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性皮膚病
細菌性皮膚病
細菌性皮膚病是細菌感染皮膚及其附屬器的疾病。一般皮膚與菌群間處於生態學平衡狀態,平衡遭到破壞,就會發生細菌性皮膚病。細菌性皮膚病可發生於全身皮膚,其中以頭、面、頸、手等暴露部位多見,表現為發病部位的紅、腫、熱、痛、膿等。治療方法有局部治療和全身治療,治療原則為抗感染,防止感染擴散。細菌入血,可引起菌血症或膿毒血症等,未及時治療可危及生命。積極治療,一般預后較好。
● 皮膚性病科、感染科
● 一般皮膚與菌群間處於生態學平衡狀態,平衡遭到破壞,就會發生細菌性皮膚病。常見的致病菌有球菌和桿菌之分,一般球菌感染居多,如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等。
● 細菌性皮膚病可發生於全身皮膚,其中以頭、面、頸、手等暴露部位多見,表現為發病部位的紅、腫、熱、痛、膿等。
● 確診細菌性皮膚病需要做血常規、細菌檢查。
● 可以了解血中白細胞、紅細胞、嗜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淋巴細胞的數量是否正常,有助於醫生對患者病情進行初步判斷。
● 可以檢出感染部位的細菌,能夠確診細菌性皮膚病。
● 醫生根據癥狀、細菌學檢查等可以診斷細菌性皮膚病。
● 局部皮膚紅、腫、熱、痛、膿。
● 血常規發現白細胞計數和嗜中性粒細胞比率增高。
● 細菌學檢查發現致病菌。
● 細菌性皮膚病的種類繁多,需要區別的疾病也很多,皮膚如果出現紅、腫、熱、痛等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診斷,一般做細菌學檢查,可以診斷和排除其他疾病。
● 治療方法有局部治療和全身治療,治療原則為抗感染,防止感染擴散。
● 局部皮膚消毒、清洗。
● 膿皰較大時抽取皰液;膿皰已破潰結痂者,可用高錳酸鉀液或新黴素溶液清洗或濕敷。
● 皮損面積較小者可用棉簽蘸取聚維酮碘溶液塗抹;皮損面積較大者,局部濕敷后可用紅黴素軟膏、莫匹羅星軟膏等,以減輕疼痛和促使糜爛面早日癒合。
● 全身癥狀明顯者應及時用抗菌藥物治療。
● 如有發熱,可選用退熱藥物治療。
● 鏈球菌引起的細菌性皮膚病,如丹毒、蜂窩織炎等,可誘發腎炎和關節炎等。
● 麻風分枝桿菌引起的麻風,可導致淺感覺障礙、面癱、手足運動障礙和畸形。
● 面部發生的細菌性皮膚病如癤、癰等,未及時治療,感染擴散可導致海綿竇血栓性靜脈炎、膿毒血症等。
● 抵抗力低下患者,細菌可入血引起菌血症或膿毒血症,或骨髓炎、關節炎、肺炎等。
● 及時治療,一般治療效果較好。
● 併發膿毒血症、海綿竇血栓性靜脈炎等,未及時治療,預后差。
● 保持皮膚清潔、乾燥,定期洗澡。
● 防止外傷,發生外傷后要及時消毒處理。
● 增強機體免疫力,可適當鍛煉。
● 均衡飲食,多吃新鮮水果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