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江西省軍區
軍區一級的機構
1931年11月,為了加強對各革命根據地的地方部隊和群眾武裝的統一指揮,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決定自1932年起建立軍區一級的機構。
首先建立的就是江西軍區總指揮部。1932年1月9日,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發布訓令,取消江西省蘇維埃政府軍事部,成立江西軍區。
江西軍區最初直屬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1932年底隸屬紅一方面軍總部,1934年1月後復隸屬中革軍委。
其主要職責不僅是參戰,還要負責組建地方武裝,擴大紅軍,訓練新兵,訓練補充師、補充團、補充營,往正規紅軍輸送兵員等工作。
1931年11月,為了加強對各革命根據地的地方部隊和群眾武裝的統一指揮,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決定自1932年起建立軍區一級的機構。首先建立的就是江西軍區總指揮部。1932年1月9日,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發布訓令,取消江西省蘇維埃政府軍事部,成立江西軍區。2月1日,江西軍區正式成立,中共贛南特委書記陳毅任司令員兼政委。自始我軍歷史上的首個軍區誕生了,實際也開創了我軍有軍區機構的先河。
江西軍區下轄第三、第四、第五和第六等4個獨立師(其中獨立五師系軍區主力,師長為蕭克),信康、於都、於南、樂安、石城、贛縣、萬泰、永豐、勝利、瑞金、寧都、公略、尋烏、南廣、安遠等15個獨立團和1個警衛團,佔據了中央蘇區的大部分,連紅都瑞金也在其管轄之內。軍區直屬部隊共14000人,槍9450餘支。從1932年7月起,江西軍區又下設5個分區,指揮轄區各縣軍事部和各縣地方武裝。軍區機關設有政治部、參謀處、經理處、總務科、警衛排、武裝保衛排(保衛經理處管理的糧食、衣被和武器)和一個教導隊。蔡會文、李賜凡曾先後擔任過江西軍區司令員,李富春、彭雪楓、曾山擔任過政委,周子昆、陳奇涵、宋時輪、郭天民、薛子正擔任過參謀長,劉疇西、鄧小平、羅榮桓擔任過政治部主任。
江西軍區最初直屬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1932年底隸屬紅一方面軍總部,1934年1月後復隸屬中革軍委。其主要職責不僅是參戰,還要負責組建地方武裝,擴大紅軍,訓練新兵,訓練補充師、補充團、補充營,往正規紅軍輸送兵員等工作。
軍區機關起初設在興國縣城的社門前李祖章家。后因敵機常來轟炸,便遷到城郊五里亭鄉筲窩村黃紹明家駐紮。1932年6月,紅軍攻打南雄、水口,江西軍區遷往於都。后又遷回筲窩,駐地是一棟日本式洋樓,有圍牆、院落,磚木結構,硬山頂,上下兩層共28間,佔地面積688平方米,建築面積1372.64平方米。屋后大樹參天蔽日,濃蔭掩蓋。樹叢后是塊大草坪,建有紅軍檢閱台,土木結構,懸山頂,坐西朝東,高5.6米,寬5.6米,進深2.85米,佔地面積16平方米。1933年2月,江西軍區遷往寧都縣城小西門一所中學校內,后又遷大路口。
1932年,粵軍得悉紅軍主力回師贛南后,立即調集6個團的兵力向大余集中,企圖各個擊破紅軍。7月2日,紅一方面軍第三軍團首先在大余東北池江地區擊潰國民黨軍4個團,潰軍退守大余。翌日,紅一軍團一部攻佔南雄以北梅嶺關要隘,擊潰守軍1個團。4日至7日,紅三軍團多次圍攻大余未果。期間,國民黨軍第十四師、第五十二師及粵軍第四師、第五師和獨立第三師分別由上猶、韶關、信豐向大余、南雄急進,企圖從南北兩個方向合擊紅軍。7日,粵軍第五師、獨立第三師進抵南雄,第四師進抵烏逕。8日,紅一方面軍決定集中3個團,消滅由南雄出動和進抵烏逕之粵軍。當紅五軍團向烏逕進擊時,得知烏逕之粵軍已西逃,遂向南雄以東水口方向截擊粵軍,並在水口對岸蒻過村擊潰粵軍第四師2個團,迫其餘部退守水口。9日,粵軍援兵6個團由南雄趕至,水口粵軍增至10個團。紅五軍團未悉軍情之變,仍按原計劃攻擊水口,結果造成較大傷亡,幸江西軍區紅軍獨立第三師、第六師及時援至,穩住了戰局。10日,紅一軍團、閩西紅十二軍趕至水口地區,紅軍各部對水口守軍發起總攻,擊潰粵軍10個團,迫其退守南雄。此役,紅軍計擊潰粵軍15個團,給入贛粵軍以很大打擊,由此穩定了中央蘇區南翼,為紅軍此後在北線作戰創造了有利條件。
1932年8月8日,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下達了舉行樂安、宜黃戰役的軍事訓令,決定由林彪和聶榮臻統一指揮,以紅軍第一、三、五軍團首先攻殲樂安、宜黃敵軍,進而奪取與威脅贛江、撫河流域各中心城市,江西軍區配合作戰。駐防樂安敵軍系孫連仲第九路軍第二十七師(師長高樹勛)、第七十九旅(2個團)和第八十旅第一團第一營。16日5時,紅軍向樂安發起進攻,因敵軍守城部隊據險頑抗未能奏效。16時,紅軍調整兵力,實施強攻。17日凌晨3時,紅軍以主力襲擊東門外守軍以吸引守軍主力,以一部進攻西門以牽制守軍,掩護紅四軍主攻南門。拂曉,紅軍向南門外的守軍發起攻擊,戰至上午9時,將南門及江門外守軍全部擊潰。使高樹勛第二十七師防守樂安的“一旅兩團並一營全部,繳槍近2000,機槍、迫擊炮各10餘,無線電全架,俘虜3000多,旅團長直至火夫無一逃脫”。接著,紅軍由彭德懷、滕代遠統一指揮,決心直取宜黃,繼續攻殲孫連仲部。20日拂曉,紅軍發起總攻。與守城國民黨軍激戰一夜,“擊潰守城之高樹勛二十七師兩旅共三團,繳獲俘虜近千,得無線電兩架,機關槍20多挺,軍用品、輜重甚多”。紅軍在尾追潰逃之守軍時,又“俘虜1000餘人,繳槍1000餘支”,由於紅軍一星期之內連克樂安、宜黃兩城,殲滅高樹勛第二十七師約3個旅,陳誠、朱紹良部懼怕分散被殲,紛紛收縮兵力。閩西紅軍於8月19日佔領了寧化,紅十二軍於23日佔領了南豐。從而基本上打破了敵人的第四次“圍剿”。
朱德曾專門撰文稱讚江西軍區部隊在此役中“在破壞敵人交通、橋樑、輜重,迷惑敵人,恐嚇敵人等方面,均有相當成績”,對東陂、黃陂戰役“起的作用很好”。
江西軍區還打過許多漂亮仗、硬仗、惡仗。例如1933年12月上旬,陳毅親自指揮獨二、三團在新干縣七琴圩殲滅國民黨江西保安二師大部,活捉敵師長李向榮,繳獲大量武器彈藥,震動南昌。敵人迅即將第八十一師、第八十九師調到西線,加強防禦,從而減輕了北線紅軍的壓力。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評價:“獨二、三團這種壯烈的動作,足以為各部隊挺進游擊的模範”。中國工農紅軍總部因而授予了“挺進游擊的模範”的獎旗。
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后,中央決定江西軍區的獨立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團與其他紅軍部隊共計1.6萬人留在中央蘇區,接替主力紅軍阻擊國民黨軍隊的進攻,其餘參加戰略轉移——長征。
主力紅軍戰略轉移以後,國民黨北路軍陳誠、羅卓英部隊以第八、十四、九十四、九十八共4個師的兵力“清剿”江西軍區。江西軍區雖浴血奮戰,但因敵眾我寡,蘇區絕大多數地區失陷。江西軍區只能在西北線的公略、萬泰、龍岡、宜黃、洛口和永豐一帶進行游擊戰,而中心區域只剩下了寧都縣西北邊緣的永豐、樂安南部以及興國東北和吉水南部山區等小三角區。
1935年10月26日,寧都失陷。當晚,中共江西省委代理書記兼軍區政委曾山與剛上任不滿兩個月的江西軍區司令員李賜凡等在西甲召開軍政工作會議,研究部署部隊的行動方向和行動計劃。會議決定:進一步整頓黨政武裝組織,肅清部隊中的不穩定分子,提高軍隊戰鬥力;發動群眾,堅壁清野,盡量儲備糧食,以備長期艱苦鬥爭之需。更為重要的是,會議確定了前往東固的計劃。
接著,曾山、李賜凡開始實施西甲會議確定的行動計劃,率部分兵兩路,經朱源、小布、麻田、腸齋等地,於11月初到達寧都洛口金竹坑村,並與先行到達的洛口縣游擊隊會合。
國民黨第三路軍副總指揮羅卓英獲悉后,命令陶岳峙、夏楚中、霍揆彰等部,進佔洛口、東韶、陽水、黃陂、君埠等地,並採取步步為營的堡壘推進政策。同時,又下令孔令恂的第九十七師進佔金竹坑東部。
為了突破敵人重圍,曾山、李賜凡根據偵察情況,決定率部從南部突圍。可當部隊轉到沙溪后,又很快被敵軍和各地保安團、還鄉團包圍。曾山、李賜凡只好率部匆忙轉移到洛口小布樹陂村。一到樹陂村,曾山、李賜凡等立即召開了緊急會議,決定把老幼婦少全部留下就地疏散,然後分兵三路,直取東固,實現西甲會議確定的計劃。
1935年1月,國民黨第三路軍羅卓英部分兵進佔大金竹、南田、小布、讀書坑等地。在小布、釣峰地區打游擊的李賜凡和紅軍戰士們被分割包圍在幾個山頭。大家只能靠吃野草野菜為生,用樹葉防寒。時至中旬,敵軍的包圍越來越嚴密,包圍圈越來越小,紅軍的處境也越來越困難,出現彈盡糧絕的局面。
就在這月下旬的一天,李賜凡發現妻子邱珊珊帶著國民黨第十四師霍揆彰部前來抓捕,感到十分憤怒和痛苦,遂拾起身旁的一根長槍,將槍口頂在喉頭,用右腳趾踩動了扳機。這位身經百戰的紅軍高級指揮員帶著遺憾,為蘇區這片紅土地灑下了最後一滴血,時年28歲。
李賜凡犧牲后,江西軍區機構解體。
在根據我國行政區劃、地理位置和戰略戰役方向等因素劃分的軍區中,1932年成立於江西省興國縣的江西軍區是我軍歷史上的首個軍區。雖然從成立到解體還不到三年時間,但江西軍區的事迹卻令人銘記在心,難以忘懷。江西軍區造就了一大批德才兼備、奮發有為的優秀指戰員,不僅成為後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領導骨幹,而且成為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堅力量。以軍區領導機構成員為例。擔任總指揮的有陳毅(兼過政委)、蔡會文、李賜凡,擔任政委的有李富春、彭雪楓、曾山,擔任參謀長的有周子昆、陳奇涵、宋時輪、郭天民、薛子正,擔任政治部主任的有劉疇西、鄧小平、羅榮桓等。在這份名單中,多數人後來成長為我國黨、政、軍等方面的傑出領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