側眼瞼下垂、瞳孔散大、視物成雙。
● 突然劇烈頭痛,呈脹痛或爆裂樣疼痛,難以忍受。
● 多伴有噁心、嘔吐。
● 可有局限性神經功能障礙,表現為偏癱,顱神經功能障礙,動眼神經麻痹所致的眼瞼下垂。
● 可有意識障礙或煩躁、譫妄、幻覺等精神癥狀。
● 少數出現部分性或全面性癲癇發作。
● 也可出現頭昏、眩暈等癥狀。
● 頭顱CT
● ● 是診斷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最方便最安全的手段,尤其是發病早期(24小時以內),CT對少量的出血即能及時發現。
● 頭顱CTA
● ● CTA(即三維重建CT血管成像)可以確診近98%的顱內動脈瘤,其優勢是無創,快速。
● 腦血管造影
● ● DSA(三維重建數字減影血管成像)是診斷顱內動脈瘤的金標準,它能清晰顯示動脈瘤的所在部位,尤其可以反映腦血管血流動力學的狀況,提供動脈瘤的主要供血動脈的相關資料,對手術入路的選擇,大有裨益。
● 頭顱MRI
● ● 當病後1~2周,CT不能提供蛛網膜下腔出血的證據時,MRI可作為診斷蛛網膜下腔出血和了解破裂動脈瘤部位的一種重要方法。
● 腦脊液檢查
● ● 如果出血量少或者起病時間較長,CT檢查無陽性發現時,而臨床可疑蛛網膜下腔出血而病情允許時可行腰穿檢查CSF,最好於發病12小時後進行腰椎穿刺,以便於穿刺誤傷鑒別。
● 依據患者的臨床癥狀及頭顱CT變化可診斷蛛網膜下腔出血。若病程較長可結合患者頭顱MRI明確診斷。診斷確定后應該進一步檢查尋找病因,如頭顱CTA,腦血管造影等。
● 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應與腦出血、顱內感染、瘤卒中或顱內轉移瘤及不典型發作時應與一些精神類疾病相鑒別。
● 本病治療方法包括對症處理、降顱壓、使用抗纖溶藥物、外科手術或介入治療、預防併發症。
● 病因治療
● ● 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治療重在病因治療。首先應儘快排除SAH是否系高死亡率、高致殘率的動脈瘤破裂所致,力爭儘早做出病因診斷,並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若病情嚴重直接開顱顯微手術夾閉動脈瘤或行血管內介入治療。若系其他疾病所致SAH,亦應根據病情做出相應處理。
● 對症治療
● ● 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應監測生命體征,保持氣道通暢,維持呼吸、循環穩定。安靜卧床,避免激動及用力,保持大便通暢,可對症應用鎮靜鎮咳及抗癲癇類藥物。注意液體出入量平衡及水電解質。慎用非甾體抗炎葯及影響呼吸功能的藥物。用甘露醇、呋塞米、甘油果糖等脫水劑降低顱內壓。
● 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不僅會直接影響患者的正常學習與工作,還可能引起嚴重的併發症,甚至危及生命。
● 再出血
● ● 再出血是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急性嚴重併發症,病死率約為50%左右。出血后24小時內再出血危險性最大,發病4周內再出血的風險均較高。病後14天內的累積再出血發生率為20%~25%,1個月為30%。6個月為40%,以後每年為2%~4%。
● 腦血管痙攣
● ● 大約20%~30%的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出現腦血管痙攣,引起遲發性缺血性損傷,可繼發腦梗死。血管痙攣一般發於出血后3~5天,5~14天為高峰,2~4周逐漸減少。缺血癥狀的發生與初期CT顯示腦池積血量有關。臨床表現為意識改變、局灶神經功能損害(如偏癱、失語等)體征或兩者均有,動脈瘤附近腦組織損害的癥狀通常最嚴重。
● 腦積水
● ● 約15%~20%的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會發生急性梗阻性腦積水,多發生於出血后1周內,因血液進入腦室系統和蛛網膜下腔形成血凝塊阻礙腦脊液循環通路所致。輕者表現為嗜睡、精神運動遲緩和記憶損害,重者出現頭痛、嘔吐、意識障礙等。
● 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預后取決於病因,不同的病因其預后差異很大,其中最為兇險的病因為顱內動脈瘤,其他如病人的病情分級(Hunt&Hess分級)、病人全身情況、年齡、手術時機諸多因素,其中尤以Hunt&Hess分級最為重要。若病人Hunt&Hess分級低,又早期採取了病因治療(如動脈瘤的顯微手術或介入治療)能取得良好效果;若分級高病情重,年齡大,死亡率及致殘率亦相應升高。
● 總之,對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重在早期發現及時病因診斷,正確確立手術指征和手術時機,有可能挽救越來越多的病人。
● 主要通過減少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危險因素,包括控制高血壓,減少吸煙、飲酒等生活習慣的改變。
● 對於既往有動脈瘤破裂病史,尤其動脈瘤體積較大或有多發性動脈瘤的患者更應定時進行複查,避免動脈瘤破裂導致蛛網膜下腔出血,減少危險情況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