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鄰居3

重慶萬章廣告有限公司出品電視劇

街坊鄰居3,重慶萬章廣告有限公司出品的電視劇。

劇情簡介


在傳染病多發季節,劉衛東被狗咬了一口,懷疑自己會被傳染狂犬病;對網路流行語言不清楚的趙美麗懷疑白小軍有外遇,馬上對白小軍身邊的社會關係來了一個排查;一直對開車的速度感和碰撞感懷有一種深深的恐懼心理的白小軍在考駕照的過程中遇到困難;大學畢業后的巧巧創業之路並非一帆風順;蔡倩雲突然宣布從此後自己成為素食主義者,劉衛東從勸說無效也宣布從此吃素。山城重慶,在繁華市區的老街小巷——“嘉陵巷”里,一群普通的市井民眾之間有著擺不完的龍門陣,談不完的新鮮事。

幕後製作


重慶電視圈有句話,“80年代看《凌湯圓》,90年代看《山城棒棒軍》,2000年看《街坊鄰居》”,一語總結重慶方言劇之“黃金時代”。
2000年,電視劇《街坊鄰居》第一部播出,平均收視率達25%。彼時,蒲心玉(《街坊鄰居1》中飾周幺嬸)橫穿馬路,都有計程車司機為她剎車:“哎,周幺嬸,小心點。”儘管當時她並非故意橫穿馬路,而是想拉回前面橫穿馬路的人。
2004年,《新街坊鄰居》(即《街坊鄰居》第二部)播出,原先的“嘉陵巷”變成了“嘉陵小區”,場景分散,收視率下降,不過仍成為了“2004年度重慶觀眾最喜歡的20部影視作品”之一。
懼內又有點小脾氣的醫生“白小軍”、喜歡冒皮皮的“劉衛東”、兇巴巴的成都嬌妻“趙美麗”、直爽樂觀的小副食店美女老闆“蔡倩雲”、熱心腸的居委會代表“周幺嬸”、伶牙俐齒的小女孩“巧巧”、一口上海普通話的老紳士“張約翰”……他們在嘉陵巷活色生香、笑料不地地生活一拍拍了200集。
然而,第二部之後,製片人劉崗不再擔任重慶電視台電視節目製作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調入重慶電視台節目製作中心當一名普通的製片人,原公司停止了對《街坊鄰居》的繼續投資,第三部因此長期擱淺。
“我們幕後人員還好,他們演員在外演出長期被問什麼時候拍第三部。我也一直有想法,但沒有具體目標。”劉崗說。2012年,他們確定了與成都電視台合作;2014年3月,演員凌淋以沙坪壩區人大代表的身份向沙坪壩區委書記王越寫了一封信,以《喬家大院》、《鄉村愛情故事》為例,希望“將《街坊鄰居》延伸版放到磁器口拍攝”,讓家喻戶曉的“嘉陵巷”落在磁器口,從而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和良好的社會效益”。
4天後,沙坪壩區委書記王越做出回復並指派相關人員與之對接。
“在中國,有領導支持辦事容易很多”,劉崗感嘆,此後他迅速召集新老人員搭建班子啟動項目。2014年11月28日,正式開機;2015年1月6日,前30集拍攝完畢;大年初一(2月19日),《街坊鄰居》時隔11年回歸熒屏,登陸重慶電視台娛樂頻道及成都電視台。
“我想它不是給知識分子看的”
與新話題、新語言相對應,新演員的加入也是第三部一個有風險,但不得不進行的變化。三位老演員中有兩位年紀都大了,要想這部劇真正繼續下去,必須加入新演員。
曾凡強(飾白小軍)因生病無法久坐、久站,起初他一直以自己的身體狀況為由拒絕出演第三部:“因為拍戲不像廣告、或者做節目,拍戲持續時間長,要一遍一遍做動作”。這個曾在美國演過“美猴王”的藝術家如今因病走路困難,無法下蹲,實難出演。編劇、導演先後四次拜訪,並答應為他安排專用護工、上山下山有人背、設置專門廁所等,他才出演,但走動鏡頭都不多。
蒲心玉年近八旬,記憶力下降,起初也拒絕出演,后被製片人感動,提出“一集不超過10句,一句不超過20字”的要求,得到承諾后同意出演。
凌淋彼時剛剛獲得中國曲藝最高獎“牡丹獎”,他為出演暫時放棄了兩檔自己主持的節目,導致觀眾遇到他竟然問:“你是不是犯什麼錯誤了?”
“《街坊鄰居》之後,我拍了電視、電影,卻沒有任何一個角色超越劉衛東,我也試圖用如今更成熟的演技,對當初‘初生牛犢不怕虎’式的表演做一點彌補。”他說。
“用老演員,因為觀眾先入為主,覺得有我們才是街坊鄰居,而用年輕人,才有年輕人的特點,我們想把兩者綜合到一起,”曾凡強(飾白小軍)說,他希望年輕人真正被接受,“這樣這部劇才能真正一直拍下去。”
但這批年輕演員並不那麼省心:飾演趙美麗的演員經常“亂作為”,飾演張大偉的演員常常“表演痕迹太重”……“幸好他們都各有特色,逐漸成熟。”曾凡強說。
“但不管有多少新東西,《街坊鄰居》表現小人物的善良、認識誤區、弱點的核心和時代精神沒變。”編劇李小海說。
“或許它不關注‘貪官落馬’、‘中東戰亂’,但它關注‘食品衛生’、‘戀愛’、‘健康’”。導演張新如是定位第三部對現實的關注角度。
而對於收視率,受訪者大都持謹慎樂觀的態度,製片人相信《街坊鄰居》的品牌效應;演員、編劇則認為方言劇有不可替代的地域特色和定位,並不與美劇等構成競爭,“這或許不是知識分子看的,卻是接近老百姓的”,“不是大餐是重慶小面”;導演則表示“忐忑,畢竟片子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