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元禮
天津“四大書法家”之一
趙元禮,男,字幼梅,號“藏齋”,近代詩人,天津“四大書法家”之一,曾任直隸河北高等工業學堂監督,著有《藏齋集》《藏齋詩話》等。
趙元禮,男,(1868--1939)字幼梅,號“藏齋”,近代詩人,天津“四大書法家”之一,曾任直隸河北高等工業學堂監督,1921年與嚴范孫、金息侯、王守恂等人組織“城南詩社”,以“天津近代詩壇三傑”享譽津門。李叔同曾從其學,著有《藏齋集》《藏齋詩話》等。
能夠在書法上獨樹一幟,躋身津門書法四大家,其背後的辛苦常人難以想象,而趙元禮的練筆方法尤為獨特。
1881年,年僅13歲的趙元禮師從當時三河縣的胡若卿,杜絕一切世事,專心攻讀。在練習書法方面,趙元禮的這位老師教他一種很奇特的執筆練習方法:用鐵釘連串大銅錢20枚,插在筆管頂端,以此練習手勁;同時還用草紙裹著一個雞蛋握在手心,使掌中有虛含之力。
初求剛健后求韻練字必須先練人
柔中見剛,可以說是趙元禮追求的一種書法境界。“蓋執筆必須十分用力,斯於力透紙背,所謂如錐畫沙,如印印泥,境界極不易到,先求陽剛,再求陰柔。”孟昭聯對此體會很深:“在我臨摹碑帖的時候,趙先生曾經教導我,在剛入手的時候,要寫得剛健有力,最好先把這些字放大開來寫,仔細琢磨每一筆的走法,然後再追求整個碑帖的韻味,這樣才能做到心中有字,手隨心到,真正領會其精髓所在。”
常言道:“字如其人,見字如見人。”趙元禮對於這一點的見解可謂是頗為透徹。一次和朋友談論書法體會時,他用簡練的四個字就概括了這二者之間的關係:“字與人同”。隨後他又進一步解釋說,看字的方式,就如同看人的方式一樣,“字之點畫不苟,尤人之言語清晰也;字之結構不散,尤人之行動整肅也。”
趙元禮是這樣分析字與人的關係,也是經常這樣來教導後生晚學的。年少時就曾受到趙元禮指點的孟昭聯現在還記得先生當年的教導:練字先要練人,做人要老實本分,做事情要嚴謹,心正才能字正。
“當時年紀小,他經常這樣教導我,我還體會不到先生的苦心,我覺得很好笑,有時還嫌他啰嗦。但是隨著年歲的增長、書法的進步,才發現先生的每一句話都是良句箴言。”孟昭聯指著趙元禮的字對記者說:“趙先生的字灑脫而不凌亂,這也與他開朗、灑脫但做事比較嚴謹的個性相符合。”
以字會友求所長中年專工蘇軾體
趙元禮書法作品
趙元禮工於蘇體,但很多人也許並不知道,他早年並不是以蘇體擅長。“趙元禮早年並不是專工蘇體的,最初他曾師法柳公權,後來又涉獵篆書和隸書。”孫寶發告訴記者,“直到中年,他才醉心於蘇軾的書法藝術,早晚臨摹,有時都達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
趙元禮的“蘇體”書法,能夠在雅逸婀娜之中展現出一種雋永剛健的韻味。據孫寶發介紹,趙元禮平生最為得意的作品就是他65歲時(1933年)的《藏齋居士臨觀海堂帖》。《觀海堂帖》是蘇東坡書法中的上乘之作,趙元禮的《藏齋居士臨觀海堂帖》,不僅繼承了蘇體的瀟灑飄逸、典雅舒暢的特色,而且具有鮮明的自家面目,字裡行間透出濃郁的書卷氣。孫寶發對此評論說:“這幅作品是趙元禮自身才學和修養的展示,寫蘇能夠達到此種境界,足可以在歷代寫蘇名家中獨樹一幟了。他一生社會職務很多,閑暇用於書法的時間可以說是少之又少,但能夠在書法方面有如此造詣,確實很不容易。”
工於書法擅詩名詩壇三傑譽津門
趙元禮不僅工於書法,而且擅長詩文。少年時他跟隨多位老師閱讀了大量的經史詩詞,涉獵諸子百家之書,漸以擅長詩文出名,當時天津問津書院的院長李越縵對他就極為欣賞。因為擅長詩文,他和著名教育家嚴范孫、文化名人王守恂以“天津近代詩壇三傑”享譽津門。
據孟昭聯介紹,趙元禮與當時的文壇名流交往很多。“星二社”、“儔社”等詩社,都是詩人墨客聚集談詩論文的場所,就在抑揚頓挫的詩詞聲中,總能見到趙元禮的身影。他常與眾多名流唱和酬酢,怡情遣興,抒發胸臆。在當時的天津詩社當中,最有名的當數趙元禮與嚴范孫、金息侯、王守恂等人組織的“城南詩社”,人數多達百餘人,成為當時津門文壇的一大盛事。在孟昭聯收藏的資料中,記者發現,趙元禮一生的詩文較多,他的《藏齋集》就包括《遼東集》、《寅卯集》、《辰巳集》等13卷,此外還有《藏齋詩話》等著作。用孟昭聯的言語來評價趙元禮的詩文,那就是工雅平實、不弄玄虛,這也是很多人比較欣賞其詩文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