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崛起
中原地區經濟超越全國平均水平的過程
中原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趕上或超越全國平均水平的過程,即所謂的中原崛起。與過去中部塌陷、中原衰落等相對應,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中部崛起重大戰略決策后河南人民最為期盼的大事,事關河南省1億人口的生存與發展問題。
從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地區發展上經歷了沿海大開放,西部大開發,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到中部崛起的認識和實踐過程。
中部地區崛起被提到國家層面的本身,使全國區域發展形成四大板塊的基本格局明朗。作為全國,也是中部地區人口第一大省的河南,出於自身發展的需要,對中原崛起早就開始高度重視。
伴隨國家把中部崛起納入全國地區發展的整體思路,並逐步進入運作狀態的歷史進程,如何進一步弄清中原崛起的基本問題,在中部崛起中把我們發展的步伐邁得更加紮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中原崛起”計劃是河南省在2003年提出的經濟發展計劃。
胡錦濤主席在視察河南時,對河南省委提出了“實現河南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的發展,在促進中部地區崛起中走在前列”的目標,因此河南省委於2003年7月召開的七屆五次全會作出“奮力實現中原崛起”的決定,提出到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河南的發展要走在中西部地區前列。把“農業先進、工業發達、文化繁榮、環境優美、社會和諧、人民富裕”作為實現中原崛起的總目標,反映了河南人民“科學發展”認識上的新突破。“環境優美”、“人民富裕”,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原則和發展的最終目的;“農業先進”、“工業發達”、“文化繁榮”、“社會和諧”,則反映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而“先進”、“發達”、“繁榮”等定位,與中央“又快又好的發展”的要求不謀而合。
顯然,這個總目標,沒有一般性地規定一些結構調整、效益提高、體制完善、經濟開放等定性指標,也沒有具體地羅列一些人均生產總值、三產結構、人均收入等定量指標,而是著眼於科學發展,從發展理念的層面,用更寬廣的視野,全景式地展現未來的發展遠景,從而更科學、更概括、更全面、更準確、更明晰地描述中原崛起所達到的目標,使“中央精神”在中原大地得到切實的體現。
中原崛起
這個計劃被叫做“中原崛起”計劃。
1中國區域發展政策的三次重大調整
據李京文院士分析,建國以來到2003年之前,中國區域發展的主導政策進行了三次重大調整。
第一次,20世紀50年代初期到70年代末期,國家加大對內陸地區的投入力度,著意縮小內地與沿海的經濟差距,促進內地發展,成效顯著。
第二次,20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國家主要通過率先改革開放,實行向東部沿海傾斜的區域政策,加快了沿海地區的發展步伐。主要措施一是直接加大國有投資的力度,在沿海地區配置一大批重點建設項目,二是設立經濟特區,加快對外開放,實行一系列優惠政策。經過20年的改革開放,沿海地區綜合經濟實力大大加強。
第三次,20世紀末,國家開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通過一系列政策措施,促進西北地區加快發展步伐。因為中央政府支持力度非常大,西北地區大開發已經初見成效。
2“中部塌陷”的焦慮
自從西部大開發戰略提出之後,素有能源原材料和農產品基地之稱的中部地區“不東不西”、“東西夾擊”的失落感瀰漫,討論聲驟起,在安徽合肥、湖北武漢等地召開的有關中部地區發展戰略研討會上不少與會代表都明確提出了“謹防中部塌陷”的焦慮。
2003年3月19日,《經濟日報》的“從增長比較看區域經濟走勢”一文,第一個標題就是“東、西部地區經濟增長快於中部地區”。該文指出“全國已統計的30個省、區、市國內生產總值最新數據表明,我國以往東快西慢的經濟增長的基本格局已被打破。目前,經濟發展呈現出東部最快、西部居中、中部較慢的增長態勢……”。這種權威媒體的聲音,使人感到“中部塌陷”之危確實令人擔憂。
3“中部崛起”的曙光
2004年3月,溫家寶總理在全國人代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中的一個重大戰略問題。要堅持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加快發展,形成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報告還提出:“加快中部地區發展是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方面。國家支持中部地區發揮區位優勢和經濟優勢,加快改革開放和發展步伐,加快現代農業和重要商品糧基地建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有競爭力的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提高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
至此,中部人民孜孜以求的中部崛起的期望進入中央決策,中國區域發展政策進入第四次調整階段。中原人民關注的“中原崛起”的百年夢想也歷史性地迎來奮力實現的希望。
1中共河南省委的詮釋
2003年7月,中共河南省委七屆五次全會,討論通過了由王全書副書記主持制定的《河南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規劃綱要》。該《綱要》中指出:“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是:在優化結構和提高效益的基礎上,確保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以上,達到3000美元,基本實現工業化,努力使河南的發展走在中西部地區前列,實現中原崛起。”《綱要》還對實現中原崛起的基本途徑、發展布局、戰略舉措等進行了詳細分析,使中原崛起的內容豐富起來,並正式成為河南省委的重大決策。
2中共河南省委書記李克強的深化
2003年11月24日,新華社《瞭望》周刊第47期發表了《奮力實現中原崛起――訪中共河南省委書記李克強》。文中,李克強書記對中原崛起的內涵作了進一步的深化,明確表示中原崛起有三個標誌:“首先一個重要標誌就是,再經過近20年的努力,經濟發展水平要達到全國當時的平均水平。其次,就是要在全省基本實現工業化。再次,河南的發展要走在中西部前列。”2003年12月24日,中共河南省委七屆六次全會通過了《關於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六界三中全會精神進一步動員全省人民奮力實現中原崛起的決議》。在會上,李克強又一次闡述中原崛起的內涵問題。他說:“中原崛起的目標,核心是經濟內容,也包括了人文指標和社會穩定的內容。實現中原崛起,加快經濟發展是第一要務;同時,必須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協調發展,必須改革發展穩定全面推進。”
3科學理性的思考
從科學理性的角度,有關專家認為,中原崛起的基本內涵包括:
(1)堅持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推進河南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紮實有效地提高全省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提高人口素質,改善生產和生活環境;
(2)持續較快地推進河南經濟發展,到2020年,經濟發展達到全國的平均水平,人均GDP3000美元以上,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達到55%以上,河南經濟在全國的戰略位置明顯提升,河南的發展走在中西部地區前列;
(3)在產業結構上,基本實現工業化,歷史性地完成向工業社會的過渡,在全省GDP構成中農業佔10%以下,二、三產業比重佔90%以上;
(4)在地區結構上,基本實現城鎮化,城鎮人口佔全省總人口的比重達到50%以上,中心城市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5)市場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市場經濟體制比較完善,投資環境、創業環境和發展環境和諧、寬鬆,經濟開放性較好;
(6)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水平顯著提高,社會大局穩定。
1集中精力推進工業化
根據區域產業結構演進規律,一個區域在發展初期,首先要完成以農業為主的發展階段,其經濟學目的是解決區域內廣大人民的吃飯問題,標誌是基本農產品要達到自給有餘。從這個層面衡量,河南省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已經完成了這個發展任務。而在此基礎上,區域發展的任務,要迅速轉入以工業為主的發展階段,解決“無工不富”問題,大幅度提高各級財政的收入,提高全社會的勞動生產率。應該說,河南在城市工業的帶動下,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至今,已經獲得了比較好的發展,工業有了一定的基礎,全省人均GDP已經達到800美元左右,總體上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
但是,河南的特殊性在於,人口基數太大,密度也太大,至今農村人口所佔比重仍高達70%多,工業化的任務依然繁重,而且工業化過程會特別長。因此,我們必須集中精力推進工業化。這是解決河南發展問題、致富問題、就業問題和社會穩定問題的關鍵。全省各級幹部必須在這個問題上形成共識,統一思想,共同努力,完成這場攻堅戰。
2歷史性地加速城鎮化
中原崛起
也就是說,要用近20年的時間,河南的城鎮人口將在現有基礎上再翻一番。這的確是一項歷史性任務,對於河南的現代化進程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實現這個目標確實任務艱巨。
3努力實現農業現代化
有上述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支撐,全省農業現代化就有了最基本的出路,不是過去立足於農村搞農業現代化,而是立足於工業化和城鎮化推進農業現代化。這是面向小康社會的新的發展思路,是與全面實現工業化相輔相成的農業發展之路。
從2003年河南省把中原崛起納入工作目標開始,河南省方方面面都投入這項偉大的事業之中。特別是2004年3月,全國人代會上,溫家寶總理把中部崛起作為國家區域發展戰略之後,中原崛起更是贏得天時、地利、人和之優勢,出現了非常好的發展勢頭。
據統計,2003年以來,河南省GDP年增長速度分別達到10.8%、13.7%、14.2%、14.4%、14.4%和12.1%,均高於全國GDP年增長速度。特別是河南省人均GDP佔全國的比重,分別為71.8%、76.8%、80.5%、82.8%、84.6%和86.5%,初步顯示出中原崛起的穩定趨勢!
2008年,河南省GDP達到1.82萬億,是2003年2.61倍,連續五年穩居全國第五位。河南省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分別達到1009.1億元和2283.9億元,是2003年的2.98倍和3.19倍,明顯高於GDP增長速度,說明河南省經濟發展質量穩步提升,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
1繼續深化中原崛起的戰略研究,細化規劃,提高執行力
中原崛起事關河南近一億人口的發展大計,對中部地區崛起也有重要影響。這個問題從提出到決策,經過了數年的努力。過去人們關注的是這個重大問題能否被中央高層決策者採納,而2004年全國人代會上溫家寶總理對這個問題提到中央層面上決策之後,整個中部地區面臨的問題轉變為如何實現崛起?而恰恰是在如何崛起上,尚缺乏足夠的戰略性研究。
因此,要在中央明確的中部崛起的思想基礎上,在省委、省政府《河南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規劃綱要》指導下,繼續深化對於中原崛起的戰略性問題研究,進一步弄清楚究竟制約中原崛起的各個層面的實質性障礙是什麼?克服這些障礙的有效方式和方法是什麼?不同時期實現中原崛起的運作措施是什麼?搞清楚這些戰略性問題,才能夠集中大家的智慧,統一思想,統一認識,群策群力,多管齊下,全面推動實現中原崛起的實質性步驟。
2保持有效的基礎設施投資和建設規模,促進經濟發展
雖然經濟學上非常明確,推動區域發展的三大動力是投資推動、出口帶動、內需拉動,但是對於河南這樣投資遠遠不足、工業化處於全面起步階段的地區來說,我們認為投資推動在區域發展中作用更加重要。只有保持對基礎設施和技術改造足夠的投資規模,才能有效地不斷改善發展條件,優化發展環境,有利於大型企業、高科技企業、外向型企業的健康發展,才能夠全面地促進出口,拉動內需。
所以,繼續保持較大的投資和建設規模,是近期經濟發展的要害因素,對於中原崛起特有意義。
3積極推進市場化進程,完善市場法規,改善發展環境
廣東改革開放后的高速發展一直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和不同的解釋,“先行一步論”、“特殊政策論”、“外向經濟論”、“非公有制經濟論”等等,不一而足。但有專家指出,這些都沒有切中要害。廣東經濟起飛的確得益於“先行一步”,除了政策上先行一步,更重要的是市場取向改革先行一步。廣東崛起於率先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形成“市場化”的先發優勢。市場化程度高,是廣東經濟發展的基本驅動力。在中國經濟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完成的《中國市場化指數——各地區市場化相對進程報告》中,從全國各省市市場化指數排列序數看,中國市場化程度最高是廣東。在中國市場化指數五大項一級指標中:要素市場發育程度、非國有經濟的發展、市場中介組織的發育程度和法律制度環境、政府與市場關係、產品市場發育程度看,廣東都走在全國前列。廣東的經驗非常成熟,值得我們借鑒。
所以,我們必須在要素市場發育、非國有經濟發展、中介組織建設、法制制度環境、政府與市場關係、產品市場發育程度等方面紮實推進,完善市場經濟機制,才有利於從深層次給全省國民經濟發展創造內在的動力。
4紮實有效的實施科教興豫戰略,提高經濟社會發展的質量
對於河南經濟社會發展來說,科技和教育發展與全省實際需要嚴重不符是突出的矛盾。近些年,雖然我們竭盡全力積極推進科教興豫戰略,也的確取得了比較大的成績。但是,科教發展仍然是短腿,仍然是制約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
因此,絕不能夠動搖信心,要瞄準這個路子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因為科教投資是一項長期投資,也具有長期效益,國內外無數事實都證明,經濟和科教均落後的地區,只有通過科教的優先發展,全面提高人口素質,提高在優勢產業領域自主的技術創新能力和知識創新能力,才有利於從根本上提高經濟社會發展的質量,提高河南經濟的綜合競爭力。
5打造服務型政府,提高服務水平
伴隨市場經濟體制的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逐步到位和《行政許可法》實施,規範政府行為,把政府由過去什麼事都要管的角色儘快過渡到只當裁判,不當運動員,當好公僕,為廣大人民服務,尤其是為納稅人服務至關重要。要通過強有力的組織措施,強化公務員的服務意識,徹底改變過去少數單位或部門的衙門作風,改掉過去部分人員人難找、臉難看、門難進、話難聽、事難辦的當官作老爺的惡習。
適應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發展的需要,通過豐富多彩的形式,建設學習型組織,對公務員進行全面的基本科技素質培訓,使其熟練掌握現代科技知識和網路辦公的基本技能,提高辦公效率和服務水平。
6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全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按照中共中央的要求,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權利,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省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充分考慮全省的現實情況,注意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促進各個方面相協調。要採取得力措施,治理“三廢”,保持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不斷改善生態環境、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為廣大人民創造安居樂業的溫馨家園,努力構建和諧社會,提高全省可持續發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