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浸潤性導管癌

乳腺浸潤性導管癌

乳腺浸潤性導管癌是乳腺癌的一種病理類型。乳腺癌是女性癌症的首位,發病率從20歲以後開始逐漸上升,45~50歲達到高值。乳腺導管浸潤癌在乳腺癌中發病率較高。乳腺導管浸潤癌無明確病因,考慮與遺傳因素、月經初潮年齡早,絕經年齡晚、應用雌激素藥物等相關。乳腺導管浸潤癌表現為無痛性腫塊,質地較硬,邊界不清,引起乳腺表面皮膚凹陷、乳頭內陷。乳腺導管浸潤癌以手術切除、術後放療,藥物化療、內分泌治療、靶向治療等方式治療。乳腺導管浸潤癌早期手術及術前後綜合治理效果較好,但是任然存在轉移、複發風險。

就診科室


● 普通外科、乳腺外科

病因


● 乳腺癌病因尚不清楚,但下列因素與乳腺癌有相關性。
● 月經初潮年齡早,絕經年齡晚,不孕及初次生育年齡晚,哺乳時間短,停經後進行雌激素替代療法等均與乳腺癌發病密切相關。
● 乳腺癌與遺傳因素相關。

癥狀


● 發現乳房內無痛性腫塊,位於乳腺外上象限較多,其他象限較少。
● 乳房腫塊處皮膚內陷,乳頭凹陷。
● 乳房腫塊質地較硬,邊界不清,腫塊逐漸增大,與周圍組織黏連。部分腋下可觸及腫大淋巴結。
● 部分患者可有乳頭溢液。

檢查


● 確診乳腺導管原位癌需要體格檢查、輔助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查。
● 體格檢查
● ● 視診:乳頭內陷,乳房腫塊處皮膚凹陷。
● ● 觸診:乳房內可觸及無痛性腫塊,質地較硬,邊緣不清,與周圍組織黏連。部分腋下可觸及腫大淋巴結。
● 輔助檢查
● ● 乳腺X片檢查(鉬靶攝片):可見形態不規則、分葉、毛刺狀陰影,部分可見細沙粒狀小鈣化點。
● ● 乳腺B超檢查:形態不規則、回聲不均勻的腫塊影。
● 組織病理學檢查
● ● 脫落細胞學檢查:有乳頭排液,可做塗片檢查。
● ● 空芯針活組織檢查:腫塊穿刺活檢行病理檢查。
● ● 活組織檢查:完整切除腫塊送組織病理學檢查。

診斷


● 醫生根據典型的臨床表現、輔助檢查和病理檢查結果診斷本病。
● 發現乳房內無痛性腫塊,腫塊質地較硬,邊界不清,腫塊逐漸增大。
● 乳頭內陷,乳房腫塊處皮膚凹陷,部分患者可有乳頭溢液。
● 乳腺鉬靶可見形態不規則、分葉、毛刺狀陰影。乳腺B超發現形態不規則、回聲不均勻的腫塊影。
● 組織病理學為導管浸潤癌。

鑒別診斷


● 乳腺導管內原位癌需要與乳腺纖維腺瘤、乳腺囊性增生病、漿細胞性乳腺炎等疾病進行鑒別。
● 都會出現無痛性腫塊,質地較硬,邊界不清,伴乳頭溢液等,出現上述癥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 醫生通過體格檢查、輔助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查可以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

治療


● 乳腺導管浸潤癌的治療目前多依據患者不同的分子分型採用綜合治療,對早期能手術的患者應用手術治療,同時術后應用輔助治療,包括化療、內分泌治療、分子靶向治療等。

危害


● 乳腺導管浸潤癌存在轉移、複發的危害。

轉移性


● 乳腺導管浸潤癌屬於惡性腫瘤,會發生轉移。常見轉移部位為肺、骨、肝和腦。

預后


● 乳腺導管浸潤癌早期手術、術前後綜合治療的效果較好,但對於晚期乳腺導管浸潤癌患者治療效果較差。

預防


● 健康飲食,限制飲酒,堅持運動。
● 定期進行乳房自我檢查,實時了解乳房動態變化。
● 盡量減少應用雌激素劑量。
● 乳腺癌高危女性,可進行預防性藥物治療。
● 定期乳腺篩查。40歲以上人群,每年1次乳腺X線檢查,推薦與乳腺B超檢查聯合。

參考文獻


● [1] 趙玉沛。中華醫學百科全書:普通外科學。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17.
● [2] 吳肇漢,秦新裕,丁強。實用外科學:上冊。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
● [3] 趙玉沛,陳孝平。外科學:上冊。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
● [4] 劉玉村,朱正綱。外科學:普通外科分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