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

小兒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

小兒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是以小腸急性廣泛性、出血性、壞死性炎症為特徵的消化系統急症。小兒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可能與腸內存在某些細菌及其所產毒素、病兒胰蛋白酶活性降低有關。小兒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主要表現為突然起病、腹痛、腹瀉、便血。小兒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主要的治療方法有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其他治療。小兒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可引發中毒性休克,重者可死亡。小兒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癥狀較輕者,積極治療后,預后較好;癥狀較重者,可危及生命。

就診科室


● 兒科。

病因


● 小兒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可能與腸內存在某些細菌及其所產毒素、病兒胰蛋白酶活性降低有關。
● 腸內存在某些細菌及其所產毒素
● ● 以C型產氣莢膜梭狀桿菌B毒素可能性較大,因發現本病病人糞便厭氧培養,此菌檢出率及其B毒素血清抗體陽性率均顯著高於正常人群。
● 病兒胰蛋白酶活性降低
● ● 長期蛋白質營養不良和/或經常食用甘薯、玉米等含豐富胰蛋白酶抑制物的食物,均可使腸內胰蛋白酶活性顯著降低。

癥狀


● 小兒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可分為腹瀉便血型、腸梗阻型、腹膜炎型、中毒休克型。

腹瀉便血型

● 以黏膜滲出性病變為主,腹軟無壓痛。

腸梗阻型

● 主要表現為腹脹、腹痛、便秘、嘔吐等。

腹膜炎型

● 主要表現為腹痛、腹肌緊張、噁心、嘔吐、發熱等。

中毒休克型

● 早期即出現面色蒼白、精神萎靡、無力、四肢冷厥、脈搏微弱、血壓低甚至測不到。舌質紅,稍暗紫,舌苔黃膩。

檢查


● 確診小兒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主要依靠肛門指檢、血常規、大便常規、大便培養、凝血功能、電解質、X線檢查。

肛門指檢

● 檢查有無血便等情況。

血常規

● 提示機體有無感染,如有感染可提示相應的病原體類型。

大便常規、大便培養

● 檢查有無血便及了解消化道有無細菌、病毒及寄生蟲感染等情況。

凝血功能

● 了解病人有無凝血功能的異常。

電解質

● 檢查有無低血鈉、低血鉀、低氯及酸中毒等情況。

X線檢查

● 腹部仰卧正位和立位X線平片是確診該病的主要方法。

診斷


● 醫生診斷小兒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主要依據臨床表現、輔助檢查。
● 臨床表現為:突發性腹痛、腹瀉及血便、嘔吐、腹脹,嚴重者出現休克。腹部壓痛,重症出現麻痹性腸梗阻等。
● 輔助檢查:腹部X射線平片有特徵性改變,血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計數升高,大便隱血強陽性。肛門指檢發現腥臭血便等。X線檢查可見氣液平面。

鑒別診斷


● 一些其他疾病也可能出現突發性腹痛、腹瀉及血便、嘔吐、腹脹等癥狀,容易與小兒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混淆,這些疾病有痢疾、嬰幼兒腹瀉、過敏性紫癜(胃腸型)、闌尾炎、腸套疊、腸梗阻、腹膜炎等。
● 如果出現上述類似的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醫生通過檢查可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

治療


● 小兒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主要治療的方法有對症支持治療、藥物治療、手術治療。

對症支持治療

● 血便和腹脹期間禁食。
● 中、重度腹脹者應儘早進行胃腸減壓,經鼻插十二指腸管行胃腸減壓。
● 糾正和維持水及電解質、酸鹼平衡。
● 營養支持。

藥物治療

● 廣譜抗生素: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加用核糖黴素、奈替米星(乙基西梭黴素)或第二代、第三代頭孢菌素。
● 胰蛋白酶:病變的發生與胰蛋白酶活性減低及分泌減少有關,可常規口服胰蛋白酶。有休克及重症者加肌內注射。
● 腎上腺皮質激素:氫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靜脈滴注,重症及休克病人應早期應用,但用藥不超過3~5天。如應用時間過長(>1周),有促進腸壞死、誘發出血和腸穿孔的危險。

手術治療

● 可根據腸管病變程度進行選擇腸切除吻合、減壓造瘺及腹腔引流等。手術指征:
● 腸梗阻保守治療無效。
● 明顯腹膜炎癥狀或有腸穿孔者。
● 多次大量出血,內科止血無效者。
● 中毒性休克搶救無效或不穩定者。
● 腹部癥狀迅速惡化,明顯腹脹,有固定壓痛點,估計為腸壞死加劇所致者。

危害


● 小兒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可引發中毒性休克,重者可死亡。

預后


● 小兒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癥狀較輕者,積極治療后,預后較好;癥狀較重者,可危及生命。

預防


● 增強體質,提高自身免疫力。
● 定期體檢:以達到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 注意勞逸結合,多參加體育鍛煉,多進食富含維生素的新鮮蔬菜與水果。
● 預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