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淮南王的結果 展開

淮南王

中國古代王爵封號名

淮南王,是中國古代王爵封號名,以此命名的人物分別有:“漢朝的英布(又稱黥布)、劉長、劉安、劉喜。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曹邕、司馬允、劉沖、石昭、符生、劉諱、劉子孟、直勒它、高仁光、陳叔彪、拓跋他、拓跋世遵、拓跋宣洪;隋唐時期的李鍔、李茂等。”也有自封王的,如東漢李憲,還有就是根據地理位置封王的,如北魏北齊時。一般指的是漢代淮南王劉安。淮南王劉安在今安徽省壽縣。

名詞釋義


淮南王[中國古代王爵封號名]
淮南王[中國古代王爵封號名]
淮南王,中國古代王爵稱號之一,不一定是王公貴族出身,也可以是對國家和民族有貢獻的平民被授予稱號。《二十五史》、《史記》、《資政通鑒》、《辭海》等正史上記載的淮南王有20位;《中華別史全集》等野史所述自封及不願就封、史實不夠充分的“淮南王”7位,合計達27位。
漢代是歷代淮南王影響最大的時期。其歷史大體經過三個轉折點:一是由異姓封王到“同姓封王”。劉邦把歷史上第一個淮南王英布留下的淮南國轉手封給少子劉長;二是由一國封王到多國並封。
魏晉南北朝時期,東晉王朝封有淮南王,與之同時期的前秦也封。南北朝時期更是如此,北魏、北齊明明在淮河以北也照樣封淮南王,;三是淮南王封號的分量伴隨減少封地及僅“食邑”等措施的推進自漢以來日漸減輕,由自封稱王到不願就封。東漢李憲曾自封淮南王,可宋代李全卻不願就封。秦錫帛自封淮南王時間較短。

漢代時期


西漢得淮南王之封號的有黥布、劉長、劉喜、劉安。因黥布、劉長、劉安的先後叛亂,漢武帝以後的兩漢時期沒有再封淮南王。東漢李憲系自封。從封異姓諸侯黥布到封宗親劉長、劉喜、劉安,從朝廷不願再封到李憲佔據淮南自封(詳見第四部分“另類淮南王及幾點存疑”),反映出中央與地方割據的利益之爭。

英布

英布簡介
英布(?—前196年),秦末漢初名將。六縣(今安徽六安)人,因受秦律被黥,又稱黥布。初屬項梁,後為霸王項羽帳下五大將之一,封九江王,后叛楚歸漢,被封為淮南王。英布與韓信、彭越並稱漢初三大名將,前196年起兵反漢,因謀反罪被殺。
英布生平
連環畫英布
連環畫英布
黥,是古代的一種刑罰,指在臉上刺上記號或文字並塗上墨。黥布曾在麗山為盜。陳勝起義時,他率眾叛秦響應。楚漢相爭的關鍵時刻,他時任楚之九江王,卻“陰許畔楚與漢”,致使項羽兵敗垓下、自刎烏江。漢高祖四年(前204年),英布為西漢第一位淮南王,定都六安(今安徽六安),轄九江、廬江、衡山、豫章郡之地。漢之開國功臣淮陰侯韓信、梁王等相繼被誅,英布遂起疑心,發兵造反。反書聞,上乃赦赫,以為將軍。召諸侯問:“布反,為之奈何?”皆曰:“發兵坑豎子耳,何能為!”汝陰侯滕公以問其客薛公,薛公曰:“是固當反。”滕公曰:“上裂地而封之,疏爵而貴之,南面而立萬乘之主,其反何也?”薛公曰:“前年殺彭越,往年殺韓信,三人皆同功一體之人也。自疑禍及身,故反耳。”滕公言之上曰:“臣客故楚令尹薛公,其人有籌策,可問。”上乃見問薛公,對曰:“布反不足怪也。使布出於上計,山東非漢之有也;出於中計,勝負之數未可知也;出於下計,陛下安枕而卧矣。”上曰:“何謂上計?”薛公對曰:“東取吳,西取楚,並齊取魯,傳檄燕、趙,固守其所,山東非漢之有也。”上曰:“何謂中計?”薛公對曰:“東取吳,西取楚,並韓取魏,據敖倉之粟,塞成皋之險,勝敗之數未可知也。”上曰:“何謂下計?”薛公對曰:“東取吳,西取下蔡,歸重於越,身歸長沙,陛下字枕而卧,漢無事矣。”上曰:“是計將字出?”薛公曰:“出下計”。上曰:“胡為廢上計而出下計?”薛公曰:“布故驪山之徒也,致萬乘之主,此皆為身,不顧後為百姓萬世慮者也,故出下計。”上曰:“善。”封薛公千戶。遂發兵自將東擊布。
漢書記載
《漢書·韓彭英盧吳傳》載:黥布者,六人也,姓英氏。秦時為布衣。少年,有客相之曰:“當刑而王”。及壯,坐法黥。布欣然笑曰:“人相我當刑而王,幾是乎?”人有聞者,共俳笑之。四年秋七月,立布為淮南王,與擊項籍。布使人之九江,得數縣。五年,布與劉賈入九江,誘大司馬周殷,殷反楚。遂舉九江兵與漢擊楚,破垓下。

劉長

劉長簡介
劉長(影視形象)
劉長(影視形象)
劉長(前198-前174),西漢初諸侯王。力能扛鼎。豐邑(今江蘇豐縣)人。劉邦少子,妻雍氏。於前196年被封淮南王。文帝時,驕縱跋扈,常與帝同車出獵;在封地不用漢法,自作法令。
公元前174年,與匈奴、閩越首領聯絡,圖謀叛亂,事泄被拘。朝臣議以死罪,文帝赦之,廢王號,謫徙蜀郡嚴道邛郵(嚴道縣,今四川雅安),途中不食而死。
劉長生平
劉長是漢高祖劉邦的私生子。其生母是趙王張敖的美人,張敖是劉邦的女婿。劉邦有一次視察趙地,張敖讓趙美人作陪劉邦,趙美人由此懷孕。劉邦在剷除異姓諸侯時,張敖全家入獄,趙美人也受到株連。張敖的左右將趙美人之事向負責辦案的辟陽侯審食其報告,審食其又把此事向呂後作了報告,呂后忌趙美人,未赦免其罪。趙美人在生下劉長后飲恨自殺。劉長遂由呂后收養。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年),高祖劉邦立其子劉長為淮南王。劉邦死後,呂后專政,一批大臣被送上斷頭台,劉邦的兒子也大都送命。等到呂后死時,劉邦的八個兒子只剩下劉恆(漢文帝)和劉長。劉長管轄的淮南國疆域廣大。
《史記·淮南衡山列傳》記載:“王黥布故地,凡四郡。上自將兵擊滅布,厲王遂即位。厲王早失母,常附呂后。及孝文帝即位,淮南王自以為最親,驕蹇,數不奉法,上以親故,常寬赦之。三年,入朝,甚橫。從上入苑囿獵,與上同車,常謂上大兄。厲王有材力,力能扛鼎”。
劉長對辟陽侯審食其未救其生母而懷恨在心,遂藉機擅自用鐵椎打辟陽侯,孝文帝仍未治其罪歸國后更加驕橫,不用漢法,自為法令,擬於天子。文帝乃召淮南王劉長,廢除封號,謫徙去蜀郡邛郵,途中劉長絕食而死。
史書記載
《漢書·淮南衡山濟北王傳》載:王得書不說。六年,令男子但等七十人與棘蒲侯柴武太子奇謀,以輦車四十乘反谷口,令人使閩越、匈奴。事覺,治之,乃使使召淮南王。王至長安,丞相張蒼,典客馮敬行御史大夫事,與宗正、廷尉雜奏:“長廢先帝法,不聽天子詔,居處無度,為黃屋蓋擬天子,擅為法令,不用法令。及所置吏,以其郎中春為丞相,收聚漢諸侯人及有罪亡者,匿為居,為治家室,賜與財物、爵祿、田宅,爵或至關內侯,奉以二千石所當得。大夫但、士伍開章等七十人與棘蒲侯太子奇謀反,欲以危宗廟社稷,謀使閩越及匈奴發其兵。事覺,長安尉奇等往捕開章,長匿不予,與故中尉蕳忌謀,殺以閉口,為棺槨衣衾,葬之肥陵,謾吏曰‘不知安在’。又陽聚土,樹表其上曰‘開章死,葬此下’。及長身自賊殺無罪者一人;令吏論殺無罪者六人;為亡命棄市詐捕命者以除罪;擅罪人,無告劾系治城旦以上十四人;赦免罪人死罪十八人,城旦春以下五十八人;賜人爵關內侯以下九十四人。前日長病,陛下心憂之,使使者賜棗脯,長不肯見拜使者。
南海民處廬江界中者反,淮南吏卒擊之。陛下遣使者齎帛五千匹,以賜吏卒勞苦者。長不欲受賜,謾曰‘無勞苦者’。南海王織上書獻璧帛皇帝,忌擅燔其書,不以聞。吏請召治忌,長不遣,謾曰‘忌病’。長所犯不軌,當棄市,臣請論如法”。爰盎諫曰:“上素驕淮南王,不為置嚴相傅,以故至此。且淮南王為人剛,今暴摧折之,臣恐其逢霧露病死,陛下有殺弟之名,奈何!”上曰:“吾特苦之耳,令復之。”淮南王謂侍者曰:“誰謂乃公勇者?吾以驕不聞過,故至此。”乃不食而死。縣傳者不敢發車封。至雍,雍令發之,以死聞。上悲哭,謂爰盎曰:“吾不從公言,卒亡淮南王。”盎曰:“淮南王不可奈何,願陛下自寬。”上曰:“為之奈何?”曰:“獨斬丞相、御史以謝天下乃可。”上即令丞相、御史逮諸縣傳淮南王不發封饋侍者,皆棄市,乃以列侯葬淮南王於雍,置守冢三十家。
後人評價
《辭海》(1989年版)對“劉長”的解釋是:文帝前六年(前174年)陰謀叛亂,事發被拘,謫徙邛郵,途中不食,死。
蘇東坡在《詛楚文》中認為劉長是病死:“淮南王遷於蜀,至雍道病卒,則雍非長安,此乃古雍也。”

劉喜

劉喜簡介
劉喜(?—前143)即城陽共王。西漢宗室諸侯王。西漢沛縣(令屬江蘇)人。劉邦曾孫,城陽景王劉章子。前176年嗣襲城陽王。漢孝文十二年(前168年)被封為淮南王。越五年,復返為城陽王。在位三十三年卒,謚共王。
據《漢書·淮南衡山濟北王傳》載:孝文八年,憐淮南王,王有子四人,年皆七八歲,乃封子安為阜陵侯,子勃為安陽侯,子賜為陽周侯,子良為東城侯。十二年,民有作歌歌淮南王曰:“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春。兄弟二人,不相容!”上聞之曰,昔堯、舜放逐骨肉,周公殺管、蔡,天下稱聖,不以私害公。天下豈以為我貪淮南地邪!”乃徙城陽王王淮南故地,而追尊謚淮南王為厲王,置園如諸侯儀。
十六年,上憐淮南王廢法不軌,自使失國早夭,乃徙淮南王喜復王故城陽,而立厲王三子王淮南故地,三分之:阜陵侯安為淮南王,安陽侯勃為衡山王,陽周侯賜為廬江王,東城侯良前薨,無後。

劉安

劉安簡介
劉安(約前179─前122),淮南王劉長之子,好行小惠以籠絡人心。劉長謀反事發自殺,文帝八年(前172年)封安為阜陵侯,十六年進為淮南王。吳楚七國謀反,安擬舉兵響應,因國相反對而止。武帝接位,安勾結太尉田蚡,暗中整治武備,賂遺諸國,覬覦帝位。元朔五年(前124年),郎中雷被上書告發劉安阻其欲從軍擊匈奴,詔削安二縣。
元狩元年(前122年),有人告發劉安謀反,武帝交丞相公孫弘和廷尉等審理。安恐陰謀敗露,擬搶先發難,又被其謀士伍被告發。安自殺;王后、太子及審問中被牽連到的列侯、二千石和豪傑等數千人,皆以罪受誅;淮南王國被廢,改置九江郡。劉安愛讀書,鼓琴,不喜狗馬遊獵,也行陰德拊循百姓,招致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編纂《淮南鴻烈》(又名《淮南子》),其如《內篇》二十一,《外篇》三十三。《內篇》流傳至今。
文帝(劉恆)十六年(公元前164年),劉恆把漢初的淮南國一分為三封給劉安兄弟三人,劉安以長子身份襲封為淮南王,時年十六歲,仍都壽春,轄境15個縣。
劉安雕像
劉安雕像
劉安好讀書鼓琴,不喜弋獵狗馬馳騁,潛心治國安邦,著書立說。劉安愛賢若渴,禮賢下士,淮南國都壽春成了文人薈萃的文化中心。劉安和眾門客著成《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淮南子》有《內篇》21篇、《外篇》33篇、《道訓》2篇,20餘萬字。又著詩歌《淮南王賦》82篇、《群臣賦》44篇、《淮南歌詩》4篇、《淮南雜星子》19卷、《淮南萬畢術》。內容涉及政治學、哲學、倫理學、史學、文學、經濟學、物理、化學、天文、地理、農業水利、醫學養生等領域,包羅萬象。這些著作中集中體現了道家思想。
劉安好黃白之術,召集道士、儒士、郎中以及江湖方術之士煉丹製藥,最著名的有蘇非、李尚、田由、雷被、伍被、晉昌、毛被、左吳,號稱“八公”,在壽春北山築爐煉丹,偶成豆腐。劉安因之被尊為豆腐鼻祖,八公山也因此而得名。
劉安的制國思想是“無為而治”,對道家思想加以改進,不循先法,不守舊章,遵循自然規律制定了一系列輕刑薄賦、鼓勵生產的政策,善用人才,體恤百姓,使淮南國出現了國泰民安的景象。
儘管劉安的治國政策得到百姓的擁護,可是在那獨尊儒術的時代,他所奉行的道家思想,屢遭讒言。漢武帝元狩年(公元前122年),武帝以劉安“陰結賓客,拊循百姓,為叛逆事”等罪名派兵入淮南,劉安被迫自殺。
劉安生平
漢王朝的創立者高祖劉邦共生有8個兒子,劉安的父親劉長是他最小的一個兒子。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項羽敗亡后,劉邦在楚王韓信、韓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衡山王吳芮、趙王張敖和燕王臧茶等諸侯王的“勸進”下,由“漢王”搖身一變而成了漢王朝的“皇帝”,完成了由秦到漢的歷史性過渡。漢王朝建立后,西漢中央政權與各諸侯王的矛盾很快便浮出水面,各諸侯王紛紛舉兵叛亂。公元前196年7月,淮南王英布率兵反漢,年老體弱的劉邦抱病親率大軍迎戰,並最終將英布擊敗。此後,在大大小小一系列針對諸侯王的平叛戰爭中,劉邦得出了一條“經驗教訓”———各諸侯王之 所以會與中央政權離心背德,關鍵的原因就在於他們都不姓“劉”。於是,劉邦開始將諸侯王分封給劉氏的宗室子弟,到他於公元前195年去世時,總共有9位劉氏子弟被封為諸侯王,其中劉長“接”了英布的“班”,被父親立為淮南王。淮南國共領有九江、衡山、廬江和豫章4郡,都城在壽春,也就是今天的壽縣。
不過後來歷史的發展卻表明,劉邦總結出的這條“經驗教訓”實在是荒唐透頂得很,被他親自冊封為諸侯王的劉氏子弟,隨著羽翼的豐滿和勢力的膨脹,又很快走上了英布等異姓諸侯王的老路,他們不僅“跨州兼郡,連城數十,宮室百官同制京師”,甚至公然與朝廷分庭抗禮、“叫起板”來。漢文帝即位沒多久,濟北王劉興居便舉兵反叛;公元前174年,被漢文帝劉恆“待以兄弟之禮”的淮南王劉長也起了叛心。
劉長的生母趙姬原是趙王張敖的姬妾,當年劉邦伐秦經過趙國時,趙王將趙姬獻給了劉邦,趙姬在和劉邦一番巫山雲雨之後竟有了身孕。後來張敖叛亂,趙姬受牽連被捕,她在生下劉長后憤而自殺。由於有了這樣的出身,劉長從小便養成了不太正常的心理,在被立為淮南王后,他更是將這種變態的心理發展到了極致,平素為人傲慢,驕橫無比。到漢文帝時,劉邦的兒子們大多已不在人世了,剩下的只有漢文帝和劉長,因此,劉長做起事來更是驕縱妄法,無視朝廷的各種典章制度。比如他因為怨恨大臣辟陽侯當初沒有替生母趙姬辯白,甚至用袖中藏著的一把鐵錐,親手將辟陽侯殺死。劉長不僅在淮南國內不用漢法,而且還自己任命起各級官員來,小小的淮南國,儼然成了不在漢王朝統治下的“世外桃源”。
公元前174年,劉長暗地裡派人與太子奇等勾結,並打算聯合閩越人和匈奴人聯手叛亂。很顯然,像劉長這樣的“公子哥兒”,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並非輕而易舉的事,他的密謀很快便被朝廷發覺,他本人也被捉拿到了京城。漢文帝因念及兄弟之情,並未依法處劉長極刑,而是將他廢爵流放蜀郡。劉長在發配途中絕食而死,年僅25歲,死後被謚為淮南厲王。劉長死後,淮南國被取消,收歸中央管理。
兩年後,漢文帝又想起了劉長這個自殺了的弟弟,越想心裡越不是滋味,便下詔將劉長4個年僅七八歲的兒子都封了侯;到公元前164年,漢文帝再次下詔,將原來的淮南國一分為三(淮南、衡山和廬江),分別封給劉長的3個兒子,其中長子劉安承襲了父親的爵位,出任淮南王。
“死結”帶來的禍端
寄望於幼年便慘遭喪父之痛的劉安能對漢王朝忠心耿耿,這顯然是痴人說夢。事實上,劉安的一生,始終就是在對朝廷的不滿、怨恨和異心頻起之中度過的。
劉安不同於自己驕橫無比的父親,他喜歡交遊賓客,在做淮南王時,他招募的賓客和術士最多時竟達到了幾千人。這些賓客在淮南王府不僅從事講學、煉丹之事,而且還經常與他進行為政、治學以及做人的討論。劉安也不同於一般的皇室子弟,他從小就不太喜歡騎馬、打獵,而是愛好讀書、學藝、彈琴,尤其熱衷於道家黃老之術。由於天資聰明,加上勤奮好學,到漢武帝時,劉安已“流譽天下”,成了國內頗有名氣的學者,在各諸侯王中也享有很高的聲譽。漢武帝對他這位才華出眾的皇叔很是欣賞,曾專門召他來長安撰寫《離騷傳》。據說漢武帝清晨下達了詔令,劉安中午就把《離騷傳》給寫好了,漢武帝看過後連聲稱讚。然而,儘管漢武帝非常欣賞劉安的才情,但他強力推行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統治思想,卻和劉安推崇的“無為而治”的道家學說南轅北轍,而父親劉長之死更成了劉安心中的一個“死結”。因此,劉安在廣置門客進行“學術研討”的同時,也在不斷地積蓄力量,為有朝一日的謀反做著準備。
淮南謀反
不過,和自己的父親一樣,劉安的謀反還沒有來得及實施,便由於門客雷被的告狀,以及門客伍被、孫子劉建的告密而劃上了句號。
在劉安招募的數千門客中,有8個人最具才華,他們分別是蘇非、李尚、左吳、陳由、伍被、毛周、雷被和晉昌,這8個人號稱是淮南王府上的“八公”。其中雷被是一位劍藝精湛的劍客,他在與淮南王太子劉遷的一次比試中,失手擊中了劉遷,從此惹怒太子,後來更是被逼得在淮南國里待不下去了。雷被於是向劉安請求:跟隨大將軍衛青去打匈奴。沒想到劉安聽后,反倒認為雷被起了叛心,並將其免了職。心懷怨恨的雷被索性逃出淮南王府,跑到長安城狀告起劉安來。根據漢律,凡阻撓執行天子詔令者,應被判棄市死罪。此時正忙著“削藩”的漢武帝,早已對劉安的所作所為有所耳聞,因此雷被這一狀正好告對了時候,漢武帝順水推舟,剝奪了劉安的封地。
“八公”中的另外一位門客伍被,在得知劉安準備謀反時,曾經多次進行勸阻,但劉安不僅不聽,還總是拿出秦末陳勝、吳廣起義成功的例子來反唇相譏。伍被見自己的諫言得不到採納,也決定反戈一擊,將劉安謀反一事密報給了朝廷。
俗話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就在劉安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他的孫子劉建又跳了出來,朝自己爺爺的心窩上狠狠地“捅了一刀”。劉建的父親劉不害因為是庶出,很少得到劉安的寵愛,長期心存怨言。此時,他那個“沒長腦袋”的兒子劉建,竟然也跑到了長安城告起狀來。劉建的目的原本是想陷害太子劉遷,讓自己的父親當上淮南王的繼承人。只是他沒有想到,這一狀恰恰將自己的爺爺送上了黃泉路。如此一來,雷被告狀在前,伍被、劉建告發在後,漢武帝遂派有名的酷吏張湯前來辦案,結果認定劉安謀反屬實。公元前122年(漢元狩元年),漢武帝以劉安“陰結賓客,拊循百姓,為叛逆事”等罪名,派兵進入淮南,從劉安家中搜出了準備用於謀反的攻戰器械,和用來行詐而偽造的玉璽金印,自知罪無可赦的劉安被迫自殺,而與他串通一氣的衡山王劉賜聞訊后,也自殺而亡。劉安死後,朝廷嚴厲追究此事,因此而受牽連被殺者多達數千人。此後,漢武帝下詔廢除了淮南國,將淮南故地改為九江郡,收歸中央,淮南王宗族至此覆亡。
淮南王劉安墓
淮南王劉安墓
劉安墓位於壽縣城北門外八公山下,北依四頂山,南臨低水,清同治八年安徽巡撫吳坤修書“淮南王墓”碑,立於墓前。《清一統志》載:“劉安墓,俗稱 淮南王墓”。安徽省人民政府已把劉安墓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記載
《漢書》記載:淮南王安為人好書,鼓琴,不喜戈獵狗馬。
無為經典
淮南王劉安帶著滿腹的怨恨和遺憾,匆匆走上了不歸之路,但這位博學之士卻為後人留下了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被近代學人梁啟超稱譽為“漢人著述中第一流”的劃時代巨著《淮南子》。
《淮南子》又被稱為《淮南鴻烈》或《鴻烈》,是劉安在做淮南王時,“招致賓客方士數千人”撰寫而成的。此書雖為多人合作完成,但“為人好書”、“善為文辭”的劉安,則被公認為是名副其實的“主編”,《淮南子》中必定有他親自撰寫的文章,這本書也大體上反映出了他本人的思想。
《淮南子》原為鴻篇巨製,共有“內書”21篇、“外書”33篇和“中書”8卷,全書以道家思想為主軸,內容包羅萬象,涉及到政治學、哲學、倫理學、史學、文學、經濟學、物理、化學、天文、地理、農業水利、醫學養生等多個領域,是漢代道家學說最重要的一部代表作。不過令人遺憾的是,流傳至今的《淮南子》僅僅只剩下“內書”21篇了。
《淮南子》吸取了《老子》、《莊子》,特別是《黃老帛書》的思想資料,成為集黃老學說之大成的理論著作,它不僅對“道”、“天人”、“形神”等問題提出了獨特見解,同時又在繼承春秋時的“氣”說與戰國中期稷下黃老之學的“精氣”說的基礎上,提出了“元氣論”的概念和系統的宇宙生成論。作為西漢時期一部影響巨大的社會百科全書,《淮南子》所蘊含的史學研究價值和豐富的精神智慧,仍有待我們後人去進一步挖掘。
另外很有趣的是,明朝羅頎在《物原》中提到前漢書劉安做豆腐的記載。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說:"豆腐之法,始於前漢淮南王劉安。

魏晉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長期分割的時期,戰亂不斷。占淮南之地有封淮南王的;占淮北之地的也不乏有封淮南王之舉。

曹邕

曹邕(?-229年),是魏文帝曹丕之子,為蘇姬所生,黃初三年(222年)被立為淮南王。
《三國志·卷二十·魏書二十·武文世王公傳第二十》記載:邯鄲懷王邕,黃初二年封淮南公,以九江郡為國。三年,進為淮南王。四年,改封陳。六年,改封邯鄲。太和三年薨。五年,以任城王楷子溫嗣邕后。六年,改封魯陽。景初、正元、景元中,累增邑,並前四千四百戶。

司馬允

司馬允(公元272年—公元300年),字欽度,晉武帝司馬炎之子,由李夫人所生。咸寧三年(277年)封濮陽王,太康十年(289年),徙封淮南王,授鎮軍大將軍,都督揚、江二州諸軍事。元康九年(299年)入朝,為驃騎將軍、侍中,領中護軍。司馬允儘管擁有“淮南奇才劍客”,終因對方使詐於永康元年八月喪命,時年二十九歲。
趙王司馬倫廢皇后賈南風、其謀士孫秀專權,司馬允心知司馬倫有篡逆之心,所以稱病不上朝,密養死士,欲誅殺司馬倫。司馬倫懼怕司馬允,所以改封其為太尉,表面看來是優待他,其實要奪他的兵權。司馬允稱病不接受。於是司馬倫派遣御史逼迫司馬允:“不當太尉,就是反逆”;司馬允看了詔書後,發現竟然是孫秀的筆跡,於是大怒,便將御史收監,欲斬了他,御史逃跑而獲免,司馬允便斬了跟著來的令史二人。接著司馬允嚴厲著神情跟左右說:“趙王欲毀我家!”遂率封國親兵及帳下七百人衝出,並對眾人大叫道:“趙王反,我要攻打他,願輔佐我者來。”因此沿途歸附者眾多。司馬允欲率眾沖入皇宮,但尚書左丞關閉了東掖門,進不去,於是包圍了趙王的相府。司馬允的親兵,都是淮南奇才劍客,故與之對戰司馬倫的士兵屢敗,死了1000多人。太子左衛率(太子衛隊的長官之一)陳徽率領東宮的士兵,在相府內響應司馬允,助威吶喊。司馬允在承華門前,弓弩齊發,射司馬倫,飛箭如雨下。主書司馬眭秘以身體為司馬倫擋箭,背部中箭而死。司馬倫的官員們屬都躲在樹後面,每顆樹都中數百箭。陳徽的哥哥陳淮是中書令,請求晉惠帝派人拿來白虎幡解斗(晉代以幡作為集合軍隊的憑信)。其實陳淮欺騙了晉惠帝,騶虞幡才是解斗的,白虎幡是主殺,為帝王詔令傳信督戰之用。晉惠帝派遣司馬督護伏胤手持白虎幡﹐率領四百名騎兵出宮,直奔相府。
伏胤和趙王的兒子司馬虔是很要好,司馬虔要求伏胤相幫,事成之後與其共享富貴。伏胤收起白虎幡,拿著空白的詔書,詐言說有詔書給司馬允,司馬允不察覺有異,下戰車接受詔書,立刻就被伏胤所殺。時年二十九歲。司馬允的兒子秦王司馬郁、漢王司馬迪皆被殺害,淮南王親友部屬被牽連誅殺者達數千人之多。
《晉書·武十三王》稱:淮南忠壯王允,字欽度,咸寧三年,封濮陽王,拜越騎校尉。太康十年,徙封淮南,仍之國,都督揚江二州諸軍事、鎮東大將軍、假節。元康九年入朝。初,愍懷之廢,議者將立允為太弟。會趙王倫廢賈後,詔遂以允為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侍中,都督如故,領中護軍。允性沉毅,宿衛將士皆敬服之。倫既有篡逆志,允陰知之,稱疾不朝,密養死士,潛謀誅倫。倫甚憚之,轉為太尉,外示優崇,實奪其兵也。允稱疾不拜。倫譴御史逼允,收官屬以下,劾以大逆。
《中華別史全集·歷史演義全書》之《兩晉演義》(民國·蔡東藩著)對東晉“八王之亂”把司馬允添了上去,“後人又另有一說,去亮與瑋,列入淮南王允及梁王肜。”把淮南王允置於“忠貞”之外。

劉沖

劉沖,是劉曜的兒子。光初二年(公元319年),劉曜在長安立宗廟社稷,改國號為“趙”(史稱“前趙”),其疆土當時並未涉及淮南。
《資政通鑒·晉紀》卷九十一載:“漢主曜還,都長安,立妃羊氏為皇后,子熙為皇太子,封子襲為長樂王,闡為太原王,沖為淮南王,敞為齊王,高為魯王,徽為楚王;諸宗室皆進封郡王。羊氏,即故惠帝后也。曜嘗問之曰:“吾何如司馬家兒?”羊氏曰: “陛下開基之聖主,彼亡國之暗夫,何可並言!彼貴為帝王,有一婦、一子及身三耳,曾不能庇。妾於爾時,實不欲生,意謂世間男子皆然。自奉巾櫛已來,始知天下自有丈夫耳!”曜甚寵之,頗干預國事。”

石昭

石昭是南北朝時期後趙之淮南王。
《資政通鑒》卷九十八載《晉紀》二十: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十一月,遵召義陽王鑒、樂平王苞、汝陽王琨、淮南王昭等入議於鄭太后前,曰:“閔不臣之跡漸著,今欲誅之,如何?”鑒等皆曰:“宜然!”鄭氏曰:“李城還兵,無棘奴,豈有今日!小驕縱之,何可遽殺!”鑒出,遣宦者楊環馳以告閔。閔遂劫李農及右衛將軍王基密謀廢遵,使將軍蘇彥、周成帥甲士三千人執遵於南台。遵方與婦人彈棋,問成曰:“反者誰也?”成曰:“義陽王鑒當立。”遵曰:“我尚如是,鑒能幾時!”遂殺之於琨華殿,並殺鄭太后、張后、太子衍、孟准、王鸞及上光祿張斐。鑒即位,大赦。以武興公閔為大將軍,封武德王,司空李農為大司馬,並錄尚書事。郎闓為司空,秦州刺史劉群為尚書左僕射,侍中盧諶為中書監。
譯文:十一月,石遵召義陽王石鑒、樂平王石苞、汝陰王石琨、淮南王石昭等人入宮,來到鄭太後面前進行商議。石遵說:“石閔不忠於君主的跡象已逐漸明顯,如今我想把他殺掉,怎麼樣?”石鑒等人都說:“應當如此!”鄭氏說:“當初在李城起兵時,如果沒有石閔,豈能有今天?石閔有點居功自傲,應當對他有所寬縱,怎麼能急急忙忙把他殺掉呢?”這時石鑒借故外出,派宦官楊環迅速去把這一消息告訴石閔。石閔聞訊后就脅迫了李農及右衛將軍王基密謀廢黜石遵,派將軍蘇彥、周成率領披甲士兵三千人在南台把石遵捉拿起來。士兵們來到石遵的住處時,他正和婦人玩彈。他問周成說:“造反的是誰?”周成說:“義陽王石鑒應當立為繼承人。”石遵說:“我尚且如此,石鑒又能支撐多長時間!”於是,在琨華殿把石遵殺掉了,同時殺了鄭太后、張后、太子石衍、孟准、王鸞以及上光祿張斐。石鑒即位,實行大赦。任命武興公石閔為大將軍,封為武德王。任命司空李農為大司馬,同時統管尚書職事。任命郎為司空,秦州刺史劉群為尚書左僕射,侍中盧諶為中書監。

苻生

苻生(335年-357年),字長生,略陽臨渭(今甘肅秦安)氐族人。是前秦開國君主苻健的第三子。史載苻生“荒耽淫虐,殺戮無道,常彎弓露刃以見朝臣,錘鉗鋸鑿備置左右”在位三年期間殺害了多位大臣,以及做了多項殘忍變態的事。最終苻生被苻堅發動政變推翻,不久被殺。
司馬光《資治通鑒》卷099《晉紀二一》:苻健左長史賈玄碩等請依劉備稱漢中王故事,表健為都督關中諸軍事、大將軍、大單於、秦王。健怒曰:“吾豈堪為秦王邪!且晉使未返,我之官爵,非汝曹所知也。”既而密使梁安諷玄碩等上尊號,健辭讓再三,然後許之。丙辰,健即天王、大單於位,國號大秦,大赦,改元皇始。追尊父洪為武惠皇帝,廟號太祖;立妻強氏為天王后,子萇為太子,靚為平原公,生為淮南公。桓溫將攻上洛,獲秦荊州刺史郭敬;進擊青泥,破之。司馬勛掠秦西鄙,涼秦州刺史王擢攻陳倉以應溫。秦主健遣太子萇、丞相雄、淮南王生、平昌王菁、北平王碩帥眾五萬軍於嶢柳以拒溫。夏,四月,已亥,溫與秦兵戰於藍田。秦淮南王生單騎突陳,出入以十數,殺傷晉將士甚眾。
《兩晉秘史》:“淮南王苻生幼無一目,性魯暴”(《中華別史全集·兩晉秘史》第439頁)。皇始五年,符健死,其子符生繼位。符生在位期間濫殺大臣,後為符堅所殺。

劉諱

劉諱是宋文帝的第十一皇子,元嘉二十五年(448年)被立為淮南王。據《宋書》本紀五《文帝》載:元嘉二十五年八月,“甲子,立第十一皇子劉諱為淮南王”。

劉子孟

劉子孟是宋孝武帝的第十六皇子,系楊婕妤所生,大明七年(463年)被封為淮南王。淮南王劉子孟僅食邑2000戶,泰始二年,改封安成王,戶邑如先。“改封”未拜被賜死。
《宋書》本紀六《孝武帝》載:大明七年八月,“乙丑,立第十六皇子子孟為淮南王”。
《宋書》本紀八《明帝》載:泰始二年,“十月乙卯,永嘉王子仁、始安王子真、淮南王子孟、南平王子產、廬陵王子輿、松滋侯子房並賜死”。
《宋書》列傳第四十《孝武十四王》載:“淮南王子孟,字孝光,孝武帝第十六子也。大明七年,年五歲,封淮南王,食邑二千戶。時世祖改豫州之南梁郡為淮南國,罷南豫州之淮南郡並宣城。前廢帝即位,二郡並復舊,子孟仍國名度食淮南郡。景和元年,為冠軍將軍、南琅邪、彭城二郡太守。泰始二年,改封安成王,戶邑如先。未拜,賜死,時年八歲。”

直勒它

直勒它,系索頭虜姓托跋氏。《宋書》列傳第五十五《索虜》:索頭虜姓托跋氏,其先漢將李陵后也。陵降匈奴,有數百千種,各立名號,索頭亦其一也。晉初,索頭種有部落數萬家在雲中。使持節、都督洛豫州及河內諸軍事、鎮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淮南王直勒它大翰為其後繼。使持節、侍中、都督梁益寧三州諸軍事、領護西戎校尉、鎮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揚州刺史晉琅邪王司馬楚之南趣壽春。使持節、侍中、都督揚豫兗徐四州諸軍事、征南將軍、徐兗二州刺史、東安公刁雍東趣廣陵,南至京口。使持節、侍中、都督青、兗、徐三州諸軍事、征東將軍、青徐二州刺史、東海公故晉元顯子司馬天助直趣濟南。十道並進,連營五千,步騎百萬,隱隱桓桓。以此屠城,何城不潰,以此奮擊,何堅不摧!邵陵、踐土,區區齊、晉,尚能克勝強楚,以致一匡,況大魏以沙漠之突騎,兼咸、夏之勁卒哉!

高仁光

高仁光,北齊後主。渤海郡蓨縣(今河北景縣)人,北齊武成帝高湛第七子。原高洋妃嬪盧嬪為高仁光養母。高仁光性躁且暴,位清都尹。566年5月23日,北齊後主高緯立太上皇帝高湛的兒子高弘(高廓)為齊安王,高仁固(高貞)為北平王,高仁英為高平王,高仁光為淮南王。北齊滅亡,高仁光與後主死於長安。
《北齊書》第八卷帝紀八記載:天統三年(567年)五月封仁光為淮南王
《北齊書》第十二卷列傳四及《北史》列傳第四十卷上記載:“淮南王仁光,武成第七子也。性躁又暴,位清都尹。”

陳叔彪

陳叔彪(生年不詳)於太建八年(576年)被立為淮南王。
《陳書》第二十八卷列傳二十二載:淮南王叔彪,字子華,高宗第十三子也。少聰惠,善屬文。太建八年,立為淮南王。尋位侍中、仁威將軍,置佐史。禎明三年入關,卒於長安。

拓跋他

托跋他,是北魏道武皇帝之孫、陽平王熙的長子。北魏位於淮河以北,托跋他及其子孫世遵、宣洪儘管被封為淮南王,總體上沒能跨過淮河。
《魏書》列傳第四記載:(陽平王熙有七子)長子他,襲爵。身長八尺,美姿貌,性謹厚,武藝過人。從世祖討山胡白龍於西河,屠其城,別破餘黨,斬首數千級。改封臨淮王,拜鎮東將軍。尋改封淮南王,除使持節、都督豫洛河南諸軍事、鎮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鎮虎牢。威名甚著。后與武昌王提率并州諸軍討吐京叛胡曹仆渾於河西,平之。拜使持節、前鋒大將軍、都督諸軍事,北討蠕蠕,破之,運軍儲於比干城。劉義隆遣將寇邊,他從征於懸瓠,破之。拜使持節、都督雍秦二州諸軍事、鎮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雍州刺史,鎮長安。綏撫秦土,得民夷之心。時義隆寇南鄙,以他威信素著,復為虎牢鎮都大將。高宗時,轉使持節、都督涼州諸軍事、鎮西大將軍、儀同如故。高祖初,入為中都大官,拜侍中,轉征西大將軍,遷司徒。賜安車几杖,入朝不趨。太和十二年薨,年七十三。時高祖有事宗廟,始薦,聞薨,為之廢祭。輿駕親臨,哀慟,詔有司監護喪事,禮賵有加。追贈平東大將軍、定州牧,司徒如故。謚曰靖王。他三子。
《北史》第三卷魏本紀三載,延興九年:十二月乙卯,以侍中、淮南王他為司徒。
《北史》列傳第四載:陽平王熙,天興六年封,聰達有雅操。明元練兵於東部,詔熙督十二軍校閱,甚得軍儀,賞賜隆厚。泰常六年,薨,帝哀慟不已。長子佗襲爵。佗性忠厚,武藝無過者。后改封淮南王,鎮武牢,威名甚著。
《魏書》列傳孝感第七十四記載:趙琰,字叔起,天水人。還京,為淮南王他府長史。
上文“還京,為淮南王他府長史”,表明當時的淮南王府在京都平城。

托跋世遵

世遵,是淮南王佗的第三子。淮南王佗,與托跋他當系一人,乃筆誤所致。
《北史》列傳第四載:子世遵襲。孝明時,為荊州刺史。在邊境,前代以來,互相抄掠,世遵到州,不聽侵擾。其弟均時在荊州,為朝陽戍主。有南戍主妻,三月三日遊戲沔水側,均輒遣部曲掠取。世遵聞之,責均,遂移還本戍,吳人感荷。后頗行貨賄,散費邊儲,是以聲名有損。薨於定州刺史,謚曰康王。
《魏書》列傳第三十二:子盆生,驍勇有膽氣。初為統軍,累有戰功,遂為名將。以勛賜爵平城子。神龜二年,自驍騎將軍、直閣將軍為持節、右將軍、洛州刺史。與荊州刺史、淮南王世遵,魯陽太守崔模俱討襄陽,不克而還,坐免官。從除安西將軍、光祿大夫。又為撫軍將軍、太僕卿、假鎮西將軍、西道別將,每戰頻捷。自崔延伯之後,盆生為次焉。進號征西將軍,行岐州刺史。復為西道都督,戰歿。贈車騎將軍、雍州刺史。永熙中,重贈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定州刺史。
《魏書》列傳第四十四:正光二年,襄陽民密求款附,詔模為別將,隸淮南王世遵,率眾赴之。事覺,模焚襄陽邑郭而還。

托跋宣洪

托跋宣洪,是托跋世遵之子。
《魏書》第十六卷列傳四之《道武七王》:“子宣洪,襲。歷諫議大夫、光祿少卿。武定中,與元瑾謀反,誅,國除。”
《北史》齊本紀上第六卷上說,(東魏)武定五年(547年),“壬辰,尚書祠部郎中元瑾、梁降人苟濟、長秋卿劉思逸及淮南王宣洪、華山王大器、濟北王徽等謀害文襄,事發伏誅。”

唐宋時期


隋唐時期使我國重新走向統一。唐朝淮南王李鍔的業績見之史冊不多,李茂之事多顯不恥;宋金時期李全被列為亂臣之列,金“以淮南王爵招李全”(詳見第四部分“另類淮南王及幾點存疑”)而未果,給“淮南王”的封號留下耐人尋味之筆。

李鍔

《舊唐書》本紀第十四載,上元二十一年三月,“宰相賈耽兼檢校司空,鄭瑜吏部尚書,高郢刑部尚書,韋執誼中書侍郎,鎮冀王士真、淮南王鍔、魏博田季安皆檢校司空。”

李茂

李茂,是唐高祖(李淵)第十子徐康王(李元禮)之子。
《舊唐書》列傳第十四之《高祖二十一子》記載:子淮南王茂嗣。茂險薄無行,元禮姬趙氏有美色,及元禮遇疾,茂遂逼之,元禮知而切加責讓。茂乃屏斥元禮侍衛,斷其葯膳,仍云:“既得五十年為王,更何煩服藥?”竟以餒終。上元中,事泄,配流振州而死。神龍初,又封茂子璀為嗣徐王。景龍四年,加銀青光祿大夫。開元中,除宗正員外卿,卒。子延年嗣。開元二十六年,封嗣徐王,除員外洗馬。天寶初,拔汗那王入朝,延年將嫁女與之,為右相李林甫所奏,貶文安郡別駕、彭城長史,坐贓貶永嘉司士。至德初,餘杭郡司馬,卒。永泰元年,女婿黔中觀察使趙國珍入朝,請以延年子前施州刺史諷為嗣,因封嗣徐王。
《新唐書·列傳第四·高祖諸子》載,元禮有三子,茂為淮南王(其餘二子皆爵公):茂險薄無行。初,元禮疾,姬趙有美色,茂逼蒸之,元禮切責,茂恚,屏侍衛葯膳,曰:“為王五十年足矣,何服藥為?”以不食薨。茂嗣。上元中,事泄,流死振州。

元代時期


據剪伯贊主編的《中國史綱要》(下)介紹,元朝時期,“武宗時,‘近幸’為人請田一千二百三十頃,每年收租五十萬石,平均每畝要收四石,這樣苛重的剝削必然要陷農民於死地。淮南王的家人也在揚州廣占田土,時常派人縱騎至各鄉‘索債征租,驅迫農民,剽掠麥禾’。”此文中所說淮南王的家人之事見之於至順《鎮江志》卷十一。這表明元朝封有淮南王,至少一位,只不過因手中史料所限不知受封者之名。

另類王爺


歷史上的“淮南王”既有自封,也有記載不一之處。自封者,當時皇帝自然不會承認,但作為研究“淮南王現象”仍有其歷史價值。對記載有抵觸之處予以點明,有利於下步探討。今按有關資料予以梳理:

李憲

李憲屬於自封類“淮南王”。李憲被誅於光武六年(公元30年)。
《後漢書·光武帝紀》記載:漢更始元年(23年),李憲自立為淮南王。
《資政通鑒·漢紀》記載:“王莽廬江連率潁川李憲據郡自守,稱淮南王”。
《後漢書》錄有《李憲傳》:李憲者,潁川許昌人也。王莽時為廬江屬令。莽末,江賊王州公等起眾十餘萬,攻掠郡縣,莽以憲為偏將軍、廬江連率,擊破州公。莽敗,憲據郡自守。更始元年,自稱淮南王。建武三年,遂自立為天子,置公卿百官,擁九城,眾十餘萬。四年秋,光武幸壽春,譴揚武將軍馬成等擊憲,圍舒。至六年正月,拔之。憲亡走,其軍士帛意追斬憲而降,憲妻子皆伏誅。封帛意漁浦侯。后憲餘黨淳于臨等猶聚眾數千人。

司馬超

司馬超,西晉人,齊王司馬冏的兒子。史書對司馬超的封號前後不一。
《晉書》第五十九卷列傳二十九記載,超為“淮陵王”。齊王冏因“謀反”而禍及其子超等被幽禁。“永興初,赦其三子超、冰、英還第,封超為縣王”。
《資政通鑒·晉紀》卷八十四載,永寧元年(301年),“封太司馬冏子冰為樂安王,英為濟陽王,超為淮南王。”

和士開

《北史》第九十二卷列傳八十及《北齊書》第五十卷列傳四十二均稱和士開為淮陽王。《隋書》認為和士開是北齊的淮南王,他卻居於淮河以北,名不符實。
《隋書》第二十一卷·志十六上記載:至武平二年七月,領軍庫狄伏連、治書侍御史王子宜,受琅邪王儼旨,矯詔誅錄尚書、淮南王和士開於南台,伏連等即日伏誅,右僕射馮子琮賜死。此國亂之應也。

李神通

李神通,“大鄭王房”李亮之子。大鄭王房位列唐李氏“宗室四十一房”(《新唐書》表十下)。在《新唐書》同一書中李神通是“淮南王”,也是“淮安王”,難以考證真實封號。
《新唐書》表十上,記有“淮南靖王神通”。
《新唐書》第七十五卷列傳三:“淮安靖王神通,少輕俠。王永康郡,俄徙淮安。”同一書中有抵語,是“淮南王”,還是“淮安王”,難以明辯。
《中華別史全集·歷史演義全書》之《唐史演義》(民國·蔡東藩著)載,“是時唐淮南王李神通,也奉高祖詔命,進擊魏縣。化及不能抵禦,東走聊城,魏縣為神通所拔”。
《中華別史全集·中華艷史》之《隋代宮闈史》(民國·張恂子著)載,“魏縣又給李淵的從弟淮南王李神通所破”。

李全

李全屬於有封不就之類。金末濰州北海(今山東濰坊)人。初以販牛馬為業。宋開禧北伐時,他曾參加起義軍配合宋軍進攻漣水。宋嘉定十一年(1218年)降宋,任京東路總管。金軍攻淮西,他曾乘金軍撤退時在渦口、化湖陂(均在今安徽淮遠北)等地襲敗金軍后隊。官至招信軍節度使。以後專事兼并各部義軍,擴充實力。宋寶慶三年(1227年)在青州被蒙古軍所圍,又招降,任山東淮南行省,受蒙古貴族的蔭庇。
《金史》本紀第十七載,元正大四年十月,金國以淮南王爵招李全。
《金史》第五十二對招李全的背景有比較詳細的介紹:三年五月,宋人掠壽州,永州桃園軍失利,死者四百餘人。時夏全自楚州來奔。十一月庚申,集百官議和宋。上問全所以來,華奏:“全初在盱眙,從宋帥劉卓往楚州。州人訛言劉大帥來,欲屠城中北人耳。眾軍怒,殺卓以城來歸。全終不自安,跳走盱眙,盱眙不納,城下索妻孥,又不從,計無所出,乃狼狽而北,止求自免,無他慮也。”華因是為上所知。全至后,盱眙、楚州,王義深、張惠、范成進相繼以城降。詔改楚州為平淮府,以全為金源郡王、平淮府都總管,張惠臨淄郡王,義深東平郡王,成進膠西郡王。和宋議寢。四年,李全據楚州,眾皆謂盱眙不可守,上不從,乃以淮南王招全,全曰:“王義深、范成進皆我部曲而受王封,何以處我。”竟不至。
《中華別史全集·歷史演義全書》之《宋史演義》(民國·蔡東藩著)載,“蒙古帥命全下淮南。全服蒙古衣冠,移文兩淮,字山東淮南領行省事。楊紹雲見了移文,便避往揚州。全又與金合縱,約把盱眙畀金,金封全為淮南王,全詳辭不受。自是盤踞淮境,對宋稱臣,好索餉豢兵,對金且虛與周旋,免他作梗。不愧狡兔。”紹定四年(1231年)攻揚州,為宋兵擊敗而死。

秦錫帛

秦錫帛,元朝人,是野史記載的自稱淮南王。《元史》及《資政通鑒·元紀》均未對其記載。
《中華別史全集·中華野史》之《元代野史》(民國·田騰蛟著)載,秦錫帛“自統諸將,率大軍仍歸壽陽,自稱淮南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