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瀉葉

澤瀉葉

澤瀉葉,中藥名。澤瀉科植物澤瀉Alisma plantago-aquatica Linn.的葉。分佈於東北、華北、西南及河北、新疆、河南等地。生於沼澤邊緣或栽培。具有益腎,止咳,通脈,下乳之功效。用於虛勞,咳喘,乳汁不下,瘡腫。

入葯部位


葉。

性味


味微咸,性平。

歸經


歸肺、肝、腎經。

功效


益腎,止咳,通脈,下乳。

主治


用於虛勞,咳喘,乳汁不下,瘡腫。

相關配伍


1、治虛勞:生澤瀉花葉(切)五兩。以水三升,煮至一升半,去滓,下羊肚、蔥、䜴等於汁中,煮羹香熟,任意食之。(《聖濟總錄》澤瀉羹)
2、治一般腫毒:鮮澤瀉葉60g。搗爛敷患處,每日換2次。(福州台江區《民間實用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

採集加工


夏季採收,曬乾或鮮用。

形態特徵


澤瀉又名:蔿、蒲、牛唇、水䓠菜、水澤、耳澤、如意菜。多年生水生或沼生草本。塊莖直徑1-3.5cm,或更大。葉通常多數;沉水葉條形或披針形;挺水葉寬披針形、橢圓形至卵形,長2-11cm,寬1.3-7cm,先端漸尖,稀急尖,基部寬楔形、淺心形,葉脈通常5條,葉柄長1.5-30cm,基部漸寬,邊緣膜質。花葶高78-100cm,或更高;花序長15-50cm,或更長,具3-8輪分枝,每輪分枝3-9枚。花兩性,花梗長1-3.5cm;外輪花被片廣卵形,長2.5-3.5mm,寬2-3mm,通常具7脈,邊緣膜質,內輪花被片近圓形,遠大於外輪,邊緣具不規則粗齒,白色,粉紅色或淺紫色;心皮17-23枚,排列整齊,花柱直立,長7-15mm,長於心皮,柱頭短,約為花柱的1/9-1/5;花絲長1.5-1.7mm,基部寬約0.5mm,花藥長約1mm,橢圓形,黃色,或淡綠色;花托平凸,高約0.3mm,近圓形。瘦果橢圓形,或近矩圓形,長約2.5mm,寬約1.5mm,背部具1-2條不明顯淺溝,下部平,果喙自腹側伸出,喙基部凸起,膜質。種子紫褐色,具凸起。

生長環境


生於沼澤邊緣或栽培。分佈於東北、華東、西南及河北、新疆、河南等地。

藥材鑒別


葉皺縮捲曲,展平后完整者呈橢圓形、長橢圓形或寬卵形,長6-12cm,寬4-8cm。兩面均為綠色或黃綠色,先端銳尖或鈍尖,基部圓形或心形,全緣;葉柄長20-30cm。呈細長圓柱狀,基部稍膨大成鞘狀。質脆,易破碎。氣微,味微酸、澀。

藥理作用


葉含有刺激性物質,可作皮膚髮紅劑。

現代應用


用於治療慢性氣管炎。

相關論述


1、《別錄》:“主大風,乳汁不出,產難,強陰氣,久服輕身。”
2、《日華子》:“壯水臟,下乳,通血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