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善遺址
內蒙古包頭市的原始村落遺跡
阿善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東河區阿善溝門村東,是一處面積約5萬平方米的原始村落遺址。
阿善遺址依山面水,台地高於黃河水面80餘米,平面均呈南北長東西窄的不規則地形,沿遺址居住區邊緣有石砌圍牆遺跡,殘高於地表0.1-0.3米。該遺址的出土文物豐富,以石器、骨器和陶器為主,對研究我國農業,紡織,陶瓷,建築,工具以及美學等領域的歷史均有價值。
2006年5月25日,阿善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阿善遺址
1979年,阿善遺址由包頭市文物管理所發現。
1980年,內蒙古社會科學院蒙古史研究所、包頭市文物管理所共同組成發掘組,對阿善遺址進行了試掘。
1981年6月至9月,內蒙古社會科學院蒙古史研究所、包頭市文物管理所共同組成的發掘組對阿善遺址進行了正式發掘,連同試掘共發掘面積1170平方米。
阿善遺址
文物遺存
阿善遺址的出土文物豐富,其中以石器、骨器和陶器為主,清理解剖圍牆4處,發掘出房子24座。窖穴220個。墓葬3座,出土遺物計約1600多件。動物骨頭、石料、骨針和木炭等也出土很多;骨針最長10.5厘米,最短3.8厘米(殘)。骨針用動物細骨製成,分圓桯和扁桯兩種。針尖銳利,表面光滑,針孔清楚。骨針筒長15.3厘米,骨針筒是截取動物肢骨一段,再精工磨製成規整器形。骨針筒身無紋飾,磨製光滑。
阿善遺址對於研究中國北方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面貌、社會形態及其相鄰地區的文化聯繫具有重要的價值,為中國史前文化的考古研究增添了資料內容,給單一文化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提供了一個文化譜系的地層依據。
2018年,東河區人民政府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原則,加強文物單位巡查,擴大文物保護範圍。
據考證,阿善人已能從事打磨石器,房屋建造、祭壇、農耕、貯藏、漁獵、織布、馴化野生動物等活動。阿善遺址文化年代,略晚於仰韶文化,大致可分為三期。
• 阿善一期文化
阿善一期文化,由於保存情況不好,未發現遺跡。生產工具有石磨盤、石磨棒、石球、磨石、砍砸器等。陶器以泥質紅陶具多,多經陶洗;夾砂陶次之,火侯低。器種有錛、盆、罐、重唇小口瓶等。
• 阿善二期文化
阿善二期文化遺存的房子,為半地穴式,多呈正方形;居住面用褐色土抹成並經火烤,堅硬平整。房子附近的窖穴多呈方形圓角直壁狀。出土生產工具有磨殼石斧、石錛、長方形或弧背形石刀、石鏟、盤狀器、敲砸器、磨盤、磨棒、石鏃等。陶器有泥質陶和夾砂陶;彩陶不多,器種有折腹缽、曲腹缽、小口雙耳罐等。
• 阿善三期文化
阿善三期文化的房子,分為半地穴式和槽溝結構的地面建築兩種,平面是呈進深大於間寬的長方形;居住面用草拌泥抹成后略加燒烤,牆壁塗抹一層草拌泥。房子附近的窖穴多方形圓角,呈斜壁覆斗狀。出土生產工具有磨製石斧、打制石斧、有孔長方形石刀、單孔石鏟、長柳葉型石鏃、鑲石片刃的有柄骨刀等。陶器的泥質灰色籃紋陶及磨光陶最具特色。
交通線路
包頭市——京銀線——固陽大道——固查線——稒陽大道——固陽互通——S211——烏蘭察布路——X092——阿善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