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警威龍

赤警威龍

《赤警威龍》是由華納兄弟影片公司發行,由沃爾特·希爾執導,西爾維斯特·史泰龍姜成鎬傑森·莫瑪領銜主演的動作片。

影片根據法國作家亞麗克西-諾倫的漫畫小說改編。講述了一個警察和一個殺手,為了找到殺害他們各自搭檔的兇手成為同盟,共同面對各種危險和致命挑戰的故事。

影片於2013年2月1日在美國上映,2013年7月9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劇情簡介


《赤警威龍》劇照
《赤警威龍》劇照
一個是來自於新奧爾良的殺手,一個是紐約警察,為了找到殺害他們各自搭檔的兇手,他們只能暫時成為同盟,共同面對各種既危險又致命的挑戰,吉米·波博(西爾維斯特·史泰龍飾)是一個已經萌生退意的殺手,鑒於之前冗長的犯罪記錄,他早就成了警察欲除之而後快的眼中釘。他和他的同夥路易斯(喬恩·塞達飾)合力殺死了墮落的壞警察,不成想卻導致路易斯慘遭另外一名殺手凱根(傑森·莫瑪飾)的毒手,紐約警探泰勒·權(姜成鎬飾)認為這兩具屍體之間顯然有著千絲萬縷的密切聯繫,所以他一路追蹤嫌疑最大的吉米,卻反而在一場很有針對性的暗殺中被對方所救,由於泰勒受了傷,吉米帶著他一起找到自己的女兒麗莎(薩拉·沙希飾),她曾經是醫學院的學生,可以為泰勒處理傷口,雖然他們都不想與彼此再產生任何瓜葛,然而形勢所逼,為了找到他們想要的答案,他們只好聯手追查真相。

演職員表


演員表

演員角色
西爾維斯特·史泰龍吉米·波博
姜成鎬泰勒·權
傑森·莫瑪凱根
克里斯汀·史萊特馬庫斯·巴普提斯特
薩拉·沙希麗莎
喬恩·塞達路易斯
阿德沃爾·阿吉紐依-艾格拜吉Morel
馬庫斯·里爾·布朗Detective Brown
布萊恩·范·霍爾特Ronnie Dupaix
霍特·麥克卡蘭尼Hank Greely
維羅妮卡·羅薩蒂Lola
戴恩·羅茲Lt. Howard LeBreton
約翰·阿米喬Medical Examiner
安德魯·伯蘭德Man in Car
斯蒂芬·里瓦戴斯Deputy Coroner
安德里亞·弗蘭克Masseuse
丹娜·米歇爾·格瑞爾Deputy Coroner
古斯塔沃·奧爾蒂斯Upscale Bar Patron
約翰尼·奧托Detective

職員表

製作人斯圖爾特·M·貝瑟、阿爾·高夫、邁爾斯·米勒、喬·西爾沃、科特尼·所羅門
導演沃爾特·希爾
副導演(助理)Mike Leonard、Milos Milicevic
編劇亞歷桑德羅·卡蒙
攝影Lloyd Ahern II
剪輯Timothy Alverson
藝術指導Toby Corbett
服裝設計Ha Nguyen
視覺特效理查德·艾德蘭德、Phillip Feiner
錄音徐弘岩 白靜利
演職員表資料來源

角色介紹


吉米
吉米
​吉米 
演員 西爾維斯特·史泰龍 
一個兇悍的猛男,是來自於新奧爾良,非常有性格的職業殺手,他殺人如麻,但嚴守原則,行兇只為懲惡揚善,他奉行不殺女人和兒童。 
麗莎
麗莎
​麗莎 
演員 薩拉·沙希 
吉米的女兒麗莎,是一個精明能幹的女孩,她曾經是醫學院的學生,時常當他爸爸的助手,在一次不經意的情況下被綁匪盯上,成為了人質。 
​泰勒
​泰勒
​泰勒 
演員 姜成鎬 
紐約警察,需要藉助吉米的力量,找出他所想找到的真相,雖然說他們的調查充滿了危險性,但是這個跨越了黑白兩道的組合卻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凱根
凱根
​凱根 
演員 傑森·莫瑪 
一位雇傭殺手,他肌肉飽滿,心狠手辣,性格缺乏克制,當他遇到對手的時候,他只相信使用暴力,才能解決問題。
角色介紹資料來源

音樂原聲


專輯類型:原聲帶、影視音樂
藝人:Steve Mazzaro
唱片公司:Varese Sarabande Records
發行日期:2013年2月19日(烏拉圭)
曲目
1、Here's The Story
2、Staying In The Game
3、Just Another Soldier
4、On The Road
5、Don't Touch My Gun
6、The Fox And The Hound
7、This Is My City
8、Ambushed
9、The Only Life He Had
10、Guns Don't Kill People
11、Change Of Plans
12、End Of The Line
13、Vikings
14、It's All Over
15、Bullet To The Head

上映日期

國家、地區上映、發行日期
義大利2012年11月14日(羅馬電影節)
美國2013年1月29日(紐約市,紐約)(首映)
以色列、新加坡2013年1月31日
保加利亞、加拿大、英國、愛爾蘭、印度、墨西哥、巴基斯坦、美國2013年2月1日
菲律賓2013年2月6日
巴林、科威特、俄羅斯、烏克蘭2013年2月7日
比利時、法國2013年2月27日
愛沙尼亞2013年3月1日
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德國、克羅埃西亞、荷蘭2013年3月7日
丹麥2013年3月14日
中國台灣2013年3月15日
葡萄牙2013年3月21日
西班牙2013年3月22日
中國香港、義大利2013年4月4日
拉脫維亞2013年4月5日
巴西2013年4月12日
芬蘭2013年4月12日(夜視電影節)
澳大利亞、紐西蘭2013年4月18日
芬蘭2013年4月19日(Cinemadrome電影節)
挪威2013年4月19日
阿根廷2013年4月25日
芬蘭2013年5月29日(DVD和藍光光碟首映)
日本2013年6月1日
瑞典2013年6月5日(DVD首映)
中國大陸2013年7月9日
秘魯2013年9月12日
烏拉圭2015年7月25日 

幕後花絮


• 該片原計劃是由韋恩·克萊默執導,在籌拍階段,他和史泰龍在對影片的基調上分歧過大,所以他退出。
• 沃爾特·希爾執導該片,完全是西爾維斯特·史泰龍的推薦。
• 影片是導演沃爾特·希爾在2002年執導的《終極鬥士》之後,暫別了電影圈十年之後的一部作品。
• 托馬斯·簡本來也是該片的演員之一,導演沃爾特·希爾無法忍受他,於是便炒了他,隨後他角色換成姜成鎬。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製作公司
1、Dark Castle Entertainment(美國)
2、IM Global(美國)
3、AfterDark Films(美國)
4、Automatik Entertainment
5、EMJAG Productions
6、Millar Gough Ink
7、Silver Reel
8、華納兄弟影片公司(美國)
9、美國夜色電影(美國)
發行公司
1、華納兄弟影業公司(美國)
2、博偉國際(美國)
3、康斯坦丁影業公司(德國)
4、Entertainment One Benelux(荷蘭)
5、Entertainment One(加拿大)
6、Entertainment One(英國)
7、Icon Film Distribution(澳大利亞)
8、MVP Entertainment(新加坡)
9、Metropolitan Filmexport(法國)
10、Aurum Producciones S.A.(西班牙)
11、E Stars Films(美國)
12、IM Global(美國)
13、Pinema(土耳其)
14、Golden Village Pictures(新加坡)
15、Mongkol Major(泰國)
16、松竹映畫(日本)
17、Pris Audiovisuais(葡萄牙)
18、華納家庭視頻公司(美國)
19、高先電影有限公司(中國香港)
20、Highlight Film(德國)
21、Central Partnership(俄羅斯) 

發行上映

國家、地區上映、發行時間
美國2013年1月29日(紐約市,紐約)(首映),2月1日
中國2013年3月15日(台灣),4月4日(香港),7月9日(大陸)
義大利2012年11月14日(羅馬電影節);2013年4月4日
以色列、新加坡2013年1月31日
巴基斯坦、墨西哥、英國、加拿大、保加利亞、愛爾蘭、印度2013年2月1日
菲律賓2013年2月6日
俄羅斯、科威特、巴林2013年2月7日
法國、比利時2013年2月27日
巴西、愛沙尼亞2013年3月1日
德國、荷蘭、波黑2013年3月7日
丹麥2013年3月14日
葡萄牙2013年3月21日
西班牙2013年3月22日
芬蘭2013年4月12日(夜視電影節)
紐西蘭、澳大利亞2013年4月18日
挪威2013年4月19日
阿根廷2013年4月25日
日本2013年6月1日
瑞典2013年6月5日(DVD首映)

影片評價


正面評價

《赤警威龍》有20世紀80年代好萊塢動作片的復古風格,也有老式香港片的風格,沒有精雕細琢的畫面,沒有炫麗奪目的特效,但是有的是一種情懷,故事簡單直接,場面火爆利落,殺手人物形象,粗中有細,亦莊亦諧,毫不拖泥帶水的硬朗動作有著很傳統的結構和故事。(搜狐網評)
該片沒有試圖讓史泰龍去適應2013年,而是假裝仍然生活在1986年,在這一個半小時以內,這一策略奏效了。 (《娛樂周刊》)是一部出色的動作片,雖然沒有太多野心,但是能讓觀眾的脈搏加快。 (《舊金山紀事報》)如果對20世紀80年代風格的動作片有懷舊傾向的話,這是一部能讓你腎上腺素增加的影片。 (《洛杉磯時報》)導演和主演二人合力奉上了一部紮實、充滿樂趣的影片。(《好萊塢記者報》)

負面評價

影片沒能奉上哪怕一個驚喜,而且即使以此類型影片的標準來看,對角色的塑造也實在單薄。只是一部偶爾有些娛樂,多數時候難以理解並且最終流於平庸的影片,只是對20世紀80年代標準動作片的致敬。 (《芝加哥太陽報》)導演沒能讓這部悶片擁有更多活力和值得回憶的素材。 (《紐約時報》)沒有在影片中看到導演的任何影響,只是一塊打著史泰龍旗號的招牌。(《滾石》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