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江心寺的結果 展開
- 浙江省溫州市寺廟
- 湖北省黃梅縣蔡山寺舊名
- 宋代林景熙詩作
- 南宋柴望所作七律
江心寺
浙江省溫州市寺廟
江心寺,位於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江心嶼。唐咸通七年(866),在江心孤島的東山建普濟禪院。宋開寶二年(969),又在江對面的西山建凈信講院。南宋紹興元年(1131),宋高宗賜改普濟禪院為龍翔禪寺。
因寺江中,俗稱“江心寺”。宋寧宗時品選天下禪宗叢林,列為十剎之一。其後八百多年裡,該寺屢廢屢興。新中國成立初期,江心寺幾將傾圮。1952年進行了修復。1985年交還給佛教界。1983年,江心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江心寺
東峰西麓原有“普寂禪院”(即今“溫州烈士紀念館”),西峰東麓有“凈信講寺”又名“西塔院”(即原“溫州博物館”)。
寺內主要建築有天王殿、鐘鼓樓、大雄寶殿、三聖殿、方丈室、齋堂等。
現存之江心寺為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重建,面積約2870平方米,分前、中、后三殿。
前殿為金剛殿,東西有長廊,兩端置鐘鼓樓。今宋代古鐘尚存。中殿為正殿,最為壯觀。
殿內供奉釋迦牟尼塑像。殿內檻聯匾額,琳琅滿目。
正柱聯為宋王安石撰並書。後殿三聖殿,殿額與對聯皆為弘一法師所書。寺院大門兩邊有題為宋王十朋撰書的疊字聯:“雲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長長長長長長長長消。”
江心寺 ......來源:萬曆《溫州府志》柳市詩人作家張恆備註
在永清門外江中。唐咸通間建西塔,宋開寶間建東塔,宋元豐間賜東塔為普寂院,西塔為凈信院。建炎時高宗駐蹕御書:清輝浴光二軒刻於石,賜普寂為龍翔,凈信為興慶。紹興中,僧清了聯今址建巨剎於兩峰之間,樓閣堂廡百餘間,江雲煙水掩映叢林為東南勝境。明萬曆七年王叔杲復增沙門及兩廊鐘鼓樓。
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由於金兀朮舉兵南下進攻臨安(杭州),宋高宗趙構由越州(紹興)、明州(寧波)航海至溫州,避居孤嶼,駐蹕“普寂禪院”。
江心寺
於紹興七年書詔蜀僧青了禪師,由普陀來主普寂、凈信二寺,大開講席說法傳經。狀元王梅溪(十朋)未仕時,正在凈信講寺攻經讀史,與青了禪師為方外交。
當時“全愚堂”東軒,即是王梅溪讀書處。
據《溫州府志》記載:孤嶼原為兩島,東西對峙中貫川流,有龍潭深幻莫測。
當時正逢川流淤積,青了禪師親自率眾拋石填塞中川,遂創建中川寺於其上。
表奏高宗,幸蒙讚賞,即賜改中川寺為江心寺改普寂禪院為龍翔寺,凈信講寺為興慶寺。同時雕刻“清輝”“浴光”兩碑,立“清輝軒”與“浴光精舍”於龍翔寺(清輝石碑尚在,浴光石碑早失)。
奉旨統三寺為一,總名為龍翔興慶禪寺,包含嶼上一切亭台樓館,並賜香燈田一千畝,將寺宇奉為“高宗道場”,朝廷每年春秋二季派京官來寺朝拜進香。特建“望江亭”於永清門外,作為橫江待渡之處。自八字橋頭至永清門底建設僧街(今麻行僧街),命市民開設店鋪為僧眾服務。所以香火鼎盛始於南宋,延續至清末民初,官家來寺朝拜者仍絡繹不絕。
江心寺原來廟宇宏偉莊嚴富麗堂皇,文天祥詩云:“樓高百尺蜃吐氣,塔聳雙角龍昂頭”。現 在大殿是清乾隆54年(1789年)重建的,共分三進:前為金剛殿五間,兩端配以鐘鼓樓(宋代古鐘尚在)。中供彌勒、韋馱二菩薩,兩邊為四天王像。
上懸掛宋朱熹(字晦翁)所書的“開天氣象”四大字匾額。
山門外兩旁掛著宋狀元王十朋所撰寫的“雲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長長長長長長長長消”名傳古今的木刻板聯。
江心寺
東北角為觀音像(此像為日本贈送),西北角供地藏像。前左首為伽藍殿,前右首為祖師堂。
此殿最為壯觀,上檐為乾隆御書“圓通殿”大匾,下檐為“江天福地”匾(無題名)。
殿內正中有浙閩總督伍拉納所書的“慈航普渡”匾額,正柱聯為宋王安石(字介甫)撰並書(此聯原掛興慶寺)。
前柱聯為清同治間永嘉舉人陳壽宸(字子萬)所撰書的聯語:“四面煙波,幾疑蓬島移來,金山飛到;一龕香火,剩有蜀僧勝跡,宋蹕遺蹤”。
大殿前兩廊各五間,東為三畏堂,西為客堂。後進為三聖殿,中供彌陀、觀音、大勢至三聖立像,殿額與殿內對聯皆為弘一法師所書。兩廊各五間樓房,供僧眾居住,大殿西首為方丈室正屋樓房七間,東西兩軒各三間樓房。
正中樓上藏有一部版本不一的藏經,有《東甌孤嶼志》印版十卷,有中川禪師《中川集》上下卷木版(已殘缺)。這方丈室是歷來珍貴書畫文物最集中的地方,方丈室西首前後各三間,前為庫房,後為大夥房。齊堂西面為“安閑居”三間,於1935年欽雲老和尚任方丈時所建,作為女客房之用。
“去來齋”在“安閑居”前右首,為乾隆年間通榛和尚所隱居,高僧弘一法師曾在此結夏安居,留下墨寶很多(現已全部拆除,僅遺空地一片)。江心寺分設四大寮(即禪堂、念佛堂、庫房、客堂)。
解放前華山和尚、薇山和尚、欽雲和尚歷任方丈領眾修持,會集諸山長老眾善知識,談經說法,住僧多達七八十人,進行正常宗教活動,頗稱興盛。
萬曆溫州府志江心寺1
宋徐照詩
兩寺今為一,僧多外國人。流來天際水,截斷世間塵。
鴉宿腥林徑,龍歸損塔輸。卻疑成片石,曾坐謝公身。
徐照(?~1211)南宋詩人。永嘉四靈之一。字道暉,一字靈暉,自號山民,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家境清寒,一生未仕,布衣終身,以詩游士大夫間,行跡扁及今湖南、江西、江蘇、四川等地。寧宗嘉定四年卒。
江心寺 文天祥
晏歲著腳來東甌,始覺坤軸東南浮。
百川同歸無異脈,有如天子朝諸侯。
何年飛落兩巨石,孤撐骯髒分江流。
初疑煉失女媧手,又疑釣脫任公鉤。
馮夷海若不敢有,湧出精舍如蓮舟。
樓高百尺蜃吐氣,塔聳雙角龍昂頭。
蒲牢撞撞鼉坎坎,潮聲滾滾風颼颼。
沙高峰頂德門住,海門山上焦公留。
長淮在望鐵甕近,大浪不洗英雄愁。
孰知隸古百粵地,今為禮樂衣冠州。
池塘芳草年年綠,謝公勝事遺江樓。
藍田無颣蟾架夜,黃金作顆人家秋。
客帆渺茫拂宸極,漁舠散漫輕鳧鷗。
麗天紅日起初浴,五雲扶上煙氛收。
孤臣涕泗如此水,恨不從帝崆峒游。
文文山北歸宿江心寺詩
萬里風霜鬢已絲,飄零回首壯心悲。
羅浮山下雪來未,揚子江心月照誰。
祗謂虎頭非貴扣,不圖羝乳有歸期。
乘潮一到中川寺,暗度中興第二碑。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號文山,南宋廬陵(今吉安)人。宋朝傑出的民族英雄,生活在一個漢民族危機陰影籠罩的時代。
萬曆邑人黃淮詩
雕夢畫棟護璇題,百尺觚稜北斗齊
勞壓滄波鼇背穩,影侵霄漢日輪低。
祗園只此甌江上,凈土誰雲鷲嶺西。
俯視塵環名利客,勞生擾擾隔雲泥。
黃淮(1367~1449),明朝內閣首輔,字宗豫,號介庵,永嘉(今溫州市鹿城區)人。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進士。永樂二年主會試,五年進右春坊大學士。仁宗時,任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學士。洪熙元年,進少保戶部尚書兼大學士。宣德間,曾以八十歲高齡主持會試。他歷事太祖、惠帝、成祖、仁宗、宣宗五朝,為一代名臣。83歲卒,謚文簡。
萬曆溫州府志江心寺2
九問搖搖系一絲,孤臣夜泣鬼神悲。
間關豺虎還來此,俯仰乾坤獨為誰。
直擬揮戈回落日,豈知填海負深期。
舊遊千載遺文在,灑淚西風讀斷碑。
趙寬(1457—1505)字栗夫,世居吳江(今江蘇吳江)雪灘,因號半江。成化十三年(1477)舉人,成化十七年(1481)進士。歷任刑部郎中、浙江提學副使,卒於廣東按察使任上,終年四十九。
邑人周旋詩
中川玅境即蓬萊,瀟灑招提實異哉。
不與人間連世界,卻從海上結樓台。
巍巍古塔雙峰峙,隱隱晨鐘萬戶開。
昨夜老龍來聽法,滿江風浪吼如雷。
周旋字仲規,號畏庵,永嘉城內(今甌海區)人。出身寒微,勤學不倦,工詩善文,五次落第。明宣德五年(1430),何文淵來知溫州,著意栽培,並和樂清章綸等談論經史,學識大進,遂於十年中進士,廷試第一,授翰林院修撰,不久升侍講,進左春坊左庶子兼國史經筵講官。
江心寺
這個小島嶼的歷史很是悠久,遠在六朝晉、宋間,西域高僧諾巨那尊者,跋涉山川,遠道來此結茅而居。我國著名詩人謝靈運(康樂)於公元422年,任永嘉(溫州)太守期間,與其交往,頻游於此,而留下佳妙詩篇,如“……亂流趨正絕,孤嶼媚中川,雲日相輝映,空水共澄鮮……”。十分形象地描繪了江水與丹霞相掩映,白雲共紅日而爭妍的壯麗景色,真是江山多嬌。隋唐時,這個“江天佛國”的聲譽便已遠播中外。初唐詩人孟浩然久游於此,偉大詩人李白、杜甫都相繼謳歌讚美,當時日本、新羅(朝鮮)僧人來居普寂、凈信二寺研教參禪的很多,《東甌孤嶼志》中有“僧多外國人”的詩句,這都是歷史悠久的佐 證。
江心寺建築以東、西兩塔院為最早。東塔建於唐咸通十年(公元869年),西塔建於宋開寶二年(969年),兩塔身高三十米以上,七級重檐,六面玲瓏,高聳入雲,皆有扶梯,迂迴而上。只因東塔於道光年間,英人在此塔下建立領事館(后改為海關稅務司別墅),以塔上棲息島群,鳴聲嘈雜,並撒糞於其房頂為借口,強制清政府拆除全部飛檐迴廊,毀壞扶梯,乘機盜取塔中所存文物破壞古迹,現僅遺下六面光禿塔身。由於原塔身構造堅固,技術高超,雖素未經修繕,至 今依然挺立,無絲毫傾斜。西塔於民國22年重修拆除扶梯迴廊,改建成今狀。
江心寺
江心寺
編者“一川砥柱橫滄海,兩塔凌空映彩虹”,“潮聲喧萬馬,塔影浸雙龍”。溫州江心嶼享譽古今,蜚聲中外,作為聚焦空間的標誌物,屹立於龍翔、興慶二峰之上的雙塔,更是挺拔清秀,古樸端莊。然而,歲月無情,雙塔屢經修砌,飽經滄桑,身份卻淹於浩瀚:現有雙塔東唐西宋說,有雙塔西唐東宋說,有明塔遺跡說等等。
地傑靠人傳,從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強化文物保護,發掘歷史文化價值計,應認真予以研究。筆者近來對雙塔作了些粗淺的考證,結果出人意料。
從始建年代看,西塔應建於唐,東塔應建於宋。持雙塔“東唐西宋說”的最早記載於清乾隆《溫州府志》:“東塔唐咸通十年建,明萬曆十九年邑人王叔杲重建。西塔宋開寶三年建,萬曆二十三年王叔杲配林恭人重建”,后《孤志嶼》及民國《溫州府志》都承襲這一記載。但是,明萬曆《溫州府志》,清末光緒《永嘉縣誌》均載“……唐咸通間建西塔,宋開寶間建東塔,元豐年間賜東塔為普寂院,西塔為凈興院”。又據北宋紹興十一年劉愈《東西塔記》碑刻載:“……舊有寶塔,其西建於後唐之末,其東建我宋天聖間”,明萬曆二十年王典《重修江心孤嶼東塔記》碑刻載:“西塔創自唐咸通,而東塔則自宋開寶……”,明萬曆二十三年盧逵《重修江心嶼兩塔記》刻:“東塔創始宋開寶,西塔創始唐咸通……”等等,可見雙塔“西唐東宋說”在清乾隆以前眾口一詞,並無異議,且各方面資料均能相互印證。因此清乾隆《溫州府志》的相關記載出於筆誤亦未可知。
江心寺
江心寺
——從屢次修砌的程度上看,雙塔“真身”未改。據考證,江心嶼雙塔各自在宋嘉佑、宋紹興、元代、明洪武、萬曆、清乾隆及近代均有不同程度修繕,如宋紹興八年,重建東塔的同時,對西塔“則加木昂木共楹檻,蓋砌而丹?焉,以其舊築聳固,無事改造也”(出處同上);明洪武十一年,據王淵《重修兩塔記》載“……撤舊作新……其費緡數一萬二千有奇。始事於洪武十年丁巳冬十月,訖於明 年戊午秋八月”。從費用、工期來看,在當時條件下應認為是大修而未必是重建;明萬曆二十年和二十三年分別對東、西塔有過修繕,修東塔“自上而下”,“召工計費,千金有餘”,“經始於辛卯孟秋望日,落成於壬辰冬月朔日”(明萬曆二十年,王典《重修江心孤嶼東塔記》碑刻,錄自光緒《永嘉縣誌》卷36)。修西塔“始萬曆癸巳仲秋望日,迄甲午臘月八日而工竣,費凡若干金”(明萬曆二十三年,盧逵《重建江心孤嶼西塔記》碑刻,錄自光緒《永嘉縣誌》卷36);乾隆年間,雙塔均有不同程度修繕,“李公琬守郡時,曾修東塔”,而西塔修理則“不二周告成厥事”(清乾隆四十年,傅永糹孛《重修江心寺西塔碑記》錄自《孤嶼志》卷5)。根據以上史料及金文資料,結合現存實物考證分析,西塔修理的程度應大於東塔,但總體上看,修繕過程中的保護意識較強,以至二塔在主體結構及建築風格上,可以相互參照因借,保留了唐塔的基本特徵。
雙塔均可能成為國粹。我國現存唐代樓閣式磚塔很少,如西安玄奘塔、大雁塔等,僅為方形,多分佈在北方。而江心雙塔為六邊形磚木結構,這對建塔史是個很大的突破,對研究我國江南建築乃至古代文明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西塔在市區江心嶼西峰山上。始建宋開寶二年(969),一說建於唐咸通十年(869),明洪武、萬曆和清乾隆間曾多次修繕。塔系樓閣式青磚仿木構建築,中空,平面呈六邊形,7層,高32米,底徑7米。各層壺門內今尚留有十六尊石雕佛像。因塔身傾斜,1982年重修。
東塔在市區江心嶼東峰山上,始建唐咸通十年(869),一說建於宋開寶二年(969)元至正、明萬曆、清乾隆間多次重修。六面七層,塔身磚砌,塔剎已毀,原高達30米,現高約28米:底徑8J米。原有木構塔檐和迴廊,中間梯級盤旋,可登塔巔。清光緒二十年(1894),塔下建英國駐溫領事館。英人強令地方政府拆除塔檐、迴廊,並盜走塔內佛經等文物。
江心寺
據透露,江心東西兩塔將於2006年上半年分階段、分步驟進行維修,盡量維持古迹原貌。邀請省文物局專業人士及國內著名的文保專家,會同本市專家為東塔“會診”,屆時制定最理想的搶修方案。對於傾斜的西塔,將組織對地基、塔身進行進一步勘察,計算分析每年的傾斜度,然後研究可行的糾偏方法。
目 前,對於東塔的“搶救”有兩種意見。一些人認為必須根除東塔雜樹,修復塔頂,恢復原貌。但也有一部分人認為,塔頂雜樹枝繁葉茂,是數百年來形成的一處奇景,還是保留現狀為好。
文化部門有關負責人介紹,如果想讓東塔恢復原貌,必須將其塔身內的榕樹“請”出,然後才能修葺,這樣耗資巨大,保守估計至少需250萬元。如果僅保留現狀,保留塔頂綠景,對塔身採取加固措施,大概需要50萬元。而每年用於鹿城全區範圍內的文物維修資金僅100多萬元,維修資金成為一大難題。
原名凈信院,又名西塔寺院。宋高宗駐蹕孤嶼時,改稱興慶。重建於清嘉慶年間。寺兩側有琉璃泉,泉水清冽,為溫州三大名泉之一。寺牆內有橄欖一株,相傳明萬曆十五年(1587)為郡守衛承芳所植,今尚結果累累。新中國成立后溫州市博物館建於此寺,常年展出歷史文物。
江心寺
位於文信國公祠東側,明萬曆八年(1580)建。樓為木結構三開間重檐歇山頂,造型別緻。樓名取意文天祥《正氣歌》中”浩然”二字。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以唐代詩人孟浩然曾游江心嶼,易名為孟樓。光緒元年(1875)重修時,仍複名為浩然樓。登樓遠眺,甌江上往來的巨輪小帆,以及市區鱗次柿比房屋與海壇、翠微諸山,一覽無餘。
在西塔山南麓,原名水陸閣,始建於北宋崇寧元年(1102)。明萬曆十年(1591)重修時,取謝靈遠詩句意,改名澄鮮閣,系二層三間木構建築。
在江心孤嶼西首,始建於1974年,1990年基本建成。公園由小飛虹景區和歡樂城兩部分構成。小飛虹景區有湖面0.4多公頃,臨湖建有亭、台、廊、榭。小飛虹橋橫跨湖上,夏放荷花,秋綻桂子,四季飄香。歡樂城由民間集資建成,佔地1.26公頃,內設遊艇、電動遊戲器械等娛樂設施。
佔地0.42公頃,置中、小型不等的盆景,風格各樣,古拙雅緻;還堆徹一座縮微的北雁盪山合掌峰、觀音洞大型盆景。孤嶼東首,尚有建於清光緒二十年(1894)英國駐溫州領事館舊址
地處溫州江心嶼西段,西接東甌大橋,佔地面積587畝。江心西園延續江心嶼“詩之島”的內涵,溶自然景觀與現代人文娛樂於一體。自西向東將有身健心、市井風情、田園風光、煙樹秋雨四個旅遊景區,分為水上世界、峽谷漂流、兒童樂園、露天劇院、漁家樂、風情街、賓館、別墅、竹庄、遊船、茶樓、海鮮樓、酒吧等休閑娛樂設施,是一個集娛樂、美食、休閑、度假為一體的旅遊聖地。
1956年7月1日,在江心嶼原普寂祥院廢址上建成。佔地1873平方米。1987年,浙江省人民政府決定將其擴建為“二碑一館”,佔地擴大為2700平方米。二碑:一碑為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紀念碑,原國防部長張愛萍書題;一碑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紀念碑,書法家舒同書題。
在嶼東江中,因石色潔白,鼻長似象而得名。獅岩在嶼西江中,因石呈翠色,似一隻雄獅於此盤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