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8條詞條名為鄉愁的結果 展開
鄉愁
冰心創作小詩
《徠鄉愁》冰心詩歌,現代詩1923年創作。《鄉愁》這首小詩,說的就是這麼一個極透明的道理。詩人緊扣“鄉愁”,但又偏偏在談笑之後的背景下來加以突出,這就顯示了一種獨特的匠心。
我們都是小孩子,
偶然在海舟上遇見了。
談笑的資料窮了之後,
索然的對坐,
無言的各起了鄉愁。
記否十五之夜,
滿月的銀光
射在無邊的海上。
琴弦徐徐的撥動了,
生澀的不動人的調子,
天風裡,
居然引起了無限的凄哀?
記否十七之夜,
濃霧塞窗,
冷寂無聊。
角兒里相挨的坐著——
不幹己的悲劇之一幕,
曼聲低誦的時候,
竟引起你清淚沾裳?
“你們真是小孩子,
已行至此,
何如作壯語?”
我的朋友!
前途只閃爍著不定的星光,
後顧卻望見了飄揚的愛幟。
為著故鄉,
我們原只是小孩子!
不能作壯語,
不忍作壯語,
也不肯作壯語了!
該詩寫於1972年。余光中的祖籍是福建永春,他於1949年離開大陸去台灣。當時由於政治原因,台灣和大陸長時間的隔絕,致使余光中多年沒有回過大陸。他一直思念親人,渴望祖國的統一和親人的團聚。在強烈的思鄉之情中,詩人在台北廈門街的舊居內寫下了這首詩。
寫完《惆悵》兩天之後,冰心又寫下了另一首懷鄉的抒情詩《鄉愁》。
在結構上,《鄉愁》不像《惆悵》那樣講究,但較《惆悵》更為流暢自然。這首詩以敘事型的句式開篇:
“我們都是小孩子,
偶然在海舟上遇見了。”
海舟上偶然相遇,提供了地點、環境,“都是小孩子”,表明了抒情主人公的身份、年齡,因此有了這兩個條件,“談笑的資料窮了之後,”才出現“索然的對坐,/無言的各起了鄉愁”的場面。
這場面無疑是很動人的。
這不是那種“為賦新詞強說愁”,也不是觸景生情的那種愁,恰恰是小孩子,才有可能在談笑之後,猛然憶及海舟上的現實場面,內心方湧起無盡的鄉愁。
請看他們又是怎樣回味自己旅途生活的:十五之夜彈撥琴弦,天風裡引發無限凄哀,分明是樂極生悲;十七之晨濃霧塞窗,不幹己的一幕悲劇,竟引起抒情主人公的“清淚沾裳”。
這時,有長者來發話了:
“你們真是小孩子,
已行至此,
何如作壯語?”
長者閱盡人間滄桑,已知道審時度勢無可無不可的道理,所以在“小孩子”悲苦的情緒中施以鼓勵,希望他們能振作起來,正視面前的現實。“何如作壯語?”為什麼不說些豪邁的話來鼓勵呢?
不。冰心出面來回答道:我們正因為是率真的小孩子,才不顧掩飾自己的真情實感,該哭當哭,該笑當笑,既然“前途只閃爍著不定的星光”,為著故鄉,我們“不能作壯語,/不忍作壯語,/也不肯作壯語了!”
這是地道的冰心式的回答,坦誠、爽快,不為自己的鄉愁流露而後悔,也不去硬充成熟者作壯語,愛就是愛,愁就是愁,既然前提“我們都是小孩子”,童言無忌,童心無礙,為故鄉流淚又算什麼?!
中間兩段為“小孩子”之間的對話,一種回憶的氛圍,詩人借撥不動的琴弦、塞窗的濃霧兩個意象來表現,最後又讓“清淚沾裳”這一典型動作來強化鄉愁。由此才引出了旁觀者的指點。這種過渡是十分必要的,無此,冰心《鄉愁》一詩的最後無法升華成曼妙回聲,我甚至懷疑“你們真是小孩子,/已行至此,/何如作壯語?”三行詩系冰心內心深處的另一種聲音,她在鄉愁中企圖尋找解脫的方法,便借長者的旁白來實行。結果詩人很快又回到正常的自我,角度一換,從容向“我的朋友”道出了真正的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尾段中兩句排比得比較工整的詩:“前途只閃爍著不定的星光,/後顧卻望見了飄揚的愛幟。”這是全詩的詩眼,“飄揚的愛幟”自然是遠方的母愛之旗,在茫茫海洋中給詩人以引導與召喚,使她在閃爍不定的前途星光中,看見母親的期待的目光,這種力量敦促詩人投入生活,鼓起勇氣面對現實。
當徠然,詩人不肯、不忍、亦不能作壯語,但實際上我們卻從詩的字裡行間讀出了這種毅然決然的感觸。
前途是什麼在等待?不知道。
腳下的一艘動蕩不止的海船,船上是一群求學的遊子,這實際上是五四運動之後整個中國知識分子的形象,求索真理,離鄉背井,祖國和母親以一種巨大的期待在盼望著。冰心的《鄉愁》表面寫一種遊子情思,內心無疑是充滿著豪壯的。
“難酬蹈海亦英雄”(周恩來語),我以為是很形象地表達了二十年代初期中國青年知識分子心態的,用來詮釋冰心的這首《鄉愁》,有異曲同工之妙。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李朝全:鄉愁是道不盡的、寫不完的,從小時候到成年再到如今,鄉愁始終與自己的童年、母親、愛人和故鄉聯繫在一起,因為有所思、所念的在那裡,那裡便是自己的故鄉 故鄉永遠牽引著遊子的思緒和想念,然而,那道淺淺的海峽,卻生生阻斷了這種思念為鄉愁所困的詩人,其情何以堪?唯有擊築引吭,慷慨而歌,留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詩篇。(《詩歌百年經典 1917-2015》)
揚州大學文學院教授葉櫓:這是一首寫鄉愁的詩,詩里把“鄉愁”具象化了,而且運用得十分巧妙。其巧妙之處在於,他緊緊地圍繞著人生幾個階段中最具特徵的一些行為來表現鄉愁。譬如小時候的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把“郵票”作為鄉愁的代號,不僅印象深刻,而且極易理解。詩的最後一節,可以說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形成的鄉愁,那“一灣淺淺的海峽”把“我”和“大陸”隔開,是民族悲劇所造成的。撇開政治性的因素不談,僅從鄉愁的難以消除的角度,詩的情緒也似乎隱隱地透露出一種希望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願望。由政治原因而造成的國家分裂的局面,詩人是無可奈何的,但是詩人作為華夏子孫的內心愿望,卻代表了絕大部分中國人的心愿。相信這一天必定會到來的。(《中國現代詩歌名篇賞析》)
安陽師範學院教授楊景龍:這些鄉愁詩的抒情主體,既是在思念親人和家鄉,又是在思念大陸和祖國。屈原式的鄉愁和國愛,譜寫出余光中詩歌的宏大交響樂曲的和旋律。他的名篇《鄉愁》便是把鄉愁主題所包含的親情、愛情、鄉情和祖國情融合為一。語言雖然淺白,內涵卻極為厚重。加之在形式上採用了由《詩經》作品確立的具有”原型”意味的復沓章法,更使這首詩易於流傳。(《藍墨水的上游:余光中與屈賦李詞姜詞》)
《鄉愁》曾被選入語文出版社中學語文教科書、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