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特古道
夏特古道
夏特古道古為伊犁至阿克蘇的交通驛站,北起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昭蘇縣的夏特牧場,南至阿克蘇地區溫宿縣的破城子,是絲綢之路上最為險峻的一條著名古隘道,夏特古道承載著太多太厚重的歷史,有過太多太炫目的輝煌。夏特古道是聚考古和探險為一體的高危的徒步探險線路,穿越途中,支離破碎的木扎特的冰川,冰縫、冰河,以及洶湧的南木扎爾特河都會給探險者構成極大的威脅。加上馬匹無法通過木扎爾特冰川,探險者只有靠自己背負所有的裝備食品,在高海拔山區行軍對體力也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夏特古道
夏特古道北起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昭蘇縣的夏特牧場,南至阿克蘇地區溫宿縣的破城子,它溝通天山南北,全長120公里,是北疆通往南疆的捷徑,是絲綢之路上最為險峻的一條著名古隘道。夏特古道承載著太多太厚重的歷史,有過太多太炫目的輝煌。2000年前秦漢的和親公主從這裡遠托異國;1300年前唐玄奘從這裡翻越3500米的哈達木孜達坂,到達天山南麓的佛國龜茲·····上個世紀初期,芬蘭探險家馬達漢,由新疆的阿克蘇出發,路經夏特古道回國,1944年~1946年他擔任芬蘭共和國總統,不知在成為總統后的馬達漢有沒有曾經在夢裡重回夏特···上世紀中葉,英勇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築路軍人先後打通了兩條跨越天山南北的通道,險峻的夏特古道逐漸被人遺忘···荒涼,有時也是一種美;靜默,或許是生命的另一種傾訴···
夏特古道
全長120公里的夏特古道跨越天山南北兩個氣候帶。昭蘇和夏特溫泉都位於天山北坡,氣候濕潤,夏季多雨,而位於天山南坡的拜城縣和南木扎爾特河谷,氣候乾燥,夏季氣溫較高,導致木扎爾特冰川迅速消融,引發山洪。古道氣候一月最為寒冷,在達坂附近月平均氣溫為-16~-25℃;7月份氣溫最高,月平均氣溫10-12℃。大量降水集中於夏季的7月和8月,佔全年降水量的三分之二。10月下旬至次年5月底為積雪期,積雪厚度可達65厘米,不宜穿越;盛夏的高溫使得冰川迅速溶化,木扎爾特河水暴漲,切斷古道,人畜根本無法通行。最佳探險時間在每年的5月中旬—六月中旬或10月—11月。
當歷經艱辛登上南北天山的分水嶺—哈達木孜達坂,似乎進入了一個冰雪的世界,四周巍峨的雪山在雲霧中時隱時現,腳下一望無際的木扎爾特冰川像一條玉帶在山谷中蜿蜒而上,消失在雪海雲霧之中。刻在巨石上的圖文和瑪尼包上一個個壘起的石頭向路徑此地的人訴說著古道的滄桑。此刻會感到,人在大自然面前是那樣的渺小,而路徑古道的先驅者是那樣偉大。當面對各種危險與困難境地的時候往往發現人性中最善良、最偉大的一面—這就是穿越夏特古道的樂趣之一。
歷史上,由於南北疆之間交通的不便利,夏特古道曾在軍事、商務和民間交往等方面發揮過獨特的作用。據歷史學家考證,木扎爾特達坂是唐代著名的弓月道的必經山口,從南路的西安都護府到伊犁的弓月城,此山口是一條捷徑的路線。至清代,伊犁成為新疆的軍事中心,木扎爾特達坂重被啟通,在木扎爾特山口附近駐有70戶人家,專門負責鑿冰梯,維修道路,當時官兵換防、商旅往來、多取此道。30年代中期,芬蘭探險家馬達漢,由新疆的阿克蘇出發,路徑夏特古道回國。在夏特古道哈達木孜大達坂和木扎爾特山口附近有許多刻在巨石上的維吾爾文字和三區革命軍的徽記,記錄了1945年三區革命維吾爾軍由此出擊南疆阿克蘇的軍事行動。從上世紀中葉起,由於沿天山南北公路交通狀況的改善,險峻的夏特古道逐漸被廢棄。
作為曾經兩次帶隊穿越夏特的徒步愛好者,每每看到有人在夏特遇難,總是感到不安,為了減少穿越夏特過河時候的傷亡事件,在這裡為大家做一點重要提示:
一、重要裝備:
A、充氣橡皮筏,木扎爾特河屬於冰川水,可以親眼看到冰河是如何從冰川裡面奔波而出,人只要站在水裡數分鐘就會失去體溫,導致四肢變得麻木,而過河的最好辦法就是充氣橡皮筏。
B、登山繩,50米左右,用於在過河時候保證安全和拉運橡皮筏。快掛若干,用於固定安全繩與橡皮筏,
二、過河步驟:
由一個體格較為強壯的人先行穿泳衣過河,過河時候腰間綁安全繩,其他人負責拉住繩子,防止過河隊員被水沖走,隊員過河后,在安全繩中間部位繫上橡皮筏,將所有人裝備拉運過河,以保證裝備不濕,操作時候兩邊均需拉住繩子,以便於來回拉運橡皮筏,然後體重較輕人員乘坐橡皮筏過河,(此方法筆者帶隊親自實施過,完全可行),最後一名過河人員由大家一起拉過河。
一月最為寒冷,在達坂附近平均氣溫為-16攝氏度~-25攝氏度;北坡和達坂上的積雪很厚,難以通行;7月份氣溫最高,月平均氣溫10-12度。大量降水集中於夏季的7月和8月,佔全年降水量的三分之二;盛夏的高溫使得冰川迅速融化,木扎爾特河水暴漲,切斷古道,人畜根本無法通行,因此678月不適宜穿越。最佳探險時間在每年的5月初—六月初或9月底—10月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