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滲

入滲

入滲,是水滲入土壤的物理現象。以單位時間入滲水深(即入滲強度或入滲率),或以歷時入滲累積曲線表示。入滲率隨時間而變化的過程稱入滲曲線。

入滲過程


入滲過程按水分受力狀況分為3個階段:①滲潤階段。水分受分子力作用呈土粒吸附的薄膜水,直至土壤含水量大於最大分子持水量為止,此時下滲強度較大;②滲漏階段。水分受毛管力和重力作用,不斷填充毛管孔隙,直至達到飽和含水量為止。本階段入滲強度逐漸減小;③滲透階段。毛管力消失,水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滲透,土壤含水量不再增加,入滲水流呈飽和隱定流,入滲強度最小。在天然條件下,入滲過程十分複雜,因上述前兩個階段無明顯界限,故陸地水文學中將它們合稱為初滲階段,第三階段稱為穩滲階段。

數學模型


入滲常用的數學模型有霍頓、菲利浦公式等。

影響因素


入滲受土壤孔隙度、動植物地下孔穴、土體機械組成及厚度,土壤前期含水量、降水強度和歷時、地面坡度、地下水位等因素影響。

強度測量


入滲強度常以室內土柱入滲模擬、實地人工降雨入滲模擬及入滲儀等方法測定;不同土類、植被、降水特性下的入滲量,常於天然固定試驗場實驗取得;流域上的入滲量一般是在歷次降雨徑流實測資料基礎上經反覆推計算和綜合分析取得。

作用


入滲可減少地面徑流,削減洪峰,延緩洪水歷時,增加壤中流和地下水水量,維持河川徑流正常水位和枯水位。常見的綠化國土和水土保持工程,實際上起著增加流域入滲、攔滯洪水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