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阿亞圖拉·魯霍拉·穆薩維·霍梅尼的結果 展開
- 伊斯蘭革命的政治和精神領袖
- 阿亞圖拉·魯霍拉·穆薩維·霍梅尼
阿亞圖拉·魯霍拉·穆薩維·霍梅尼
阿亞圖拉·魯霍拉·穆薩維·霍梅尼
1902年5月12日,伊朗伊斯蘭什葉派領袖、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最高領袖霍梅尼出生於距伊朗宗教聖地庫姆56公里的霍梅恩小鎮。阿亞圖拉·魯霍拉·穆薩維·霍梅尼,原姓印地,1930年改為霍梅尼,意為霍梅恩人。外祖父、父親和一個哥哥都是阿亞圖拉(宗教領袖的稱號,意為真主的意志)。
15歲中學畢業后,受教於伊斯蘭著名神學家、宗教領袖哈耶里·葉茲迪。1922年至庫姆深造,成為伊斯蘭教神學家教法學家。60年初成為伊朗六位大阿亞圖拉之一。在庫姆教書40年,伊朗當代著名宗教學者大都是他的學生。1941年出版《揭開神秘的面紗》一書,揭露國王巴列維的獨裁統治,50年代同情摩薩台的反國王鬥爭。60年代抨擊巴列維發起的“白色革命”。
1963年6月阿舒拉日(傳統宗教節日)因支持反對國王的示威被捕,8月獲釋。1964年10月又因抨擊國王政府給美國軍事顧問外交特權而被逐出國,流放土耳其。後轉到伊拉克什葉派宗教聖地納傑夫。1978年10月在伊朗國王壓力下,伊拉克政府宣布他為“不受歡迎的人”,遂轉移到巴黎郊區居住,流亡期間,與國內保持聯繫,組織開展推翻國王的運動。
伊朗巴列維國王只注意經濟改革的“白色革命”(White Revolution),最大的特點就是經濟的發展明顯與社會發展相脫節,伊朗社會貪污盛行,造成整個社會道德的頹敗;貧富懸殊與日加劇。但國王拒絕政治體制改革,最後導致各種社會矛盾激化。巴列維王朝的專制現代化造成的令人窒息的政治專制、觸目驚心的腐敗和驚人的經濟兩極分化,老百姓對“白色革命”的失望和不滿是顯而易見的。霍梅尼把握住了機會,教士集團和占人口絕大多數的中下層群眾結成了聯盟。在伊斯蘭革命中,以霍梅尼為領袖的教會理所當然地成為眾望所歸,終於引發“黑色革命”,巴列維王朝自此終結。
在推翻巴列維國王的改良運動的過程中,霍梅尼把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從一個抽象的神學意識轉變為一場使伊斯蘭在政治、文化上具有新生力量的生氣勃勃的運動。伊斯蘭教這種從游牧部落誕生出來的宗教,以"安拉崇拜"的信仰虔誠為特點,提倡善行,把真主的恩惠施之於眾生。然而,與其它大宗教不同的是,這個宗教從不隱瞞它的政治意圖和對權力的濃厚興趣。當初,為了推翻巴列維國王,霍梅尼宣稱,“伊朗的貧富懸殊,貪污腐敗,社會不公與道德失序,都是受西化毒害的結果;唯有回歸真正的伊斯蘭教教義,才能建成一個更美好,更高尚,更和諧的偉大社會。”可以想見,在充滿著失望和危機四伏的伊朗,這種訴諸自身光榮傳統並喚起憧憬理想美好社會的呼籲會產生多麼大的感召力。霍梅尼在伊朗上台後提出“不要西方,也不要東方,只要伊斯蘭” ,“用伊斯蘭的思想和知識‘教育人民’”。的口號,以顯示其對真主和教義的無上尊崇。巴列維王朝垮台後,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在伊朗粉墨登場了
1979年1月16日巴列維國王被迫出國,伊朗伊斯蘭革命取得勝利。同年2月霍梅尼結束15年的流亡生活回到德黑蘭。他宣布廢除帝制,建立伊斯蘭共和國。按照憲法,他被確定為伊斯蘭至高無上的宗教領袖,總攬軍政大權,擔任最高國家元首。3月1日定居庫姆。
他提出將按照“穆罕默德的設想”重建伊朗,並宣布“既不偏向西方,也不偏向東方,我們要建立一個中立和不結盟的共和國”。在國家生活各個領域推行徹底伊斯蘭化,對外提出輸出伊斯蘭革命的口號。1980年9月1988年,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發生長達8年的戰爭。1988年7月霍梅尼宣布接受聯合國安理會決定,同意停火。8月兩伊戰爭停止。1989年2月,他要求全世界的穆斯林處死《撒旦詩篇》的作者──英國作家薩曼·拉什迪,導致英、伊兩國關係迅速惡化。伊朗因《撒旦詩篇》引起的風波於同年3月宣布同英國斷交。直至1990年9月,兩國的外交關係才恢復。1989年6月3日病逝。
他用極端的方式調動起了當今世界最激烈的宗教情感,以此對抗西方的入侵。在他的死敵眼裡,他是“近代最惡名昭彰的獨裁者”,並且讓伊朗“倒退了幾個世紀”。但對熱愛他的人來說,他卻是一位無法替代的神。不管是反對他或支持他,人們都承認:他是一位學識淵博,極其睿智的人,同時是一位極其儉樸,體恤民心的人。
成千上萬的伊朗人拚命擠上前去試圖撕下一星半點的裹屍布以帶回家去永遠供奉。他們在失去精神領袖的巨大悲哀中,仍相信與他貼近過的物品便可以傳遞他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