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瘺

腸瘺

腸瘺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腹部外科疾病,是胃腸道出現病理性通道而引發的病理生理改變。主要分為內瘺和外瘺。好發於腹部外傷、手術后,免疫力低下,營養不良患者。主要由腸道手術、外傷、感染、放射線損傷、腫瘤等導致。以腹痛、腹脹為主要表現,可有發燒、乏力等全身癥狀。腸外瘺患者腹壁可見瘺口。以非手術治療為主,部分可治癒,併發感染需應用抗生素。併發嚴重腹腔感染時,可引起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急症,危及生命。有效控制感染、合理治療原發病後部分腸瘺可治癒,但由腫瘤等引起的腸瘺預后不佳,往往需要手術。

就診科室


● 普通外科或外科

病因


● 腸瘺的常見原因有腸道手術、創傷、腹腔感染、惡性腫瘤、放射線損傷、化療以及腸道炎症與感染性疾病等方面。

癥狀


● 腸瘺的臨床癥狀主要由腸內容物經瘺口流出引起。
● 腸外瘺患者肚子上可有一個或多個小洞,有液體、氣體排出,伴肚子疼漲,發燒。不及時治療,小洞周圍皮膚會發紅、糜爛、出血。腸內瘺常表現為腹痛、腹脹。
● 腸瘺時大量消化液從瘺口流失,患者可出現脫水、乏力、體重下降、小腿內側用手指輕按壓有凹陷。
● 引起發熱,肚子疼更厲害,血常規中白細胞計數增加。

檢查


● 確診腸瘺需要通過實驗室和影像學檢查。

實驗室檢查

● 血常規檢查可以明確患者有無感染。
● 生化全項檢查可以明確患者的營養狀況。

影像學檢查

● 腹平片和腹部CT了解有無腸梗阻,是否存在腹腔佔位性病變。
● 腹部B超可以檢查膿腫、腹水等情況,價格低廉,對身體無傷害。必要時可行超聲引導下經皮穿刺引流。
● 消化道造影明確瘺管數量、位置、長度、走形,對診斷和治療幫助大,造影劑一般不使用鋇劑,多使用泛影葡胺。

診斷


● 醫生主要依據病史、臨床表現和影像學檢查診斷本病。

病史

● 患者多先有腹部外傷、手術、急性闌尾炎、腸梗阻、潰瘍穿孔、腫瘤、腸結核等病史,后出現腸瘺。
● 臨床表現
● 患者以腹痛、腹脹為主要臨床表現,伴營養不良、脫水等。腹壁見瘺口有液體流出。

實驗室檢查

● 血常規:白細胞計數增多常提示感染。
● 生化全項:可見低鉀、低鈉、低蛋白提示電解質紊亂和營養不良。

影像學檢查

● 腹平片和腹部CT:可以知道有無伴發腸梗阻,是否存在腹腔佔位性病變。
● 腹部B超:可以明確病情的嚴重程度。
● 消化道造影:可以明確瘺管數量、位置、長度、走形。

鑒別診斷


● 一些其他疾病也可能會出現腹脹、腹痛、發燒、乏力等癥狀,容易與腸瘺相混淆,這些疾病有消化道穿孔、克羅恩病等。
● 如果出現上述類似的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進行檢查和診斷。醫生主要通過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等排除其他疾病,做出診斷。

治療


● 腸瘺的治療目的是設法閉合瘺管,恢復腸管的連續性,糾正腸液外溢所致的各種病理生理改變。

瘺口處理

● 腸內瘺需往肚子內放入導管,將流入腹腔的液體引流出來,腸外瘺需根據瘺口數量及位置決定處理方法。

控制感染

● 根據引流物培養結果合理應用抗生素。

支持治療

● 營養支持:有腸外營養和腸內營養兩種,需醫生根據患者全身情況選擇營養方式。
● 糾正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紊亂。

手術治療

● 主要用於非手術療效不佳時,需在感染已控制、患者全身情況良好時進行,可縫合和修補瘺口,切除瘺管。

危害


● 腸瘺引起嚴重腹腔感染時,可併發感染性休克、胃腸道大出血、黃疸、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神志昏迷等情況,危及生命。

預后


● 有效控制感染、合理治療原發病後部分腸瘺可治癒,但由腫瘤等引起的腸瘺預后不佳。

預防


● 腹部外傷后及時就診,腹部手術后定期複查。
● 患有腹部疾病者需按醫生要求用藥及複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