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馬拉松
芝加哥馬拉松
芝加哥馬拉松是每年10月份在美國伊利諾伊州庫克縣芝加哥市舉辦的城市馬拉松,它既是IAAF金標賽事、AIMS認證賽事,也是世界馬拉松大滿貫之一(其他分別是倫敦馬拉松、柏林馬拉松、東京馬拉松、紐約馬拉松和波士頓馬拉松)。首屆現代芝加哥馬拉松在1977年9月25日舉辦,起初的賽事名稱為“Mayor Daley Marathon”(戴利市長馬拉松),賽事舉辦以來,除了1987年只舉辦了半馬之外,始終以全程馬拉松作為賽事主體。
在芝加哥馬拉松的賽道上曾產生4個馬拉松世界紀錄,芝加哥馬拉松以平坦的賽道一度成為個人最好成績與世界紀錄的“快車道”。贊助商提供的高額獎金也吸引著精英運動員創造全美紀錄和世界紀錄。自2008年以來,芝加哥馬拉松的贊助商為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因此芝加哥馬拉松的官方名稱為“Bank of America Chicago Marathon”(美國銀行芝加哥馬拉松)。
芝加哥馬拉松的賽事規模限制在45000人,接受全世界跑者(業餘跑者、殘障運動員、精英運動員)的報名,只要能在6小時30分內完賽都可報名,抽籤名額與中籤率高於WMM六大的其他賽事。
首屆芝加哥馬拉松確實在1977年舉辦,但這並不是在芝加哥舉辦的第一個馬拉松。
早在1905年9月23日,伊利諾伊田徑俱樂部(Illinois Athletic Club)就主辦了“古典時代”的第一屆芝加哥馬拉松,比賽從Evanston出發,在Washington Park前結束,終點的賽道邊站滿了買了票的觀眾,超過10萬名觀眾在賽道沿途觀看了比賽:Rhud Medtzner後來居上,超過了賽前被看好的Louis Marks。第一屆比賽有20人蔘賽,完賽者只有7人。
1905,第一屆芝加哥馬拉松
1910之後,比賽由芝加哥每日新聞(Chicago Daily News)贊助,直到1920年為止。古典時代的芝加哥馬拉松主要是一場專業運動員的精英賽事,參賽規模並不大。
20世紀60年代,隨著美國人民健康意識的增長,馬拉松再次回歸到人們的視線中。1972年,美國運動員弗蘭克·肖特(Frank Shorter)贏得了1972年在慕尼黑舉辦的第20屆奧運會的男子馬拉松金牌成為了契機,使得美國中產階級對馬拉松的認同感越來越強。首屆紐約馬拉松在1976年舉辦,穿過了紐約的五個城區,接受普通人的報名,使得大城市馬拉松風靡起來。
1976年的11月,來自拉薩勒街(LaSalle St.)大都會基督教青年會(Metropolitan YMCA)的五個年輕人討論了芝加哥馬拉松的籌備問題。他們包括:海德公園基督教青年會(Hyde Park YMCA)的體育主管Wayne Goeldner,一家金融諮詢公司的合伙人,Midwest Masters Running Club的創始人Wendell “Wendy” Miller,Friends of Parks的執行主管Bill Robinson,Loop Center YMCA的婦女運動主管Sharon Mier,Swedish Convenant Hospital的心臟康復主任Noel Nequin。
1977年5月,Noel Nequin舉辦了芝加哥史上的第一次大型比賽:Ravenswood Bank Lakefront 10-Mile Run。比賽遠超原計劃200-300人的規模,吸引了超過1000名跑著參賽。芝加哥的新任市長,熱愛跑步的Michael Bilandic也被邀請出席,市長夫人還請自為獲勝選手頒獎。Michael Bilandic看到了這次10英里比賽的成功,於是決定把芝加哥建設成“the running capital of the world”。1977年6月,Wendy Miller說服了同樣喜愛跑步的芝加哥商人Lee Flaherty,他的公司Flair Communications成為了贊助商。Noel Nequin和Lee Flaherty又和去年去世的芝加哥老市長Richard J. Daley的兒子William Daley談妥,將Daely冠名給芝加哥馬拉松,以表示對前任市長的紀念和對他支持馬拉松事業的感謝。
於是,第一屆現代芝加哥就在1977年9月25日舉辦了,它也成為了紐約馬拉松的主要競爭對手。1977和1978年這最初的兩屆現代芝加哥馬拉松的賽事名稱是Mayor Daley Marathon(戴利市長馬拉松)。
1979年,芝加哥馬拉松的贊助商變為Beatrice Foods,提供高達13.5萬美元的獎金。1982年之前,芝加哥馬拉松是一個完全由業餘跑者參賽的賽事,到了1982年,Greg Meyer以2:10:59奪冠,標誌著芝加哥馬拉鬆開啟了新時代。
1983年,芝加哥馬拉松躋身美國最重要的馬拉松賽事之一,成為了“四大”馬拉松(五大的前身,除此之外,還包括波士頓馬拉松,紐約馬拉松,倫敦馬拉松)的一員。
1984年,Beatrice Foods將獎金提高到了25萬美元(比紐約馬拉松高5萬美元),意味著芝加哥馬拉松為精英選手而與紐約馬拉松成為了競爭對手。
1987年,Beatrice Foods退出了贊助商的行列,使得1987年的芝加哥馬拉松只舉辦了半程比賽。
1994-2007年,LaSalle Bank冠名
2006年,芝加哥馬拉松與其他四個馬拉松構成了最初的“五大”馬拉松。
2007年,美國銀行收購了LaSalle Bank的母公司ABN Amro,因此2008年至今,芝加哥馬拉松的官方名稱更改為Bank of America Chicago Marathon。2007年的芝加哥馬拉松因為高溫(31攝氏度),官方決定提前關門,致使10934名參賽者未能完賽,其中有一名跑者因為天氣過熱而死亡,30名跑者住院,超過400名跑者接受了醫療服務。
2000年以來的完賽人數
年份 | 完賽人數 | 男性 | 女性 | 平均完賽時間 |
2000 | 27,870 | 16,802 | 11,068 | 4:21:46 |
2001 | 28,390 | 17,129 | 11,261 | 4:19:28 |
2002 | 31,093 | 18,111 | 12,982 | 4:19:51 |
2003 | 32,395 | 18,720 | 13,675 | 4:25:09 |
2004 | 33,033 | 19,073 | 13,960 | 4:26:53 |
2005 | 32,995 | 18,673 | 14,322 | 4:26:22 |
2006 | 33,618 | 18,904 | 14,714 | 4:25:02 |
2007 | 28,815 | 16,945 | 11,870 | 4:52:11 |
2008 | 31,343 | 17,675 | 13,668 | 4:46:30 |
2009 | 33,475 | 18,983 | 14,492 | 4:27:20 |
2010 | 36,159 | 19,973 | 16,186 | 4:43:48 |
2011 | 35,670 | 20,256 | 15,414 | 4:40:34 |
2012 | 37,455 | 20,688 | 16,767 | 4:32:02 |
2013 | 39,122 | 21,618 | 17,504 | 4:32:23 |
2014 | 40,801 | 22,299 | 18,502 | 4:33:03 |
2015 | 37,182 | 20,144 | 17,038 | 4:33:14 |
報名費210美元。比賽當天年滿16周歲。需要在6小時30分內跑完全程。
對中國選手而言,報名通道分為普通抽籤報名,合作旅行社報名以及慈善名額三種,與倫敦馬拉松類似,但在抽籤名額的數量上要遠高於倫敦馬拉松,也是較易中籤的WMM賽事之一。
2016年芝加哥馬拉松比賽日程
Marathon Wheelchair Start | 7:20 a.m. |
Marathon Handcycle Start | 7:21 a.m. |
Athletes with Disabilities Start (AWD) | 7:22 a.m. |
Wave 1 Start | 7:30 a.m. |
Wave 2 Start | 8 a.m. |
Spectator access to Grant Park begins | 9 a.m. |
芝加哥馬拉松的比賽日只有一天,輪椅組、手搖自行車組、殘障運動員組最先出發,隨後按照參賽的水平,正常選手分兩批先後出發。
在比賽當天,在格蘭特公園(Grant Park)靠近起點的Butler Field會舉辦官方的賽后聚會:Bank of America Chicago Marathon 27th Mile Post-Race Party,時間是上午9點-下午3點30。
賽道海拔示意圖
比賽路線:
Grant Park(Monroe DR. )→Columbus Dr.→Grand Ave.→State St.→Jackson Blvd.→LaSalle St.→Lincoln Park Conservatory→Stockton Dr.→Cannon Dr.→Sheridan Rd.→Inner Lake Shore Dr.→Addison St.→Broadway St.→Clark St.→Webster Ave.→Sedgewick St.→Well St.→Hubbard St.→Orleans St.→Franklin St.→Monroe St.→Jefferson St.→Adam St.→Damen Ave.→Van Buren St.→Ogden Ave.→Jackson Blvd.→Halsted St.→Taylor St.→Ashland Ave.→18 St.→ Halsted St.→Cermak Rd→Wentworth Ave.→33 St.→State St.→35 St.→Michigan Ave.→Roosevelt Rd.→ Columbus Dr.
沿線景觀:
芝加哥馬拉松
賽道可根據方位被分為三個部分,北部、西部、南部。每個方位的路線都能途徑芝加哥標誌性的建築。MLB芝加哥小熊隊的主場:瑞格利球場(Wrigley Field)在北部,NBA芝加哥公牛隊的主場:聯合中心(The United Center)在賽道西部,MLB芝加哥白襪隊的主場美國行動通訊球場(U.S. Cellular Field)靠近賽道的南部,1994年世界盃的主場:軍人球場(Soldier Field)在起點附近。
屆別 | 舉辦時間 | 男子冠軍 | 國家 | 成績 | 女子冠軍 | 國家 | 成績 |
1 | 1977/9/25 | Dan Cloeter | 美國 | 2:17:52 | Dorothy Doolittle | 美國 | 2:50:47 |
2 | 1978/9/24 | Mark Stanforth | 美國 | 2:19:20 | Lynae Larson | 美國 | 2:59:25 |
3 | 1979/10/21 | Dan Cloeter | 美國 | 2:23:20 | Laura Michalek | 美國 | 3:15:45 |
4 | 1980/9/28 | Frank Richardson | 美國 | 2:14:04 | Sue Peterson | 美國 | 2:45:03 |
5 | 1981/9/27 | Phil Coppess | 美國 | 2:16:13 | Tina Gandy | 美國 | 2:49:39 |
6 | 1982/9/26 | Greg Meyer | 美國 | 2:10:59 | Nancy Conz | 美國 | 2:33:23 |
7 | 1983/10/16 | Joseph Nzau | 肯亞 | 2:09:44 | Rosa Mota | 葡萄牙 | 2:31:12 |
8 | 1984/10/21 | Steve Jones | 英國 | 2:08:05 | Rosa Mota | 葡萄牙 | 2:26:01 |
9 | 1985/10/20 | Steve Jones | 英國 | 2:07:13 | Joan Benoit | 美國 | 2:21:21 |
10 | 1986/10/26 | 瀬古利彥 | 日本 | 2:08:27 | Ingrid Kristiansen | 挪威 | 2:27:08 |
1987/10/25 | — | — | — | — | — | — | |
11 | 1988/10/30 | Alejandro Cruz | 墨西哥 | 2:08:57 | Lisa Weidenbach | 美國 | 2:29:17 |
12 | 1989/10/29 | Paul Davies-Hale | 英國 | 2:11:25 | Lisa Weidenbach | 美國 | 2:28:15 |
13 | 1990/10/28 | Martín Pitayo | 墨西哥 | 2:09:41 | Aurora Cunha | 葡萄牙 | 2:30:11 |
14 | 1991/10/27 | Joseildo Rocha | 巴西 | 2:14:33 | Midde Hamrin | 瑞典 | 2:36:21 |
15 | 1992/10/25 | José Cesar de Souza | 巴西 | 2:16:14 | Linda Somers | 美國 | 2:37:41 |
16 | 1993/10/31 | Luíz Antônio | 巴西 | 2:13:14 | Ritva Lemettinen | 芬蘭 | 2:33:18 |
17 | 1994/10/30 | Luíz Antônio | 巴西 | 2:11:16 | Kristy Johnston | 美國 | 2:31:34 |
18 | 1995/10/15 | Eamonn Martin | 英國 | 2:11:18 | Ritva Lemettinen | 芬蘭 | 2:28:27 |
19 | 1996/10/20 | Paul Evans | 英國 | 2:08:52 | Marian Sutton | 英國 | 2:30:41 |
20 | 1997/10/19 | Khalid Khannouchi | 摩洛哥 | 2:07:10 | Marian Sutton | 英國 | 2:29:03 |
21 | 1998/10/11 | Ondoro Osoro | 肯亞 | 2:06:54 | Joyce Chepchumba | 肯亞 | 2:23:57 |
22 | 1999/10/24 | Khalid Khannouchi | 摩洛哥 | 2:05:42 | Joyce Chepchumba | 肯亞 | 2:25:59 |
23 | 2000/10/22 | Khalid Khannouchi | 美國 | 2:07:01 | Catherine Ndereba | 肯亞 | 2:21:33 |
24 | 2001/10/7 | Ben Kimondiu | 肯亞 | 2:08:52 | Catherine Ndereba | 肯亞 | 2:18:47 |
25 | 2002/10/13 | Khalid Khannouchi | 美國 | 2:05:56 | Paula Radcliffe | 英國 | 2:17:18 |
26 | 2003/10/12 | Evans Rutto | 肯亞 | 2:05:50 | Svetlana Zakharova | 俄羅斯 | 2:23:07 |
27 | 2004/10/10 | Evans Rutto | 肯亞 | 2:06:16 | Constantina Diță | Romania | 2:23:45 |
28 | 2005/10/9 | Felix Limo | 肯亞 | 2:07:02 | Deena Kastor | 美國 | 2:21:25 |
29 | 2006/10/22 | Robert Cheruiyot | 肯亞 | 2:07:35 | Berhane Adere | 衣索比亞 | 2:20:42 |
30 | 2007/10/7 | Patrick Ivuti | 肯亞 | 2:11:11 | Berhane Adere | 衣索比亞 | 2:33:49 |
31 | 2008/10/12 | Evans Cheruiyot | 肯亞 | 2:06:25 | Lidiya Grigoryeva | 俄羅斯 | 2:27:17 |
32 | 2009/10/11 | Samuel Wanjiru | 肯亞 | 2:05:41 | Irina Mikitenko | 德國 | 2:26:31 |
33 | 2010/10/10 | Samuel Wanjiru | 肯亞 | 2:06:23 | Atsede Baysa | 衣索比亞 | 2:23:40 |
34 | 2011/10/9 | Moses Mosop | 肯亞 | 2:05:37 | Ejegayehu Dibaba | 衣索比亞 | 2:22:09 |
35 | 2012/10/7 | Tsegaye Kebede | 衣索比亞 | 2:04:38 | Atsede Baysa | 衣索比亞 | 2:22:03 |
36 | 2013/10/13 | Dennis Kimetto | 肯亞 | 2:03:45 | Rita Jeptoo | 肯亞 | 2:19:57 |
37 | 2014/10/12 | Eliud Kipchoge | 肯亞 | 2:04:11 | Mare Dibaba | 衣索比亞 | 2:25:37 |
38 | 2015/10/11 | Dickson Chumba | 肯亞 | 2:09:25 | Florence Kiplagat | 肯亞 | 2:23:33 |
男子記錄
1984/10/21 | Steve Jones | 英國 | 2:08:05^ |
1999/10/24 | Khalid Khannouchi | 摩洛哥 | 2:05:42^ |
女子紀錄
2001/10/7 | Catherine Ndereba | 肯亞 | 2:18:47^ |
2002/10/13 | Paula Radcliffe | 英國 | 2:17:18^ |
男子記錄:2:03:45 (2013 – Dennis Kimetto,丹尼斯·基梅托)
女子紀錄:2:17:18 (2002 – Paula Radcliffe,拉德克里夫)
男子:Khalid Khannouchi(4勝)
女子:Rosa Mota(2勝),Lisa Weidenbach(2勝),Marian Sutton(2勝),Joyce Chepchumba(2勝),Catherine Ndereba(2勝),Berhane Adere(2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