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書璇

中國女導演,作品《董夫人》

唐書璇,女,1941年3月21日出生於香港,導演,美國南加州大學電影系畢業。

1969年,執導個人首部電影《董夫人》,該片獲得第9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富創意特別獎。1972年,執導劇情電影《再見中國》。1975年,創辦電影雙周刊《大特寫》(《電影雙周刊》前身);同年,自編自導喜劇電影《十三不搭》。1979年,執導劇情電影《暴發戶》;之後,唐書璇選擇在事業頂峰時期退出影壇,並移民美國。

人物經歷


1969年,唐書璇從美國南加州大學電影系畢業后返回香港,並執導了個人首部電影《董夫人》,該片講述了一個寡婦再嫁的故事,獲得第9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富創意特別獎。
1972年,執導由邵小玲、曾紀律、潘極民聯合主演的劇情電影《再見中國》,該片描寫了四名要從文革的內地偷渡至香港的年輕學生的旅程,關注了大陸難民的“越界”現象,並因而被港英當局以“可能損害鄰近地區友好關係〔及〕妨礙治安”為名禁映,於1980年再次審查才獲得通過,於1987年5月在香港正式公映。
1975年,創辦電影雙周刊《大特寫》(《電影雙周刊》前身);同年,自編自導喜劇電影《十三不搭》,該片由十三個小片段組成,每一段有各自的片頭字幕,又以一個圓圈狀的抹畫特效作結。
1979年,執導由黎小田、廖萃蓉、石修聯袂主演的劇情電影《暴發戶》;之後,唐書璇選擇在事業頂峰時期退出影壇,並移民美國過起了相夫教子的生活,從此消失在公眾視野中。

演藝經歷

1969年,返回香港並執導了個人首部電影《董夫人》,該片講述了一個寡婦再嫁的故事,獲得第9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富創意特別獎。
1972年,執導由邵小玲、曾紀律、潘極民聯合主演的劇情電影《再見中國》,該片描寫了四名要從文革的內地偷渡至香港的年輕學生的旅程。
1975年,她創辦了電影雙周刊《大特寫》,出版了66期,這個雜誌就是後來的《電影雙周刊》的前身,也是香港電影新浪潮的主要陣地之一;同年,自編自導喜劇電影《十三不搭》,該片由十三個小片段組成,每一段有各自的片頭字幕,又以一個圓圈狀的抹畫特效作結。
1979年,執導由黎小田、廖萃蓉、石修聯袂主演的劇情電影《暴發戶》;之後,唐書璇選擇在事業頂峰時期退出影壇,並移民美國過起了相夫教子的生活,從此消失在公眾視野中。
照片1
照片1

個人作品


電影作品

時間名稱類型
1979年《暴發戶》電影
1978年《再見中國》電影
1975年《十三不搭》電影
1969年《董夫人》電影

編劇作品

時間名稱類型
1979年《暴發戶》電影
1978年《再見中國》電影
1975年《十三不搭》電影
1969年《董夫人》電影

獲得榮譽


獲獎時間獲獎名稱獲獎作品獲獎獎項獲獎結果
1969第9屆台灣電影金馬獎《董夫人》最富創意特別獎獲獎

人物評價


唐書璇不管是挪用藝術片或商業片的外觀與格局,均表達出她獨特的對社會現實政治歷史、人際關係的思考,充滿對人性在困境中求存掙扎的悲憫,及對一切看似美好現象的終極絕望。唐書璇也是華語電影史上極少數的對性別議題有持續深思的導演之一,對性別政治跟對社會政治的關切緊緊扣在一起(《電影藝術》評)。
唐書璇被譽為香港和台灣“新電影”的開拓者。作為一名女性導演,唐書璇作品中具有一般的、共同的女性主題和女性視點;但另一方面還包括著更為深刻的人性命題。前者賦予了唐書璇不同於一般電影作者的風格,後者又使她不同於一般的女性導演。在電影《董夫人》中,唐書璇運用電影的閃回手法巧妙地展現在大屏幕上。她具有“女性獨特而尖銳的細緻”,使得遭受人性及制度壓抑下的“董夫人”悲劇表現得淋漓盡致(《視聽》評)。
照片2
照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