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廟

白虎廟

揭西縣塔頭鎮有個頂埔村,原是揭陽縣第六區保西鄉的一個自然村,現屬塔頭鎮的一個自然村。村莊房屋零落散亂,無祠堂祖廳,不似村落模樣。這裡原是個墟集,墟集開后而成村落,有許多姓氏聚居,建築也各自為政

村莊簡介


全村2000左右人,以講潮汕話為主,客家話在村中也可使用。昔時,附近居民在此交易土特產、日常生活用品。“頂埔”原不是村名,而是作為墟集的稱謂。
頂埔的“頂”字可能是個方位詞,因為頂埔的地理位置正好在一片山坡上,面前是一片較低的平原。因地勢高而稱“頂”。而塔頭埔從前的位置是平原,在五經河之濱,地勢較低,或許曾稱為“下埔”,與頂埔相對應。從這些方面看,“頂埔”之名是從墟市的地理位置來的。
頂埔過去也屬交通要道,是往金和、里湖、灰寨、南山的必經之地。市集一度較為繁榮,但自民國年間,塔頭市場興起,便漸冷落。至解放初期,這裡只剩下墟場的痕迹而已。墟內較有規劃,四面各有10多間鋪屋圍繞,成口字形,東西一排,還有幾間建成二層騎樓。場中建有幾座“四腳亭”,以粗石為柱,瓦片蓋頂,是昔年小販擺賣魚肉菜蔬的攤檔。頂埔這個市集,在山區可算是較大的一個墟集。

史料記載


頂埔村有座古廟,歷史上頗為有名,叫“白虎廟”,後面還連接一個庵堂,叫“百福庵”。據1994年出版的《揭西縣誌》記載:“白虎廟,位於塔頭頂埔村,坐西朝東,廟宇宏大,寬31米,深39.5米。進大門為前廳,經院子進中廳,過天井為正廳,兩旁有橫屋。雖不華麗,但根基堅固。據《揭陽縣誌》(乾隆年間編的)載:”白虎廟,距城60里‘。可能是乾隆年間所建。當地居民反映,廟建於明代,與明貺廟同為古廟。“縣誌只有如此記載,但不知所祀何神?香火怎樣?有何影響?都無詳述。解放后改為保西小學校舍,已面目全非,只有前廳可辨出是座廟宇。它前臨廣闊平原,背靠村莊,對面數里處有座小山,青蒼翠綠,稱為”案山“,廟前有一小溪,溪心涓涓細流,四時不竭,清澈見底。舊時為揭陽一座有名古廟,也不失為一處勝景。
白虎廟后連著一座庵堂,規模比白虎廟大近一倍,尚存石匾書“百福庵”三字,也作保西校舍,正廳為禮堂,兩廂為教室,僧舍為教師宿舍。正廳前一天井,約40多平方米,全是沙地。據當地人介紹:古廟與庵堂是塊蛇地,白虎廟是蛇頭,百福庵是蛇身,天井正是蛇臍,所以不能蓋石灰三合土,保留作沙地,蛇才會活。沙呈黃白色,微小細軟,十分清潔,挖下數尺,全是同樣的沙粒。天井邊沒築涵洞出水,若遇大雨,不管多大,四周屋檐之水,都歸向天井,即時被沙地吸干,真有點令人驚奇。改為校舍后,天井仍保持原狀,每次學校大掃除,洗厝的水,不管百擔千擔,都歸向天井,霎時便全乾了,可能這天井是個沙窟,直至地下沙層,才能容納這許多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