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致餘論

格致餘論

《格致餘論》,一卷,元·朱震亨撰。成書於元至元七年(公元1347年),因“古人以醫為吾儒格物致知一事”而得名。為朱氏的醫論集,其著名的“相火論”“陽有餘陰不足論”等俱載於此書,集中反映了朱氏的學術觀點,闡述了相火與人身的關係,提出保護陰血為攝生之本,列色慾、茹淡、飲食諸論,強調飲食起居的重要性。在雜病論治方面,朱氏於書中也提出了許多獨到見解。

成書背景


朱氏之學源於《內經》,深受理學影響,並采劉完素、李杲、張從正等人之長,針對當時人們恣食厚味、放縱情慾的生活習慣,江南地區濕熱相火為病最多的情況,以及江南《局方》溫燥之風盛行的局面,撰成《格致餘論》,提出“陽有餘陰不足論”和“相火論”,著意闡發相火與人身的關係,提出保護陰精為攝生之本。

流傳版本


現存主要版本,為元刊本(附局方發揮),明正德間刊本,《古今醫統正脈全書》本,日寬文5年(公元1665年)村上勘兵衛新刊本,《四庫全書本》

作者簡介


朱震亨,字彥修,元代著名醫學家。婺州義烏(今浙江省義烏縣)人,生活於公元1281~1358年(元朝至元十八年~至正十八年),因世居丹溪,故學者尊稱之為丹溪翁。
丹溪自幼好學,日記千言,文章詞賦一揮而就。年三十因母患脾病,始讀《素問》,而知醫術。三十六歲始從朱熹四傳弟子許慊學習理學,四十歲時,因許氏病久,勉其學醫,遂棄儒而致力於醫,從學於劉完素的再傳弟子羅知悌,並讀河間、戴人、東垣、海藏之書。其學源於素難,深受理學影響,兼采劉、張、李諸家之長。著作有《格致餘論》《局方發揮》《金匱鉤玄》《本草衍義補遺》《脈因證治》,流傳的《丹溪心法》《丹溪心法附余》系門人將其臨床經驗整理而成,其中《局方發揮》《格致餘論》為其代表作。

書評、序言


《素問》,載道之書也。詞簡而義深,去古漸遠,衍文錯簡,仍或有之,故非吾儒不能讀。學人以易心求之,宜其茫若望洋,淡如嚼蠟。遂直以為古書不宜於今,厭而棄之,相率以為《局方》之學;間有讀者,又以濟其方技,漫不之省。
醫道隱晦,職此之由。可嘆也!震昌三十歲時,因母之患脾疼,眾工束手,由是有志於醫。遂取《素問》讀之,三年似有所得。又二年母氏之疾,以葯而安。因追念先子之內傷,伯考之瞀悶,叔考之鼻衄,幼弟之腿痛,室人之積痰,一皆歿於葯之誤也。心膽摧裂,痛不可追。然猶慮學之未明,至四十歲復取而讀之。顧以質鈍,遂朝夕鑽研,缺其所可疑,通其所可通。又四年而得羅太無諱知悌者為之師,因見河間、戴人、東垣、海藏諸書,始悟濕熱相火為病甚多。又知醫之為書,非《素問》無以立論,非《本草》無以主方。有方無論無以識病,有論無方何以模仿?夫假說問答,仲景之書也,而詳於外感;明著性味,東垣之書也,而詳於內傷。醫之為書,至是始備;醫之為道,至是始明。由是不能不致疑於《局方》也。《局方》流行,自宋迄今,罔間南北,翕然而成俗,豈無其故哉!徐而思之,濕熱相火,自王太僕注文已成湮沒,至張、李諸老始有發明。人之一身,陰不足而陽有餘,雖諄諄然見於《素問》,而諸老猶未表章,是宜《局方》之盛行也。震昌不揣蕪陋,陳於編冊,並述《金匱》之治法,以證《局方》之未備,間以己意附之於後,古人以醫為吾儒格物致知一事,故目其篇曰《格致餘論》。未知其果是否耶?后之君子,幸改而正諸。

章節目錄


飲食色慾箴序
陽有餘陰不足論
治病必求其本論
澀脈論
養老論
慈幼論
夏月伏陰在內論
豆瘡陳氏方論
痛風論
瘧論
病邪雖實胃氣傷者勿使攻擊論
治病先觀形色然後察脈問證論
大病不守禁忌論
虛病痰病有似邪祟論
面鼻得冷則黑論
胎自墮論
難產論
難產胞損淋瀝論
胎婦轉胞病論
乳硬論
受胎論
人迎氣口論
春宣論
醇酒宜冷飲論
癰疽當分經絡論
脾約丸論
鼓脹論
疝氣論
秦桂丸論
惡寒非寒病惡熱非熱病論
經水或紫或黑論
石膏論
脈大必病進論
生氣通天論病因章句辯
倒倉論
相火論
左大順男右大順女論
茹淡論
吃逆論
房中補益論
天氣屬金說
張子和攻擊注論

內容簡介


《格致餘論》全書共收醫論41篇,主要論點為人身相火易動,陰精易虧,百病皆由此而生。而抑制相火妄動,保護陰精則是養生防病及臨床辨證施治的關鍵。由此丹溪提出了“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觀點,提倡“獨宿而淡味,兢兢業業於愛護也”。書中認為正常的相火為人身之“動氣”,是維持人體機能活動的動力,而異常妄動之相火為人身之“賊邪”,它暴悍酷烈,煎灼真陰。朱氏能從正反兩個方面分析相火的正常生理功能和異常病理變化,觀點十分客觀全面。另外,丹溪對脾胃的生理功能也有深刻的認識,認為“脾具坤靜之德,而有乾健之運,故能使心肺之陽降,肝腎之陰升,而成天地之交泰,是為無病之人”。強調了脾臟對於調理臟腑氣機升降功能的作用。另外還有“胃氣者,清純沖和之氣,人之所賴以為生者也”等。這些說明丹溪的醫學思想不僅在於闡述陽有餘、陰不足這一個方面,對於臟腑氣機的研究也是較為全面的。

影響評價


《格致餘論》補充和完善了河間學派的學術思想,同時對內傷雜病的辨證論治理論有重大的影響。但書中過分強調人體“陽常有餘”的一面,卻忽視人體陽氣亦有虧損的時候,遭到後世醫家的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