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震
24年任任葉挺獨立團營長
歐震(1899—1969),字雨辰,廣東曲江人。受孫中山革命思想感召,投筆從戎,先在粵軍擔任排長。1924年,在粵軍講武堂畢業后被編入國民革命軍第4軍第12師,任葉挺獨立團營長。
南昌起義后,隨葉挺部隊南下,在廣東湯坑與陳濟棠、薛岳部激戰。戰至薛岳部已被擊潰,師部被包圍時,歐震臨陣倒戈,導致南下起義部隊,全軍覆沒!
倒戈國民黨后,1935年4月15日,被授少將軍銜;1936年10月5日晉陞中將,任國民革命軍第90師師長。1943年12月5日率部收復常德城,任第27集團軍副總司令。1969年2月13日,在台灣病逝,3月追晉為陸軍二級上將。
歐震在戎馬生涯中,不時作詩遣興,故有“儒將”之稱。
歐震 字雨辰,廣東曲江(今韶關市武江區西聯鎮甘棠村)人,在勵群小學和省立韶州中學畢業后,執教於縣屬周田墟小學。歐震在周田執教數年,痛感國內軍閥割據使國土四分五裂,受孫中山革命思想感召,乃立志報國,投筆從戎,先在粵軍擔任排長。1924年,歐震在粵軍講武堂畢業后被編入國民革命軍第4軍第12師,在師長張發奎部下任葉挺獨立團營長。
1926年,國民革命軍由廣東出師北伐,歐震參與湖南平江和汀泗橋之役。在汀泗橋一役,歐震在張發奎師長指揮下,率部夜襲敵軍主陣地,白刃相博,佔領橋頭堡,控制了進出武漢的戰略要地。接著,北伐大軍兵臨武漢,圍攻武昌,歐震擔任敢死隊隊長,率先攻城。10月10日,其身先士卒,第一個奮勇登上城牆,圍攻月余的武昌城終於攻破。隨即,歐震馳援江西,參加迎擊軍閥孫傳芳部的德官戰役;后又隨軍北伐入豫,與奉軍激戰臨潁。兩次戰役,歐震都能在戰局危急之際,以有限兵力增援友軍,挽回垂危的戰局。
1927年南昌起義時任第24師71團團長,后隨起義隊伍南下,陣前倒戈,使南下潮汕的南昌起義部隊遭重創。在第五次圍剿中隨薛岳一路追剿紅軍,1935年4月15日,歐震被授少將軍銜;1936年10月5日晉陞中將。任國民革命軍第90師師長。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歐震參與東戰場淞、滬、無錫東亭諸役的對日作戰;1938年6月24日任第4軍軍長(隸屬第九戰區第九集團軍)。此後,歐震又在江西南潯線諸役參加對日作戰,轉戰贛、湘、粵,任第二十集團軍總司令兼第三十二軍軍長。1939年,歐震率部由粵北入湘,參加第一次長沙會戰。歐震任第58軍軍長后參加了常德會戰,1943年12月5日率部收復了常德城,後任第27集團軍副總司令。
抗戰勝利后,歐震任國民革命軍第10集團軍總司令、整編第39(19?)軍軍長。1947年任陸軍總司令部徐州司令部第三兵團司令官,在山東戰場孟良崮戰役中被陳毅等指揮的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打敗后,轉入陸軍大學特別班第8期受訓,1949年初任第四編練司令部司令官,8月任廣東綏靖公署副主任兼代理廣東保安司令,後任海南防衛副總司令,1949年去台。去台灣后,結業於革命實踐研究院,曾任“國家安全委員會”建設計劃委員會委員。
歐震將軍晚年思鄉情切,每對鄉親好友言:“歷史鐵則,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國家和平統一,終將到來。” 1969年2月13日,歐震在台灣病逝,3月被國民黨追晉為陸軍二級上將。
歐震因年少時受其工詩善文的父親熏陶,文學根底頗深。在戎馬生涯中,不時作詩遣興,故有“儒將”之稱。1937年冬,日軍在杭州灣登陸,向南京作大迂迴。戰爭逆轉,東戰場各作戰軍旅急切撤退。在撤軍中,他感慨萬千,寫出《撤退感寫》七律一首:
湖上風凄曉月殘,長堤遠樹路漫漫。三軍憤概心頭火,百姓倉皇淚暗彈。
國事已堪長太息,前途莫問幾多難。犧牲本是男兒志,血不空流骨不寒。
1942年,歐震回鄉省親,看到家鄉文化教育事業非常落後,先後捐資興建了兩所小學校,一所建在龍歸墟,一所在甘棠村中。兩所都有教室26間,還有教師宿舍、教務室、廚房等10多間。此外,歐震還資助修路和買糧濟民。為了解決家鄉十年九旱的問題,歐震出資買地買田,修建一座面積達80多畝的水庫,解決了全村1200畝水稻田的灌溉用水,並出資在水庫附近的成家山種植了100多畝風景水源林。樹木成林後山泉長流,鄉人將山林稱為“雨辰林”。
在武江區西聯鎮甘棠村,有一座歷史悠久的三娘廟。廟後有一亭,就是北伐名將歐震的紀念亭,亭上銘刻有《歐震亭記》以及歐震的詩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