滲流場

滲流場

大氣降水沿著岩土體中的孔隙、裂隙向下滲透,在地殼上部形成滲流場。岩土體中的孔隙、裂隙既是地下水的通道,又是地下水的賦存空間。孔隙含水體多分佈於中、新生代的砂礫岩層和第四紀疏鬆土體中;裂隙含水體多存在於斷裂構造發育的岩漿岩變質岩沉積岩內;管道含水體主要發育在可溶性岩體內。由於地殼上部岩土體中孔隙、裂隙發育程度的差異,其滲流場的空間分佈很不均一。

基本介紹


滲流場作為地題體的賦存環境因素之一,影響地質體的變形破壞及工程地質穩定性。資料表明,90%以上的自然或人工滑坡與滲流場地下水活動有關:媒礦在豎井建設中,約60%的災害與滲流場的滴水有關。
滲流場既是地質體的賦存環境,又是地質體的組成成分。在力學作用上,滲流場中地下水的多事,既可以使地質體的穩定狀態發生變化,同時又是其地應力的組成成分。滲流場中地下水的補給、徑流、排泄特點是地質體的動態水文地質邊界條件,地下水的化學性質決定了地質體的化學成分變化。因此,滲流場也是地質體演化的重要影響因素。作為地應力的一部分,滲流場中地下水狀況直接與地質體內部的地應力分佈相聯繫。例如,潛水狀態下,地下水減小了地質體內的自重應力;在暴雨情況下,滲入地質體內的地下水來不及排出,導致地質體內孔隙水壓力(土體)或裂隙水壓力(岩體)急劇增大,地質體內部結構之間的有效應力急劇降低,從而引起地質體變形或破壞,如滑坡:承壓水狀態下,過量抽取地下水,增大了地質體內部結構之間的有效應力,引起結構骨架壓縮,宏觀上表現為地質體變形,引起地面沉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