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rt Lewin

Kurt Lewin

庫爾特·勒溫(Kurt Lewin,1890~1947),德國心理學家,場論的創始人。

正文


Kurt Lewin
Kurt Lewin
庫爾特·勒溫 是傳播學研究中守門理論的創立者,社會心理學的先驅,以研究人類動機和團體動力學而著名。他試圖用團體動力學的理論來解決社會實際問題,這一理論對以後的社會心理學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生平


Kurt Lewin
Kurt Lewin
勒溫,德國心理學家,場論的創始人,社會心理學的先驅,傳播學研究中守門理論的創立者,以研究人類動機和團體動力學而著名。
勒溫出生於普魯士波森省的莫吉爾諾鄉村的一個中產階級猶太家庭,因心臟病突發逝於美國馬薩諸塞州的牛頓維爾(Newtonville)。他是家裡 4 個孩子中的第二個,他的父母經營著一個小雜貨鋪,在鎮外他們還有一個自己的小農場。勒溫自小在鄉村長大,熱愛自然。1905 年,全家遷往柏林,不久就進入當地中學並接觸到希臘哲學。1909 年進入弗賴堡大學學習醫學,那時他打算成為一個醫生。不久后即轉入慕尼黑大學學習生物學,后又轉到柏林大學,1910 年開始攻讀心理學哲學博士,成為 C.斯圖姆夫的及門弟子,當時格式塔心理學派的三位創始人 M.韋特海默、K.考夫卡和W.柯勒也都是斯圖姆夫的學生。在柏林大學期間,除學習心理學外,他也學習數學和物理學,他完成了許多關於聯想和動機的重要研究,並開始創建他的場論。1914 年博士畢業,此時正逢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直到 1916 年才獲得博士學位。大戰期間他在德國陸軍作為志願兵服役 4 年,官至陸軍中尉,曾因受傷而獲頒鐵十字勳章。1917 年,他和教師瑪利亞(Maria Landsberg)結婚,他們有兩個孩子,這場婚姻維持了 10 年。在 1917 年受傷療養期間,他發表了“戰爭形式”一文,文中首次提出場論的初步概念。
1921 年他成為柏林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次年任講師,1927 年晉陞為教授,在此期間與格式塔心理學派建立聯繫,並成為該學派的積極倡導者。1929 年他參加了在美國耶魯舉行的國際心理學家會議,同年他和蓋特爾德(Gertrud Weiss)結婚,婚後育有兩個孩子。1932 年應 E.波林之邀赴美任斯坦福大學訪問教授 6 個月,任期結束后,因逃避納粹執政后對猶太人的迫害,於 1933 年從德國來到美國定居,1940 年成為美國公民。他先在康奈爾大學任教 2 年,1935 年應聘於愛荷華大學兒童福利研究站工作,指導了一系列關於兒童實驗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由於他在社會心理學中努力研究的優良成果,1944 年受聘到麻省理工學院任教,並擔任由他創辦的群體動力學研究中心主任。1944 年,勒溫的母親逝於德國納粹集中營,3 年後,勒溫去世。

主要著作


《人格的動力理論》(1935)
《拓撲心理學原理》(1936)
《對心理學理論的貢獻》(1938)
《解決社會衝突》(1948)
《社會科學中的場論》(1951)等。

勒溫的基本觀點


Kurt Lewin
Kurt Lewin
勒溫在柏林大學期間,與韋特墨、苛勒和考夫卡等人一起從事格式塔心理學的研究。雖說他比三位奠基人晚了幾年,但他很快就成為柏林學派中的一位朝氣蓬勃和極富創造性的成員,並迅速證明自己有能力加入格式塔心理學的主要代表人物的行列。
但是,勒溫的興趣在一些方面不同與前三者。韋特墨等人關注的是知覺、認知和思維方面的問題,而勒溫感興趣的是動機、個性和社會心理。傳統的格式塔心理學在探討學習的問題時,認為學習者"渴望達到某些目的"是理所當然的,因而他們關注的是通過知覺重組達到目的的途徑;而勒溫則把注意力集中在"渴望"和"目的"本身上,並把它們與個性聯繫起來研究。勒溫由此而形成的理論體系,主要不是一種學習理論,而是一種描述系統。當然,在一個系統內可以討論學習、動機、個性和社會行為等問題。勒溫對行為主義刺激-反應的公式持否定的立場。他認為,人是一個場(field),人的心理活動是在一種心理場或生活空間里發生的。生活空間(1ife space,簡稱Lsp)包括個人及其心理環境。一個人的行為(B)取決於個人(P)和他的環境(E)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說,行為取決於個體的生活空間(LsP)。這樣,勒溫的基本公式就是:
B=f(P.E)=f(LSP)
此外,勒溫利用拓撲學和向量分析來解釋心理現象。他認為,拓撲學有助於了解個體在某個特定空間可能或不可能發生的事件;向量分析可以表明個體在某種情境里可能作出的各種行為有哪些將會成為現實。
在勒溫的系統中,"場"這個術語的內涵與一般的解釋略有不同。"場"不僅僅指知覺到的環境,而且還包括認知意義。它既包括物質環境中的某些事件(即被知覺到的物質環境),也包括個人的信念、感情和目的等。簡言之,勒溫探討的是認知場和知覺場。他之所以借用場論的概念,是因為他認為它是一種分析關係的起因和建立科學體系的方法(薩哈金,1991年)。
勒溫的場論旨在預測個體的動機行為。他認為,答案就在"生活空間"這個概念中。如前所述,生活空間包括個體以及他的心理環境,生活空間是"決定個體在某一時間裡的行為的全部事件的總和"(Lewin,1936)。對生活空間的理解,關鍵在於如何理解"心理環境"這個概念。
"心理環境"這個概念比初看起來要複雜些。我們一定不要把它同物質世界混淆起來。心理環境不只是指物質世界,也不是指他人的世界,而是括影響某個個體行為的世界。因此,這個個體沒有覺察到的、因而對他的行為沒有影響的客體,不在他心理環境之內,儘管從物質上來講,這些客體可能離他很近。同樣地,這個個體認為存在的東西,並好像它存在著一樣地作出行為反應,那麼即便這種東西在物質上是不存在的,它也是在他心理環境之內的東西。例如,一個小孩以為有一隻老虎在他床上,並作出驚怕的反應,那麼這隻"老虎"就是他心理環境的一部分,儘管其他所有人都堅持認為這純粹是幻覺。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也不能由此認為,心理環境僅僅是由個人覺察到的東西構成的,因為個體可能會受他沒有意識到的因素的影響。例如,一個學生說他的目標是要擔任學生會領導工作,並感到自己完全能勝任。然而,每當他遇到這類機會時,總是尋找某些理由推託。如果我們根據他的話來判斷,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他沒有覺察到他與他目標之間存在的障礙;如果我們根據他的行動來判斷,則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他確實意識到他與他目標之間存在著障礙,因為他的行動表明了這一點。那麼,他實際上到底覺察到這些障礙嗎?我們無法回答。在勒溫看來,我們無須回答這個問題。倘若個體的行動就像有障礙似的,那就說明是存在障礙的。一些教科書為了方便起見,常常把心理環境說成是"一個人所知覺的環境",但我們必須記住,勒溫真正的意思是指"影響一個人行為的環境。"(Hill,1985)。

勒溫的重要理論


勒溫雖與三位完形心理學創始人同時,而且關係密切,但他的心理學思想卻與他們三人不同。勒溫所研究者不是知覺、思維和問題解決等問題,而是將格式塔心理學的理念擴大到社會情境,從而研究人與環境及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問題。在他的心理學研究中,最受重視的有以下兩方面: 1.場論
歷來心理學家對行為解釋時,有的將行為決定於外在原因(如行為主義),有的將行為決定於內在原因(如本能論)。勒溫采格式塔心理學觀點,將個體行為變化視為在某一時間與空間內,受內外兩種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勒溫稱個人在某時間所處的空間為場,場一詞時他借用物理學上力場的概念,其基本要義時:在同一場內的各部分元素彼此影響;當某部分元素變動,所有其他部分的元素都會受到影響。此即勒溫的場論(field theory)。他用場論來解釋人的心理與行為,並用以下公式表示個人與其環境的交互關係:B = f (P E)
Kurt Lewin
Kurt Lewin
B: Behavior 行為;P: Person 個人;E: Environment 環境;f: function 函數
此公式的含義是,個人的一切行為(包括心理活動)是隨其本身與所處環境條件的變化而改變的。
勒溫的心理學場論體系始於“生活空間”這個概念,他將影響個人某時某地行為的所有因素總和,稱為生活空間(life space)。他將生活空間內的因素,視為個人覺知的心理事件,而心理事件又可分為三類:
內在的(如飢餓);
外在的(如食物);
回想的(如幼年經驗)。
只有個人能覺知的心理事件才構成他生活空間的要素。由於勒溫借用了幾何學上拓撲學的概念來解釋個人生活空間內各部分的關係,所以他的場理論又稱為拓撲心理學(topological psychology)。他將個人的生活空間視為一個橢圓形,橢圓內個人的周圍分為很多區域,分別代表生活空間內各種心理事件。他對每一區域內心理事件的性質用引拒值(valence)稱之,並冠以數學上的正或負符號,意指心理事件之合於個人需求者帶有正引拒值,而不合於個人需求者則帶有負引拒值。個人某時某地所表現的行為,有時向帶有正引拒值的事件趨近,有時對帶有負引拒值的事件逃避。決定個人趨近或逃避行為者,將視個人需求而定。當兩個事件都具有正的引拒值,或者兩個事件同等地令人排斥,而一個人又不能不在兩者之中擇其一時,兩個事件之間就可能產生衝突。像此種生活空間內心理事件因個人需求不同而使之帶有方向性的吸引力或排斥力的現象,即稱為向量(vector)。在動態方面,勒溫提出了緊張的概念。當產生需要時,便產生緊張。需要可能是心理的,也可能是生理的。
2.群體動力學
1944年在麻省理工學院創辦團體動力研究中心后,勒溫再將格式塔心理學原理擴大用於團體社會行為的研究。他
Kurt Lewin
Kurt Lewin
指出,任何一個群體都會具有格式塔的特徵:團體是一個整體,團體中每個成員之間,都會又彼此交互影響的作用,他認為團體中每一成員都具有交互依存的動力。此即勒溫提倡的團體動力學(group dynamics)。正如個人在其生活空間里形成心理場一樣,團體與其環境形成社會場。團體的特點是有成員的動力相互依存性。一個人的地位取決於他的區域,而他的區域又同別的區域(團體成員)相聯繫。團體受制於內聚力和瓦解力。當成員間阻隔交流的障礙太大時,便產生瓦解力。團體構成一力場,個體之間或吸引或排斥,取決於團體內的引拒值。勒溫的團體動力學研究,對以後諮詢和輔導心理學的發展,發揮了促動性的影響。其後美國心理學家莫瑞諾(Jacob Moreno, 1890-1974)所創立的會心群體(encounter group),就是以勒溫團體動力理論為依據的。
此外,勒溫根據群體動力學的理念,進一步從事群體領袖領導風格類型與群體作業績效關係的研究。提出了領導風格類型理論,他以類似童子軍群體作業的方式進行研究,將被試分為條件大致相似的三組,各組作業活動相同,惟各組領袖的領導風格分為三種類型:
1.獨裁型領導(authoritarian leadership):群體的一切活動完全由領袖個人決定,群體中所有成員只能依令行事,不容許有任何異議。
2.民主型領導(democratic leadership):群體的一切活動,由領袖和群體成員共同討論而後決定,在討論過程中,領袖以群體成員之一身份參與,鼓勵大家發表意見,力求達到集思廣益的目的。
3.放任型領導(laissez - faire leadership):對群體作業進行方式,領袖不聞不問,完全由群體成員憑其所好各行其是。
結果發現:在民主型領導之下,群體成員相處融洽,而且工作績效最高;在獨裁型領導之下,群體成員之間由攻擊性行為產生;在放任型領導之下,群體工作績效最差。此項研究對以後教育心理學和工業組織心理學的發展產生了積極性影響。
Kurt Lewin
Kurt Lewin
勒溫能夠注意到領導者的風格對組織氛圍和工作績效的影響,區分出領導者的不同風格和特性並以實驗的方式加以驗證,這對實際管理工作和有關研究非常有意義。許多後續的理論都是從勒溫的理論發展而來的。
勒溫的理論也存在一定的局限。這一理論僅僅注重了領導者本身的風格,沒有充分考慮到領導者實際所處的情境因素,因為領導者的行為是否有效不僅僅取決於其自身的領導風格,還受到被領導者和周邊的環境因素影響。
勒溫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向量、動力場、拓撲心理學和生活空間等許多新概念,形成了他獨創的心理學理論。群體動力學和場論是他對心理學理論的傑出貢獻。因此,他在西方贏得了很高的社會聲譽,將他與 S.弗洛伊德、B.斯金納等人相提並論,以讚揚他的開拓與創新精神。

勒溫論學習


Kurt Lewin
Kurt Lewin
勒溫的基本觀點是社會心理學方面的,尤其是關於個體的動機。從某種角度來看,這彌補了格式塔學習理論的不足。
勒溫是從場論的角度來探討學習理論的,他認為,用場論來研究學習的問題,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要使用構成法(ConstruCtive method),而不是用分類法或分析法。這就是說,要用心理學中最基本的幾個構成來探討學習的問題。這些基本構成就是生活空間,心理環境、誘發力和約束力等。
2.要對行為作動態分析,也就說,要了解作為行為之基礎的各種力(forces)。他把行為變化看作是各種心理力量的結果。
3.要從心理的角度來分析學習者當時的生活空間和心理世界,而不能像行為主義者那樣用客觀的物理主義者的術語來界定刺激。
4. 要從整體情境分析入手,而不能只是從刺激情境中抽取一兩個孤立的要素。因為不從整體上考慮問題,是不可能作出正確判斷的。
5.行為是行為發生時場的函數。勒溫認為,行為主義者認為行為取決於有機體以往的經驗和強化史,這是形而上學的。因為過去的事情現在並不存在,所以不可能直接影響現在的行為。以往的事件對行為的影響只能是間接的。雖說過去的心理場是現在的心理場的來源,但影響現在行為的,畢竟是現在的心理場。
6.要用數學的方式來表述心理情境。勒溫認為,幾何學作為數學的一個分支,是所有科學的一種工具,而作為非度量幾何學的拓撲學,是表述心理情境的結構的一種最有用的工具。在勒溫看來,拓撲學和向量的概念,比當時現有的心理學中的任何其它概念都更優越(lewin,1942)。
勒溫認為,行為主義者僅僅把行為變化看作是學習,事實上,學習這個術語可用來指許多不同的現象。在研究學習時,至少必須區別這樣四種變化:第一,作為認知結構(即知識)變化的學習;第二,作為動機變化的學習;第三,作為群體屬性和意識形態變化的學;第四,作為身體肌肉隨意控制發生變化的學習。在勒溫看來,學習理論要探討的,主要是學習者認知結構和動機的變化(Lewin,1942)。

勒溫的傳播學理論


Kurt Lewin
Kurt Lewin
勒溫還將心理學知識引入傳播學研究,用來研究“群體生活的途徑”,以及群體對個人的觀念、動機、願望、行為和傾向的影響。
勒溫最先提出“守門行為”和“守門人”概念,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時美國政府鼓勵公眾食用動物內臟,勒溫帶領學生對這一宣傳活動進行研究后發現:家庭主婦對不受歡迎的食物,扮演著猶如守門人的角色。除非家庭主婦決定將動物內臟推銷給她的家人,否則,她的先生和孩子是不可能吃到的。
1947年,勒溫發表了他生前的最後一篇論文《群體生活的渠道》,將傳播系統內的“守門行為”和“守門人”概念予以理性闡述,認為在傳播過程中信息總是沿著包含有檢查點即“門區”或關卡的某些渠道流動,那些能夠允許信息通過或不許信息流通的人或機構,即為守門人。守門人的主要作用是選擇和過濾他所接到的信息。接著,勒溫的學生懷特(D.White,1950)和其他的傳播學者(如麥克內利和巴斯等人)便依據勒溫的提示開始研究大眾媒介機構中的守門人行為,如報社新聞電訊編輯就把持著全國性和國際性的新聞流向和流量。可以這樣說,“守門行為”和“守門人”的概念,是勒溫成為傳播學創始人的重要理論原因。

對勒溫理論的評價


Kurt Lewin
Kurt Lewin
勒溫在格式塔心理學的框架結構內引進"場"、"生活空間"、"拓撲學"和"向量"等概念,另闢蹊徑,從而豐富和發展了傳統的格塔理論。儘管他研究的重心放在社會心理學方面,但他對行為、問題和動機等方面探討,在當時是很有新意的。
作為格式塔心理學的一支,勒溫從心理場的角度,對刺激-反應論提出了挑戰。因為在刺激反應理論看來,一個人的心理環境和物質環境完全是相同的,即包括他周圍所有物質的和社會的事。由於環境是用客觀的物理主義的術語來界定的,因此,任何人可以感受到其他人所感受到的一切。然而,勒溫注重的是心理環境,有機體的行為取決於行為發生的的心理環境(比格,1991年)。
應該承認,勒溫對學習與動機問題的解釋是有獨到之處的。他實驗說明了學生頭腦中認知結構變化的過程,儘管這類實驗所涉及的認知結構是否能用來解釋學生學習過程中所發生的認知結構的變化,還是令人懷疑的。他對懲罰與獎勵的分析也給人提供一個新的視角,使人不得不考慮懲罰所會帶來的後果,同時對獎勵的兩重性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勒溫的場論有時被稱為"黑板心理學(blackboard psychology)",因為他堅信可以用拓撲學這種非度量的幾何形式,表示各種各樣的心理現象,可以用"地圖來表示生活空間"。在他的場論中,所有行為方式都可以用圖形顯示出來(舒爾茨,1981年)。憑藉空間概念,用數學方式處理心理學問題,這確實是勒溫理論體系的一大特色。然而,由於勒溫的"生活空間"是根據影響個體行為為環境來解釋的,鑒於沒有一個人能用一種完全客觀的方式來看待他人的環境,因而也就不可能有人能精確地描述他人的環境。而且,由於生活空間還包括個體沒有意識到的同時又影響他行為的因素,所以,個體本身也不可能精確地描述自己的生活空間。這樣一來,誰能精確地描述某個人的生活空間呢?最後,勒溫關於誘發力、約束力和向量等概念,促使人們考慮個體動機的種種來源,但由於他只是提出了一般的解釋,而沒有提供比較精確的描述和判斷的指南,從而使這些術語在預測行為方面用處不大。因為研究行為最終的目的,是要預測行為發生的可能性並予以指導,而不僅僅是在行為發生后對此加以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