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天敏
北大心理學教授
吳天敏,女,兒童心理學家。北京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1936年,陸志韋和吳天敏教授對中國比內-西蒙智力測驗進行了第二次修訂(1924年,我國心理學家陸志韋對比內-西蒙智力量表[斯坦福-比奈量表(Stanford-Binet scale), 1916]進行了修訂,叫中國比內一西蒙智力測驗,適用於江浙一帶),使其適用於北方。1979年,吳天敏主持第三次修訂,1982年完成《中國比奈測驗》。該測驗共有51個項目,從易到難排列,每項代表四個月智齡,每歲三個項目,可測驗2-18歲被試。在評定成績的方式上,放棄了比率智商,而採用離差智商的計算方法來求IQ。中國比奈測驗必須個別施測,並且要求主試必須受過專門訓練,對量表相當熟悉且有一定經驗,能夠嚴格按照測驗手冊中的指導語進行施測。為了節約測驗時間,吳天敏在《中國比奈測驗》的基礎上又編製了《中國比奈測驗簡編》,由8個項目組成,一般只需20分鐘即可測定。
吳天敏於1983年進行了開發智力的工作。她認為智慧是腦神經活動的一些特點的心理反映,提高智慧就可以直接通過提高神經活動的機能來實現。腦神經機能是在腦神經活動中得到提高的,所以設法刺激或腦神經活動,就可以取得提高智慧的效果。但智慧的發展、提高只能在它的生理基礎與外界條件相互作用下實現。她還認為,歐美國家以訓練法去提高兒童的智慧,拘泥於測題解答,這樣的提高不能認為是智慧的提高,它不過是應付某種測驗的能力的提高。
她在初中和高中各選一個班進行了動腦筋練習實驗:為被試編製一套課題,每天早晨上課前用3-10分鐘進行練習。編製課題原則是:(1)能起動受試的腦神經活動,(2)盡量擺脫智慧測驗的形式與內容;(3)適合受試的能力與知識水平:(4)適合課堂集體進行;(5)課題內容力求多種多樣,既可以從多方面引起彼試動腦筋,也可以利用“新鮮”這個因素引起被試的興趣;(6)對受試成績一律不作評比、解答。結果表明,初一實驗班平均智商增加了8分。
《論智力的本質》(《心理學報》1980年第3期),《中國比納西蒙智力測驗之經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