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巴維察
2006年亞斯米拉·日巴尼奇執導電影
《格巴維察》是由波黑、克羅埃西亞、德國、奧地利聯合製片的107 分鐘劇情影片。該片由亞斯米拉·茲巴尼克執導,米爾亞娜·卡拉諾維奇、露娜·米喬維克、Dejan Acimovic、Kenan Catic、加斯娜·貝瑞等主演,於2006年3月1日在波黑上映。
該片講述了在巴干爾戰爭中,一對母女在戰亂過後的悲苦命運。
尚在念書的少女艾絲瑪(Mirjana Karanovic 飾)身心受到巨大創傷。戰爭結束后的12年裡,她獨自撫養女兒莎拉(Luna Mijovic 飾)長大后,微薄的收入不足以支付女兒的學費,但母女二人的生活依然充滿歡樂。
然而艾絲瑪內心深處卻始終未走出戰爭的陰影,她必須經常去當地的婦女中心接受治療。和母親相反,莎拉則是一個活潑好動、性格像小男生的女孩。她始終認為父親是一名烈士,在戰爭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學校即將組織郊遊,規定烈士家屬可以免費。而莎拉卻無法提供任何相關證據,她因此受到同學們的質疑和嘲笑。在女兒的再三追問下,艾絲瑪不得不去面對那令她難以忘懷的黑暗過去。
格巴維察在薩拉熱窩城郊,1990年代圍困薩城的南斯拉夫—塞爾維亞軍隊在此建立戰俘營。除了男人,還有大量手無縛雞之力的女人被關押在這裡,屠殺與強姦交替染紅了記憶。
戰後,一個單親家庭生活在這裡,母女兩人,母親艾絲瑪(米爾亞娜·卡拉諾維奇飾)無法靠微薄的政府補助支撐家庭生活。過去暴力事件的影響還在像冤魂一樣糾纏著艾絲瑪,每周她都要參加當地婦女中心的集體治療。她告訴女兒,她的父親在戰爭中犧牲了。
12歲的女兒(露娜·米喬維克飾)有些叛逆有些男孩子氣,她對父親的經歷知之甚少。未來的學費問題讓“父親”第一次作為一個真實的存在進入莎拉的生活中,她必須出具一份證明,證明自己的父親是一位“烈士”,否則,她必須支付昂貴的全額學雜費。母親告訴莎拉出具證明是困難的,因為父親的遺體一直沒被找到。同學開始嘲笑莎拉並不在烈士子女名單上,本就困惑的莎拉變得更加易怒,她知道是母親背地裡支付了自己的學費。一場母女大戰爆發了,莎拉逼問母親全部的真相,在女兒咄咄逼人的吵鬧下,艾絲瑪再也無法剋制下去,她殘酷地向女兒和盤托出了真相,莎拉是自己作為塞爾維亞人的穆斯林“戰俘”被強姦後生下的,她的父親並不是英雄。艾絲瑪在對女兒說出真相后反而有種輕鬆,她第一次真正面對自己這一至今流血的創口。儘管,女兒莎拉受到了傷害,可是,母女之間那扇封閉、躲閃的心靈之窗被打開了,一種敞開心扉的新關係在母親和女兒間建立起來。
演員 | 角色 | 備註 |
米爾亞娜·卡拉諾維奇 | 艾絲瑪 | |
露娜·米喬維克 | 莎拉 | |
萊昂·魯塞夫 | 佩爾達 | |
Jasna Zalica | 普萊瑪 | |
加斯娜·貝瑞 | 薩賓娜 | |
Emir Hadzihafisbegovic | Puska | |
Bogdan Diklic | 薩蘭 | |
Dejan Acimovic | Cenga | |
Semka Sokolovic-Bertok | 佩爾達的母親 | |
Ermin Bravo | 穆哈教授 | |
Nada Djurevska | Safija | |
Kenan Catic | 薩米爾 | |
Maike Höhne | Jabolka | |
Emina Muftic | Vasvija | |
Dunja Pasic | Mila | |
Sedina Muhibic | Maja | |
Sabina Turulja | Zehra | |
Vanesa Glodo | Dzemila | |
Sanja Buric | Mirha | |
Hasija Boric | Fadila |
製作人 | 芭芭拉·阿爾伯特、Damir Ibrahimovich、Boris Michalski、Damir Richtaric、Bruno Wagner、Jörg Schneider |
導演 | 亞斯米拉·茲巴尼克 |
編劇 | 亞斯米拉·茲巴尼克 |
攝影 | Christine A. Maier |
配樂 | Enes Zlatar |
剪輯 | Niki Mossböck |
選角導演 | Orijana Kuncic |
藝術指導 | Kemal Hrustanovic |
服裝設計 | Lejla Hodzic |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
艾絲瑪 演員 米爾亞娜·卡拉諾維奇 單親母親,她和女兒莎拉無法靠微薄的政府補助支撐家庭生活。1990年代的暴力事件的影響還在像冤魂一樣糾纏著她,每周她都要參加當地婦女中心的集體治療。 | |
莎拉 演員 露娜·米喬維克 艾絲瑪的女兒,12歲,有些叛逆有些男孩子氣,她對父親的經歷知之甚少。她母親告訴她,她的父親在戰爭中犧牲了。 |
獲獎時間 | 獎項名稱 | 獲獎方 | 獲獎情況 | |
2006年2月19日 | 第5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 最佳影片-金熊獎 | 《格巴維察》 | 獲獎 |
和平電影獎 | ||||
天主教人道精神獎 | ||||
2006年12月2日 | 第19屆歐洲電影獎 | 最佳影片 | 《格巴維察》 | 提名 |
最佳女主角 | 米爾亞娜·卡拉諾維奇 | |||
2006年1月29日 | 第22屆聖丹斯電影節 | 評審團大獎-世界電影單元 | 《格巴維察》 | 提名 |
創作背景
《格巴維察》關注的是1992年至1995年的波黑戰爭之後薩拉熱窩人民痛苦的掙扎。薩拉熱窩保衛戰期間,大規模強姦使無數婦女永遠活在了陰影之下,片中主角正是這樣一個穆斯林婦女,她為了保護女兒不得不努力守住這個令人痛苦的秘密。影片主創希望給這些人們以發言的機會,反映波斯尼亞地區正在發生的事情。大規模強姦婦女是戰爭中一種侮辱婦女的策略。她們被強姦后便被關到集中營里,直到胎兒已長到無法進行流產手術為止。因此出生的孩子不計其數,有些成為孤兒,有些則被收養。官方數據統計表示當時被強姦的婦女數量達2萬人,但其實這個數目要大得多,大概在5萬左右。
影片《格巴維察》得名自薩拉熱窩周邊的一個郊區,而這個地名還有第二個隱含意義———“大肚婦”,在當地多指被強姦導致懷孕的婦女。導演花了數月時間傾聽這些被強姦婦女的心聲。她希望這部影片能改變被強姦婦女的生活狀況,她們沒有同戰爭英雄、烈士家屬一樣由波斯尼亞國家資助。
演員選擇
導演讓2000多個孩子試鏡,挑出200個孩子,一一跟他們對話交談,然後再選出20個孩子,一起工作7天——不僅僅看孩子們是否有表演天賦,也要看他們是否有潛力,能全神貫注,有較高的理解力。
其他的一些演員,在經過很長很仔細的選角之後,又進行了很多次排演,有些排演是在實景進行的,通過這樣的方式,讓演員們熟悉主創想要創造的那個世界。
主創單位
製作單位 | Coop 99(奧地利)、Deblokada、Jadran影業(克羅埃西亞)、Noirfilm、ZDF/Arte |
發行單位 | Cinemien(荷蘭)、Dogwoof影業(英國)、ID Distribution(法國)、Irfan Film(土耳其)、Strand Releasing(美國)、Ventura影業(德國)、trigon-film(瑞士)、Albatros映畫(日本)、Homescreen(荷蘭)、AMA Films(希臘) |
影片上映
上映國家、地區 | 上映時間、細節 | 上映國家 | 上映時間、細節 |
德國 | 2006年2月12日(柏林電影節) | 波黑 | 2006年3月1日(薩拉熱窩) |
奧地利 | 2006年3月3日(威尼斯) | 塞爾維亞 | 2006年3月6日(貝爾格萊德、限定) |
俄羅斯 | 2006年6月23日(莫斯科電影節) | 法國 | 2006年7月6日(拉羅謝爾電影節) |
德國 | 2006年7月6日 | 捷克 | 2006年7月7日(卡羅維發利電影節) |
法國 | 2006年8月20日(然杜電影節) | 巴西 | 2006年8月25日(世界獨立電影節) |
芬蘭 | 2006年8月27日(艾斯堡電影節) | 荷蘭 | 2006年9月7日 |
加拿大 | 2006年9月13日(多倫多電影節) | 法國 | 2006年9月20日 |
義大利 | 2006年10月6日 | 瑞典 | 2006年10月13日 |
墨西哥 | 2006年10月15日(莫雷利亞電影節) | 葡萄牙 | 2006年10月26日 |
以色列 | 2006年11月9日 | 希臘 | 2006年11月20日(塞薩洛尼基國際電影節) |
西班牙 | 2006年11月24日 | 愛沙尼亞 | 2006年12月3日(塔林黑夜電影節) |
比利時 | 2006年12月6日 | 英國 | 2006年12月15日 |
希臘 | 2006年12月28日(限定) | 波蘭 | 2007年1月19日 |
美國 | 2007年2月14日(波特蘭國際電影節) | 美國 | 2007年2月16日(紐約) |
阿根廷 | 2007年3月14日(馬德普拉塔電影節) | 立陶宛 | 2007年3月24日(電影的春天國際電影節) |
中國香港 | 2007年4月2日(香港國際電影節) | 土耳其 | 2007年4月6日 |
美國 | 2007年4月14日(威斯康星州電影節) | 保加利亞 | 2007年4月20日 |
匈牙利 | 2007年5月17日 | 墨西哥 | 2007年5月25日 |
波蘭 | 2007年7月22日(ERA新視野電影節) | 波蘭 | 2007年9月17日(DVD發行) |
日本 | 2007年12月1日 | 韓國 | 2008年1月3日 |
日本 | 2008年6月23日(難民電影節) | 俄羅斯 | 2008年12月13日(電視播映) |
影片上映參考資料 |
該片是關注底層人群,反映戰爭的殘酷和女人的生存艱難的作品。兩位演員的表演都很有說服力。戰爭的禍害從一代延續到下一代,題材不算新鮮,但這部片的詮釋既動人心弦又真實生動。 (《南方都市報》評)
片中戰爭的痛苦回憶長時間地盤踞在人們腦海,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每件事情看起來都很正常,但不經意的一瞥或是一個動作卻都在傳達這樣一個信息:所謂“正常”,早已不復存在了。 (《東方早報》評)
《格巴維察》首先是一個愛的故事。但那不是一種純粹的愛,這種愛中夾雜著恨、憎惡、傷害和絕望。它同時也是一個受害者的故事,儘管這些受害者沒有犯下什麼罪行,但是對於他們的後代來說,他們也並非完全無辜。《格巴維察》,也是一個關於真相的故事,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社會應該學習,並由此成熟起來。 (《第一財經日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