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山村

山西省晉城市澤州縣下村鎮下轄村

牛山村,村名因山勢而得,又有古“牛拉樁”的文化遺產流傳,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全村110戶,410口人,, 2002年以來連續被授予省級“文明村”稱號,2009年被評為“第四屆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村鎮”。

一、立足本村實際,狠抓產業結構調整


首先,積極引導村民大力調整產業結構,以發展種養殖業為主,積極扶持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黨員帶頭公開對果樹地進行了承包,使果園地發揮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其次,村裡新建了3000立方米蓄水池1個,出動勞力900多人次,動用機械100台次,開挖了灌溉管道8000米,實現了水澆地400畝,從而解決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靠天吃飯的問題。第三,在村兩委的支持和幫助下,村裡成立了3個農業專業合作社,目前生態養土雞10000隻,圈舍養羊200隻,養豬500頭,養牛40頭。

二、堅持因地制宜,推進新農村建設


村黨支部緊緊圍繞“五好”、“五帶頭”的目標要求,堅持因地制宜,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1999年至今相繼投資600多萬元,拆遷舊房370多間,新建了村委辦公大樓、小學教學樓、老年公寓、高標準農民住宅小區、戲台,以及農民活動中心和文化廣場;修建了環村路,組建了專職環境衛生清潔工作隊,對全村大街小巷進行了硬化、綠化、美化、香化、亮化。2008年,村兩委又將新能源建設納入為民辦實事的民心工程。在村集體無收入的情況下,村兩委多方籌資,分別投資170餘萬元和30餘萬元,完成了煤層氣入戶和太陽能熱水器入戶工程,2008年9月已正式通氣,2011年全村85%的農戶都用上了太陽能熱水器。

三、堅持以人為本,構建社會保障體系


牛山村黨支部堅持以人為本,堅持把維護好、發展好、實現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農村社會保障實施的好壞,關係到群眾的生產生活,村黨支部一直以群眾滿意為最高標準,努力為群眾解除後顧之憂。在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方面,全村參保率達到100%,做到了應保盡保,使群眾看病能及時得到救助,不至於因病返貧。在開展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中,牛山村多年來一直採取了個人繳納一半,集體補助一半,提高村民參保的積極性,保證參保率,實現能保盡保,從而逐步改變傳統家庭養老的模式。逢年過節,村裡還為群眾發放現金、大米、油等福利品。為了提倡尊老愛老,村裡在重陽節和春節專門為老人置辦用品,引導全村村民都關心老年人的生活。這些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使群眾得到了實惠,能夠安心的生產生活,保證了全村文明健康發展。

四、加強民主管理,建設文明和諧新牛山


村兩委堅持以村務、財務公開為重點,結合本村實際,創新公開方法,嚴格公開步驟,突出以人為本,實現了從為民作主到讓民作主的轉變。一是財務審批制度化。建立健全了完善的農村財務審批制度,對村組所有的財務事項發生后,經手人必須在原始憑證上註明用途並簽字,交民主理財小組集體審批,村務公開監督小組審核,再報鎮農村財務委託中心審計,確認合法、合理、準確無誤后入帳。對不合理開支,村裡民主理財小組和監督小組有權否決;二是村務公開經常化。牛山村積極開展“陽光工程”,堅持月公開制度,村組所有村務、財務決策或審批后,都要在每月28日前對上個月的村務、財務情況進行逐筆公開。三、村民議事公開化。村裡制定了嚴格的《村民議事規則》,在村民議事工作中,首先由村委會提出所議事項,然後交村民代表或村民集體討論。由群眾參與的“記者招待會”,對產業發展、財務收支、村幹部工資待遇、民政救濟、發展黨員等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進行現場答覆。四、項目發包標準化。對所有項目必須由村民代表會議首先定出標的,再召開村民會議競標,對中標者村組必須在公開牆上進行公示。以上四個方面構築了牛山村民主管理的規範性平台,確保了村裡各項事務的高效運行,全村穩定,村安民和,幹群關係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