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軍戰略

空軍戰略

空軍戰略是空軍建設和作戰全局的籌劃與指導方略。從屬於國家軍事戰略。根據國家外交、國防政策,軍事戰略,國際鬥爭形勢和可能作戰對象,空中鬥爭環境、規律以及國家經濟實力和科學技術水平等條件確定。通常包括三個互相聯繫的要素:空軍戰略目的、空軍實力、空軍戰略運用。通常分為空軍進攻戰略和空軍防禦戰略。

徠現代空軍具備遠程作戰、高速機動和猛烈突擊能力,既能協同其他軍種進行聯合作戰,又能單獨進行作戰,是現代立體作戰中的重要力量,對戰爭的進程和結局能產生重大影響。制定空軍戰略,對於加強空軍建設,指導空軍作戰,保衛國家領土、領空主權和海洋權益,實現軍事戰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基本介紹


內容徠
空軍戰略通常由下列三個相互關聯的要素組成:
1.空軍戰略目標。它是在一定時期內,空軍在運用和發展上所要達到的預期目的和結果。它既是空軍戰略的核心,又是制定空軍戰略的出發點和歸宿,同時也對空軍戰略方針的確定和空軍力量的發展具有指導作用。
2.空軍戰略方針。它是為了實現空軍預期戰略目標而制定的空軍建設和作戰運用的總原則,是空軍一切行動的基本依據。世界各國由於國防政策和軍事戰略不同,國力、軍力以及地理條件等因素不同,空軍戰略方針也各不相同,但有一些基本原則是共同的,如積極進攻,奪取並保持制空權;隱蔽突然地實施空中襲擊;有計劃、有重點地集中兵力;統一指揮;整體協同作戰等。
3.空軍力量。它是空軍戰略的物質基礎和實現空軍戰略目標的手段。空軍戰略是航空技術和空中作戰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出現了一批研究建設和使用空軍的著作和以杜黑為代表的空軍戰略理論。20世紀30年代,一些國家根據本國的戰略方針、地理環境、作戰目的及國家經濟技術力量,形成了各自的空軍戰略思想。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實踐證明了空軍是一支能執行多種職能的重要軍事力量,空軍在軍隊構成的獨立地位和現代戰爭中的戰略作用進一步得到確立和鞏固。空軍戰略的內容有了很大發展。戰後,進入核武器時代。
50年代上半葉,少數有核國家注重發展攜帶核武器的戰略轟炸機,主張在戰爭一開始就首先使用戰略空軍實施核突擊,在短時間內贏得戰爭勝利。50年代末~70年代,由於洲際導彈和導彈潛艇的出現,形成了空中、海上、陸上“三位一體”的核打擊力量。美、蘇等國特別注重發展遠程空射導彈和更先進的遠程轟炸機、多用途戰鬥機,主張空軍既要和陸軍、海軍一起進行全球核大戰,又要參加在世界各地區進行的核威脅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中、小國家主要實行以防禦核突擊為主的空軍防禦戰略。
進入80年代后,技術發達國家應用高技術發展新一代戰鬥機、轟炸機、運輸機、無人駕駛飛機以及精確制導的大威力常規殺傷武器,主張空軍既要和陸軍、海軍聯合作戰,遏制或打贏高技術條件下局部常規戰爭,又要準備單獨使用,完成某些戰略性任務,在實戰、威懾戰略中起重要作用。隨著航空航天技術的發展,航空空間和外層空間戰場將融為一體,空軍在空、地、海、天一體化的聯合作戰中,地位將更加突出。建設高質量的精幹的空軍越來越受到重視,使用空軍爭奪戰略優勢和完成戰略任務的程度將進一步增大,空軍戰略的理論和實踐將不斷發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