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景山

新豐早期黨組織和武裝鬥爭主要領導人

龍景山(1913年—2000年9月28日),廣東省韶關市新豐縣馬頭鎮羌坑村老屋人,乳名繼有,曾用名陳繼江、龍洸、龍雲沖,是新豐早期黨組織和武裝鬥爭主要領導人。

1939年6月,經鄭選民介紹入中國共產黨。1941年9月,任中共新豐縣工委委員、統戰部長。1948年7月,任江北人民自衛總隊東南區指揮所主任。1949年1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第二支隊第二團團長,中共新連河龍邊區縣委副書記。6月21日,率領東二支二團與七團聯合行動,解放連平縣城,任連平縣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同月下旬,任北一支一團團長。8月15日,任新豐縣縣長。1958年,劃為右派分子,下放勞動改造。1961年10月,摘掉右派分子帽子。1962年6月,任新豐縣馬頭公社糧所副所長。“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衝擊批鬥,下放到潭石甑洞林場(又名“五七”幹校)勞動。1970年,退休。

2000年9月28日,因病在新豐逝世,享年87歲。

人物生平


龍景山(1913~2000),乳名繼有,曾用名陳繼江、龍洸、龍雲沖,新豐縣馬頭鎮羌坑村老屋人。1939年6月,經鄭選民(中共地下黨員)介紹他加入中國共產黨。10月,任中共新豐縣馬頭支部組織委員。1940年11月,任中共新豐縣中心支部統戰委員。
1941年9月,任中共新豐縣工委委員、統戰部長。
1943年4月,參加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歷任學員、東寶行政督導處科員、東莞二區聯鄉辦事處黨支部書記、東莞新三區行政協導員兼黨支部書記、區長。
1945年6月,東江縱隊副司令王作堯派他回新豐開展游擊戰爭。7月,任新豐抗日大隊政治委員。
1946年6月,東江縱隊北撤。龍景山等7人接受支隊黨委決定留下就地隱蔽,堅持武裝鬥爭,並負責新豐地區軍事工作,任黨組組長。8月,看到香港《華商報》刊登以東江縱隊司令員曾生名義發表通電號召要“嚴肅自衛”的消息時,他與鄭大東等在馬頭羌坑望江樓召開黨組擴大會議,決定動員複員人員歸隊,重新拿起武器進行自衛恢復武裝鬥爭,組織懲辦國民黨新連河邊區“剿匪”辦事處主任歐陽平章,派出武工隊潛入新豐縣城處決一名國民黨軍連長。
1947年1月,新豐地方黨組織與部隊黨組合併,成立中共新豐縣委員會和江北人民自衛總隊,龍景山任縣委委員和總隊特派員,他和其他領導成員一起,積極擴大武裝隊伍,開展反“三征”(徵兵、征糧、徵稅)和破倉分糧,摧毀國民黨鄉村政權的鬥爭,使新豐武裝游擊隊由幾十人發展到530多人,成立了飛龍等7個隊和3個武工隊,活動範圍,遍及新豐和周邊八縣。
1947年8月8日,他率隊在廣韶公路八里排伏擊,俘獲國民黨新豐縣長羅聯輝(少將)及以下官兵40多人。
1948年7月,任江北人民自衛總隊東南區指揮所主任。
1949年1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第二支隊第二團(簡稱“東二支二團”)團長,中共新(豐)連(平)河(源)龍(門)邊區縣委副書記。6月21日,率領東二支二團與七團聯合行動,解放連平縣城,任連平縣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同月下旬,任北一支一團團長。8月15日,新豐縣人民政府成立,龍景山任縣長。10月17日,在梅坑受到中共中央華南分局第一書記葉劍英等領導的親切接見和勉勵。
1951年6月中旬,調往中共廣東革命幹校學習。後來在“左”的思潮干擾下,他受到一系列不公正待遇,被撤銷行政職務。1952年4月參加惠陽縣土改整隊,被批判鬥爭,隔離審查,開除黨籍,投入監獄坐牢兩個半月。后在惠陽縣人民政府、縣銀行工作。1958年又把他劃為右派分子,下放勞動改造。之後,因胃病發作,才請准回鄉療養。1961年10月,摘掉右派分子帽子,1962年6月,任新豐縣馬頭公社糧所副所長。“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衝擊批鬥,下放到潭石甑洞林場(又名“五七”幹校)勞動。1970年退休。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龍景山的冤案獲得徹底平反,恢復黨籍,改正錯划右派,恢複名譽,退休改為離休,定為行政13級,享受地專級幹部政治生活待遇。離休后,為搶救革命歷史資料,他不顧年事已高,體弱多病,認真撰寫革命回憶錄;審閱黨史、軍事資料,向黨政軍有關單位提供歷史資料近30萬字,為新豐黨史研究做了大量具體而有效的工作。
2000年9月28日,因病在新豐逝世,享年8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