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盛鎮
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下轄鎮
徠富盛鎮,位於紹興市越城區東南部,鎮域面積73.9平方公里,距紹興市區15公里,與上虞區接壤。富盛自然風光鍾靈毓秀,“百里生態長廊、萬畝綠色屏障”獨具魅力,宛如“世外桃源”,“水上垂釣區、農家莊風味區、皇家狩獵區”等八位一體的“富盛生態史林”讓人流連忘返。
富盛地處山區,東接上虞,南鄰平水鎮,距縣城柯橋36公里,鎮域面積73.9平方公里。
富盛鎮
明清時期,民間個體手工業有較快發展,相繼出現一批竹木、鐵器與小五金加工,陶瓷燒制、土紡染布、釀酒制茶等手工業作坊和泥水石作、土木建築等能工巧匠。民國時期迭經戰亂,傳統工業、手工業亦大傷元氣,進展緩慢。
建國后,工業生產穩步發展。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先後創辦鐵業社、木業社、竹業社三家縣屬企業和富盛壇廠、富盛車木廠、富盛茶廠、富盛化肥廠等社辦企業。60年代始,相繼出現礦山開採、農機具修造、塑料、膠木加工、糧食飼料加工以及泥煤、鐵礦石、白泥、石塊石子等自然資源開採產業。70年代,相繼出現一批農副產品加工、磚瓦燒制、棉織土紡、竹木製品、農機具修造等社隊企業。
改革開放后,鄉村工業如虎添翼。80年代始,鎮級經濟堅持走工農並舉,全面發展的道路,鎮民樹立無工不富、無農不穩的理念,鄉村企業異軍突起。倪家溇村脫穎而出,從1980年起,先後創辦了紹興平絨總廠、浙江幽蘭集團公司、浙江幽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村級企業。1989年,境內鄉、鎮、村集體企業步入鼎盛時期,富盛鎮和紅山鄉共有集體企業90家,從業人員4782人,固定資產4853萬元,年總產值達到7496萬元,集體企業銷售稅金304萬元。其中,年產值在二百萬元以上的企業有6家,出口創匯在一百萬元以上的企業有8家。同時,聯戶及個私企業也不斷發展。是年底,全鎮有聯戶及個私企業共119家,從業人員172人,年總產值300萬元,上繳國家稅收33萬元。
80年代末90年代初,鄉鎮企業開始向上規模上等級方面發展,對小廠進行擴建或合併,出現了諸如天富紡織集團公司、富盛毛紡廠等一批有一定規模的鄉鎮骨幹企業。同時,鄉鎮政府加大對企業的投入力度,技改項目逐年增加。1992年,全鎮鎮屬企業投入固定資產資金達4278萬元,其中投資額100萬以上的項目達10個,投資1000萬元以上項目有2個,平均每個項目投資為211.9萬元,固定資產總額比1991年底的6287萬元增長68%;為富盛鎮歷史上前所未有。1984年至1987年三年間,金家畈、方嶴、嚴家葑、東山頭、小輅山、方潛橋、岩里、乘鳳、北山、下旺等村先後辦起了紡織廠、篷布廠、石料場、精茶廠、服裝廠等一大批村辦企業。1986年,紅山鄉11個行政村,共有村辦企業25家,工業銷售收入從1980年的31.75萬元增加到994.14萬元,六年間增加30倍。年利潤達到68.41萬元。1994年,全鎮村辦工業發展到50家,職工3497人,村辦工業總產值15774萬元,銷售收入達到14967萬元。
徠20世紀90年代中期,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鄉、村集體企業逐步實行體制轉換,廣泛推行租賃、承包、拍賣和股份制等經營模式,家庭個私工業迅速發展。1994年,針對全鎮企業規模小,個數多,底子薄,效益差的實際,在發展鞏固重點企業的基礎上,大膽地對小、微、虧企業公開進行拍賣、租賃或兼并、聯營。是年底止,全鎮有43家企業轉換了經營機制。對中型企業的機制轉換,積極推行股份合作制。1996年,全鎮個私企業發展到33家,1998年底增加到45家,其經濟總量佔全鎮的13%。至1998年12月,全鎮61家集體企業全部實行改制,其中股份制1家,租賃不動產40家,合資2家,全拍賣7家,實行增值承包11家。1999年,倪家溇村積極盤活原幽蘭集團公司遺留的閑散資產,向金融單位租賃廠房、設備,創辦豐盛個私工業園區,2001年,全鎮盤活資產存量1580萬元,新發展個私企業18家,全鎮個私企業累計達到138家,成為全鎮企業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1985年,富盛鄉被縣委、縣府授予發展鄉鎮企業銀杯獎;1988年,富盛鎮被縣鄉企局授予“出口創匯500萬鄉鎮”稱號;1989年,被省政府公布為第二批重點工業衛星鎮。同年,新富紡織有限公司成為紹興市首家中外合資鄉鎮企業。紹興平絨總廠和浙江幽蘭集團公司創辦期間,先後獲“省先進企業”、“省出口創匯先進單位”、“市級文明單位”、“浙江省明星企業”、“紹興市重點企業”、“國家經貿部、農業部貿工農聯合出口商品生產基地企業”、“國家二級先進企業”等稱號,並躋身國家大型企業行列,獲准享有自行進出口權,其產品先後獲“省新優名特產品金鷹獎”、“省輕紡工業優秀四新產品一等獎”、“浙江省優質產品”、“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全國鄉鎮企業出口創匯青龍獎”、“農業部優質產品”等獎勵,並遠銷俄羅斯、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香港等國家和地區。
至2003年底,全鎮有工業企業201家,擁有職工2620人。其中500萬元規模以上企業11家,湧現了豐盛工業園區、新紀元紡織印染有限公司、浙江林盛建設發展有限公司等一大批在社會上有知名度的骨幹企業集團。是年,全鎮企業固定資產總值達26496萬元,工業總產值達到76550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88.1%),企業銷售收入119269萬元,其中工業銷售收入72294萬元,工業銷售稅金420萬元,利潤總額3326萬元,初步形成以紡織、印染為主,集建築建材、五金機械、釀造和農副產品加工於一體的產業結構。
富盛商業起步較早。《紹興縣地名志》載,“富盛地處紹興、上虞、嵊縣三縣邊界,昔時三縣土特產在此交流集散,商業興盛,地方富庶,遂稱富盛。”明清時期,南山北水的地理位置孕育了富盛埠頭,成為會稽縣五大名埠之一,民國時期列入紹興縣九大埠頭行列。其時,四百米老街商賈擁擠,市肆繁盛。建國后,四百米老街不堪擁擠,街市不斷擴展,綜合市場兩度易地新建,世紀之交新建商業一條街。1951年成立富盛基層供銷合作社,1962年改製為皋埠供銷社富盛分社,1983年7月改製為由縣社直屬的富盛供銷合作社。1996年10月撤消了富盛供銷社建制,重設皋埠供銷社富盛供銷分社。在建制富盛供銷社(或分社)期間,各行政村設分店。1998年起,供銷社實行轉制,櫃組承包,職工分流。后加大改革力度,供銷社資產全部落實承包,個私商店越來越多,市場活躍。
在計劃經濟年代,棉布、糧油、煙酒糖、副食品、化肥及部分工業日用品等緊張物資均由供銷社憑票憑證限額供應;當地生產的糧食、竹木茶筍、生豬等農副產品和土特產皆由當地供銷社統一收購經銷。改革開放以後,計劃經濟逐步向市場經濟轉變。商品流通由單一計劃分配轉為多渠道自由經營,市場日趨活躍,個體私營商店在政策鼓勵下日益發展,各行各業群起從事商務活動,集貿市場交易旺盛。2003年,全鎮有從事商品流通行業單位(戶)140個,飲食行業26個,旅遊服務行業110個,交通行業207個,第三產業產值達2549萬元,占當年全鎮國內生產總產值(屬地)的11%。
全年國內生產總值2.32萬億元。財政收入2001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271萬元,分別同比上年增長81.25%和169.27%,農民人均收入5130元,比上年增長10%,取得了綜合經濟實力全縣排名前移四位的好成績。2003年,工業經濟高位增長。全鎮實現工業納稅銷售1.85億元,增長51.5%,完成技改項目33隻,總投資10900萬元,增長108.9%,新發展家庭工業46家,新辦中外合資企業1家,新增自營出口企業2家,累計達到7家,自營出口額265.93萬美元,增長62.25%,有1家企業順利通過ISO9000質量認證,有2家企業開展ISO14000環境認證。這年,全鎮新增建築企業1家,累計達到2家,新發展房地產企業2家,全鎮實現建築業產值4.35億元。
2003年,農業產業梯度推進。以水產養殖、花卉種植為主的農業結構調整面積達2680畝,累計達到6602畝,糧經產值比為20:80,大田畝均產值達到2800元;新開發銀杏、有機茶、名優茶、毛竹四季筍等各類基地面積3100畝;新註冊省級綠色農產品商標1隻,新增工商業主投資效益農業8戶,累計投資1320萬元;新建“四季筍”雷筍產地市場2個,新發展農業企業4家,累計達到28家;實現農業銷售1.3億元,利潤652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5.1%和15.2%。這年,全鎮實現農業產值1.1億元,農業增加值7019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1.2%和8.3%。
2003年,社會各項事業協調奮進。出台了《富盛鎮教育現代化五年規劃》,投資300萬元,移地新建山區一流的“里山完小”,中小學新增電腦42台,累計達到208台,每15名學生擁有一台電腦。這年,打造“文化富盛”有聲有色,專門邀請專家學者舉辦了富盛“經濟、文化、生態”互動發展戰略研討會,在紹興博物館舉辦了“富盛農民藝術家金水芳書法雕刻作品展覽”,啟動了鎮志編纂和生態旅遊資源開發的詳規編製。計生、社區醫療水平不斷提高,我鎮探索的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機制在全縣推廣,計生工作被評為縣級先進鎮,社區醫療網點得到調整,一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紅山、文山、鳳旺、董溪四個社區衛生服務站相繼建成並正式啟用;“非典”防治工作受到縣級表彰;社會保障工作成效顯著,310戶低保戶得到及時救助,32名“三無”人員得到集中供養;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實現全覆蓋,農村家庭財產保險和大病醫療救助保險有序推開;企業安全生產獲市級先進單位,,4月份新建立了鎮調處服務中心,信訪工作分獲市、縣兩級信訪工作先進集體和“三無鎮”稱號,這年,還提鍊形成了“創業為榮、奉獻為榮、爭先為榮”的富盛精神,鎮黨委被評為縣級“五好鄉鎮黨委”。
[家庭工業競相發展]這年,根據山區經濟發展特點,以“作坊式、掛靠式、加工式”競相發展的途徑,大力實施“鎮引、村帶、戶上”三方互動戰略,在上旺村試點的基礎上,全面啟動了6個“家庭工業專業村”建設,探索並走出了一條適合自身特點的發展家庭個私工業的成功路子。2003年,全鎮有46戶農戶新辦了家庭工業,有17戶農戶的新辦企業設備正在安裝之中,有31戶農戶確立了發展意向,對此,縣長馮建榮專門作出批示,給予充分肯定,並寄予厚望。
[基礎設施建設重大突破]2003年,全鎮建設項目之多、投入資金之大前所未有,總投入資金超過了5000萬元。眾志成城,全面啟動了全長6.1公里,寬15米,總投資3526萬元的平水至陶堰公路富盛段改建工程,從而改寫了富盛境內無二級公路的歷史;投資180萬元的金家畈至小輅山公路上等級改造硬化全線展開隧道道南口至調馬場、上旺至岩里的道路硬化全面完成;投資600萬元的小舜江自來水給廠期工程如期完成,覆蓋集鎮建成區用戶的1000戶;同時,相繼完成了集鎮南北通道、倪家婁中心大道的路面硬化、全長650米的富盛江文明一條河建設取得實效。
[建成了三大特色示範園區]這年,在縣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相繼完成了以富盛為中心的200畝現代銀杏示範園區,以倪家婁為中心的600畝四季筍生態示範園區和以會稽龍井合作社為中心的260畝有機茶示範園區。
[富盛“庄老漢”農產品專業合作社成立]4月,由五戶種養大戶提議加盟,鎮農業經濟技術服務公司、金味綠色食品廠、諸葛山有機茶生產基地和供銷社等9個單位組成的富盛“庄老漢”農產品專業合作社成立,合作社建立后,富盛的茶葉、筍乾、蔬菜的生產、加工、銷售實行商標、宣傳、包裝、技術、質量的統一,旨在形成合力、打響品牌、抱成一團闖市場。
[增三力葆先進效果凸現]從4月份開始,採用“上下聯動、分類幫扶、合力推進”的方法,在全鎮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中有效地組織開展了以“扶貧幫困激活力、脫貧致富強能力、增強黨的凝聚力”為主題的“增三力”活動,採用“出台政策扶一把、設立基金助一把、倡導結對幫一把、舉辦培訓推一把、提供崗位送一把、樹立典型激一把”的途徑,使全鎮62名困難黨員志有人扶、難有人解、貧有人幫,激發了困難黨員加快脫貧致富、永葆先進的信心和決心。期間,市委副書記顧秋麟專門為“增三力”活動作出批示,給予充分肯定,縣委組織部專門發文,在全縣推廣,以“增三力”為題材攝製的《大山深處的牽掛》電教專題片,在全市黨員電教片評比中榮膺一等獎。
[“惠澤苑”一期工程全面啟動建設]這年8月,出台了《移民下山工作的實施意見》,對移民對象、移民房屋、子女入學、移民就業安置等作出了明確規定。在此基礎上,在富盛中學西首啟動了佔地37.95畝的“惠澤苑”一期移民小區建設工程,屆時可安置移民房72戶。
[創建工作成效卓著]這年,在創建縣級衛生鎮通過驗收的同時,相繼有2個文化村、3個衛生村、2個文明村通過了縣級驗收,還有1個村通過了市級衛生村驗收。
[農田水利建設如火如荼]這年,全鎮完成河道砌坎3200米,河道清淤2.1萬方,山塘水庫除險加固9座,並投入34.5萬元,完成了倪家婁小流域治理,同時,全鎮先後完成和啟動了10個村的14隻土地整理項目,可凈增耕地面積1200餘畝。
[機關幹部聯村推行揭榜承諾制]為切實轉變機關幹部的作風,密切幹群關係,改變機關幹部聯村的“下派難”、“拉郎配”現象,這年初,全面推行了“揭榜承諾”選擇聯繫村的制度,主要做法是:行政村按規模大小、經濟強弱、工作難度劃分為4類,並按工作難易程度確定各村聯村幹部的崗位係數。在此基礎上,由各村寫出新年工作思路,並在鎮公示欄張榜明示,鎮機關幹部則依據自己的能力、特長和優勢,填寫有關表格,以“揭榜”的形式選擇聯繫村,寫出聯村承諾,在確立各村的聯村幹部后,通過有線電視公示聯村幹部基本情況、工作承諾等。為保證聯村幹部“揭榜承諾”選擇制度取得實效,還制定了《聯村幹部工作崗位責任制考核辦法》,嚴格實行每個聯村幹部工作和工獎“捆幫式”掛鉤考核,取得了顯著效果。
富盛歷史文化積澱深厚。各種歷史遺跡、典故傳說俯拾皆是,隨處可見,境內有三處省級文保單位——南宋皇陵、建初買地刻石和長竹園戰國窯址。
富盛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吳越春秋之時,越王勾踐聽從大夫計逆之逆,興築“富中大塘”,徹底改變了“隨陵陸而耕種”之原始農業和“逐禽鹿以給食”之狩獵活動,發展種植業和禽養業,富盛由此演繹,至今已有2500年的歷史。文化潛能
境內有全國文保單位戰國龍窯遺址、省重點文保單位——宋六陵和“建初買地刻石”(人稱“大吉碑”),有長竹園印紋陶及原始青瓷合燒窯址,晉代饅頭山青瓷窯址等文物古迹;有錫飛寺、義峰寺、霖谷庵等佛教景點。
富盛歷史悠久。民間文化豐富多彩,積澱深厚。人們常常用藝術的手法,來表達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
社戲
社戲可謂是境內最盛大的民間傳統娛樂活動。明清以來,各村相繼修建土地廟。凡規模較大的土地廟都建有戲台,約三丈見方,高丈余,多為木結構,上覆雞籠頂,正檐翹角,“雲龍”屋脊,台柱上多書楹聯。太平年間,百姓安居樂業,平時日出而作,日落而歸,春夏兩季田間勞作,秋冬時節上山砍伐竹木柴薪以補充零用。但新春伊始,各村(保)都有“做戲文”的習慣,以此來熱鬧一番,濃厚春節氣氛。戲文班子都從外地請來,多數是上虞、嵊縣的。戲種一般選擇紹劇或越劇。經費開支或民間籌措,或個人資助,建國后多為生產大隊(村)集體支出。每逢村上有戲,挨家挨戶邀鄰村親戚朋友看戲,熱情迎客,民間流傳著“戲文有限,為了酒飯”之說。除了過年做戲,平時蓬菩薩生日,也有演戲祈禱的習俗;秋後豐收或村民大喜之事,也往往通過戲文來慶賀。
廟會
廟會是設在寺廟裡邊或附近的集市活動,在節日或規定的日子裡舉行。建國前,境內每年舉行的廟會有富盛社廟廟會和郭太尉廟廟會。
富盛社廟位於富盛老街南端盡頭,系倪、童、諸、蔡四姓合建社廟,俗稱富盛大廟。每年元宵節到來,富盛社廟要舉行盛大廟會活動,由倪、童、諸、蔡四姓輪流值年辦理。廟會期間,搭彩牌、挂彩燈,從農曆正月十三到正月十八,要演五天五夜燈頭戲,街上及方潛橋沿河點有天燈,並有人負責打更巡夜;四百米老街商賈雲集,商貿繁盛,各種工藝品、玩具、日用百貨、特色食品、土特產等商品琳琅滿目;各種民間雜技、曲藝、變戲法、賣武膏藥等絕活表現競相展開;吃、喝、玩、樂、看、買、祭等五花八門,樣樣都有,熱鬧非凡。解放后,因社廟移作他用,廟會活動遂止。
郭太尉廟建在宋六陵境內。據傳,郭太尉是南宋一位負責營建宋六陵的建陵使,完工後為確保皇陵機密,不惜橫劍自刎。後人為表彰其忠烈,在宋陵旁建廟以志紀念,內塑太尉菩薩。當地百姓稱此廟為太尉殿,並將農曆四月初八(郭太尉生日)定為太尉殿廟會日。每年的此日,太尉殿周圍幡旗飄揚,鼓磬齊鳴,四鄰八村的善男信女都持香秉燭前來燒香念佛,叩拜太尉菩薩。同時,開展各種群眾性的文化娛樂活動,向太尉菩薩獻藝,有社戲、扭秧歌、走高蹺、擎石骨持、戲?叉、戲彩瓶、舞獅、舞龍、迎會、大敲棚等,多彩紛呈,熱鬧非凡。這項活動一直堅持到建國初期。后因太尉殿廢,廟會也就不再舉行。
唱班、樂隊
唱班,是專為百姓喜慶服務,以唱戲、鼓樂等形式為東家增添熱鬧,活躍氣氛的民間組織。一般有6人左右組成,唱戲以紹劇見長,器樂以鼓、鑼、鈸、嗩吶、簫、二胡,板胡等為常見。鎮內沿襲歷史悠久。
20世紀晚期開始,境內唱班逐漸為樂隊、軍樂隊所代替。
對聯
書寫和張貼對聯,也是鎮民自古以來的一種文化傳統。它始於五代,盛於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春聯的出現最早與桃符密切相關。早在秦漢以前,鎮民過年就有懸掛桃符的習俗。所謂桃符,即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鬱壘”的名字,分別寫在兩塊桃木板上,懸掛於左右門上,以驅鬼壓邪,這種習俗沿襲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時期,鎮民開始把聯語題於桃木板上。宋代以後,鎮民新年懸掛春聯已相當普遍。至明代,人們用紅紙代替桃木板,出現了今天所見的春聯。因為春聯的出現與桃符有著密切聯繫,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為“桃符”。入清以後,境內書寫和張貼對聯之風鼎盛,至今未衰,最常見的有春聯、婚聯、壽聯,新居聯等數種。每當逢年過節、婚慶、壽慶喜事或喬遷新居之際,鎮民常用對聯來烘托喜慶的氛圍,並通過對聯詠物言志、寫景抒情,用良詞吉語來表達對美好生活的慶賀、追求與祈盼,表達自己的精神寄託。對聯內容廣泛,涵蓋天時、地利、人和。鎮民比較喜愛的題材大多集中在反映美滿姻緣、福壽安康、財氣好運、吉祥如意、風調雨順、豐衣足食、國泰民安、國強民富諸方面。
牌坊
牌坊是一種形如牌樓的建築物,多建於街市要衝或名勝之處,一般由兩個或四個並列的柱子構成,上面有檐。修建牌坊也是境內民間的一種傳統文化藝術。
舊時,牌坊往往為紀念或頌揚所建。建國前,境內牌坊多用於表彰忠孝節義的人物,一般為石質,系永久性建築。宋末元初,在攢宮埠頭進入宋六陵的入口處(今牌口村與縣茶場交界處)建有四柱三間大牌坊一座,石質,氣勢雄偉,是宋六陵的附屬建築。牌坊以南為宋六陵,牌坊以北是牌口村,“牌口”村名也因此而得。建國初,此牌坊尚存,後於1956年8月1日被特大颱風所摧毀,繼而在道路建設中殘跡被拆除。今富盛新街從富盛人民醫院門口至農貿市場地段,舊名叫“行牌下”。此名典出由故。因為“文革”以前,這裡曾有石行牌一座,據傳為當地官僚富豪的吉孝牌坊,建於清代以前,毀於建國后的“文革”期間。諸如此類的吉孝行牌,在原瓜林自然村附近也有一座,建國后亦毀。
建國后,鎮民常用搭建牌坊的方式來喜慶佳節,或慶賀一地一時之繁榮昌盛、或表彰一代之輝煌業績。喜慶佳節(如元旦、國慶節)的牌坊一般為臨時性的牌坊,多為竹木結構、用青松翠柏、綵綢彩紙等原料加以點綴,俗稱“彩行牌”,起著增強節日氣氛的作用,多見於建國初期的五、六十年代;慶賀一地之繁榮昌盛和表彰一代之輝煌業績的牌坊,一般選用優質石料製成,是永久性的。
碑刻
碑刻是在碑(碣)上銘刻文字或圖畫,用以記功敘事或作為紀念物的一種藝術。境內常見碑刻一般以優質石材為原料,主要類型有墓碑、建築物碑、名勝古迹碑、功德碑等幾種。
墓碑即豎立在墳墓前的石質碑刻,其上刻著死者姓名和紀念死者的碑文,這是民間最普遍最常見的碑刻,涉及千家萬戶。
建築物碑其碑文一般記載著該工程的建造年月,承建者、施工者,出資者、募款人、等單位或個人的名單。自古以來,鎮民把修橋鋪路造涼亭建廟宇修寺庵視為功德,多系民間募捐資助,建成后常立碑誌德。舊時,境內山區山民分別出富盛埠、攢宮埠,沿途歇腳路亭較多,一般都立有此類碑記。
名勝古迹碑一般放置在名勝古迹所在地,碑文即為名勝古迹的簡介。境內富盛戰國窯址、馬蹄井、邵力子親屬墓等名勝古迹所在地均有此類碑記。
石雕
石雕是在石頭上雕刻形象、花紋的一種藝術,一貫來深為鎮民所喜愛。1952年,在青塘村出土一對石麒麟;2002年,在金家嶺村的薛家山上出土了一批石人、石馬、石虎、石羊等石象生;2004年,在義峰村方嶴自然村的趙家庵又發掘出一尊石人。這些石象生雕刻精細,形象逼真,反映了當時富盛一批能工巧匠的聰明才智。現代,鎮民常用石雕來營造和美化環境,如倪家?村的豐盛個私工業園區內,就有守門石獅一對、“工農奔騰”雙馬圖石雕一尊、黃道婆石雕像一尊。這些石雕皆產生於20世紀80年代,是倪家?村工業經濟快速發展的象徵。職工辛勞之餘,常在這些石雕旁拍照留念,陶冶情操,愉悅心情。
其他民間文藝活動
建國前,民間流行走高蹺、擎石骨持、戲?叉、戲彩瓶、舞獅、舞龍、迎會、大敲棚等文化競技活動。
建國初,富盛區各鄉共建立讀報組21個,參加人數560人;黑板報54塊;幻燈隊3個;業餘集團1個,有團員23人;腰鼓隊1個,隊員8人;秧歌隊2支,隊員24人,隊員蓮響隊4個,隊員32人。
兩宋皇陵
宋六陵位於紹興城東南的御茶村。這裡築有我國南宋時期的高宗永思陵、孝宗永阜陵、光宗永崇陵、寧宗永茂陵、理宗永穆陵和度宗永紹陵六個皇帝的陵墓,俗稱“宋六陵”。其實它還包括了北宋哲宗皇后孟氏、北宋最後一個皇帝徽宗及南宋皇后與皇室大臣的墳墓,是江南一帶規模最大的皇陵區。
江南惟一的皇家陵區——著名的宋六陵的準確位置已經得到勘定,而在此之前,宋六陵長期以來被認為徒有虛名。
宋六陵是南宋宋高宗趙構等六個皇帝的陵區,坐落在紹興市柯橋區皋埠鎮上蔣鄉牌口村(原為上皇村)寶山下,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
宋朝時期,金兵攻下開封,宋室南遷,大量北方政要人員和士民避亂紹興,史載“民從者如市”。《宋建炎系年要錄》謂“四方之民雲集兩浙,百倍常時”。宋高宗趙構於建炎三年(1129)駐蹕行在越州,宋紹興元年,趙構升行在越州為都城紹興,南宋皇帝稱“紹興天子”,意圖中興。紹興成為南宋首都,為南方經濟、政治中心,大批王族、官員來紹聚首,祠堂廟宇成為臨時官舍,大有人滿為患之感。至紹興二十六年(1156)外籍居民已超過當地“土著”。
南宋王朝的創立者孟太后,紹興皇宮度餘生、葬於紹興皇陵
1131年,隆佑太后病故,選址築陵就被提上了議程,這著實讓大臣們費了一番腦筋,當時中原又被金兵佔領。有一位大臣上奏,先把太后暫葬在江南,等收復中原以後再回遷。
1278年,南宋滅亡。被元世祖忽必烈任命為“江南釋教總統”的西域僧人楊璉真珈就盯上了首都紹興的宋六陵。他暗中勾結了一批惡僧奸徒,率領大隊人馬開進陵區。這幫利欲熏心的惡徒用鐵釺、鐵鏟等工具,先後砸開永茂陵、永穆陵、永紹陵和寧宗仁烈皇后的地宮,劈開帝王棺槨,哄搶墓中數目驚人的奇珍異寶。他們甚至把宋理宗趙昀的屍體從永穆陵中挖出,倒掛在樹上三天三夜,並割下其頭顱,做成飲食工具。楊璉真珈為了能招福祛災,天天用它來飲酒取樂。這次瘋狂的盜墓共挖掘了宋六陵中的101座墓。當時,歷代帝后、皇親國戚和百餘名朝廷大臣的骨骸被隨意亂拋,一片狼藉。不久,這些骨骸就神秘失蹤了。
時光流逝,以後的宋六陵依然多災多難,清代和汪偽政權時又有一些利欲熏心的人對之多次盜掘,再經過“文革”時期的浩劫,宋六陵的地面建築已不復存在。
當年紹興師範學校剛剛從宋陵遺址搬出的時候,每一叢松樹下面的皇陵都有一個小土堆墳包,並且有個標誌。後來“文化大革命”期間,皇陵遭殃了,所有的土堆都被扒平了。當時,學校曾挖過兩口井,挖井的時候曾挖到地下皇陵墓道,有青磚交錯砌建而成,保存還相當完整。 看到這兩口井依然存在,井旁雜草叢生,井水清澈。
在歷史上,宋六陵曾有過多次重建。明初朱元璋曾下詔令重新修復宋六陵,並將每座陵都重新立碑,派專人守陵,劃出近四千畝山地作為禁區。這是歷史上對宋六陵最大規模的重建。當時,這裡是一片茂林。我們看到的松群就是當時所植。
明孝帝弘洽年間及清朝雍正時期都曾派專人修繕過陵園。
紹興作為越國宋都,歷史上是東南第一大都會,而南宋皇陵恰恰是江南惟一的大型帝王陵墓群。所以,有關專家認為重建宋六陵意義重大。
宋六陵由於遭到多次劫難,一切都變得那樣零亂不全,這無疑為重建宋六陵帶來了極大的困難。但幸運的是,我們找到了一條十分重要的線索——一幅宋六陵古圖。這是一幅康熙年間遺留下來的明代重建宋六陵的古圖,為重建南宋皇陵提供了最翔實、最可靠的歷史資料。該圖詳細、清楚地標出了南宋六個帝王陵墓的具體位置和形狀,還標明整個陵園其他主要建築的情況。
• 長竹園戰國窯址
長竹園戰國窯址,位於富盛鎮倪家溇村南300米瓜嶺長竹園,分佈面積達4000平方米。1978年發現,在長竹園東西寬20米、南北長200米的範圍內,散布著原始青瓷器、印紋硬陶器的碎片以及扁圓形墊珠、紅燒土塊等。又在長竹園南水渠斷面上,發現南、北並列的窯床遺跡二處,相距3.50米,均都重禱著五座窯床,即第一座窯燒毀后,其上再建,屢毀屢建,形成五窯相疊地層。進行試掘,發現為兩列龍窯。其中一列分窯室與窯頭兩部分,窯頭巳遭破壞,殘長6米左右,窯床寬2.40米。文化層堆積為原始青瓷和印紋硬陶混合堆積,窯底有原始青瓷和印紋陶的殘片,證明此窯同時燒制原始瓷和印紋陶。原始瓷有碗、盤、碟等,胎質堅密,胎骨灰白,釉呈青色。疊燒時以扁圓形墊珠間隔。印紋陶有壇、罐等。胎呈深紫、深灰色,外飾米篩紋、杉葉紋、回紋。該窯址對研究我國瓷業生產尤其是紹興地區早期制瓷業發展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1979年公布為紹興縣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公布為浙江省文應。2006年6月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保單位。
●上旺鄉村游、農家樂
富盛鎮上旺村,在2001年由原上旺村、原岩里村兩村組成,上旺村在六七十年代就成為全省農業戰線的一面紅旗,曾受國務院嘉獎,被譽為“江南大寨”,是當年新農村建設的樣板,曾有86個國家和地區友人蒞臨上旺考察訪問,黨和國家領導人華國鋒、陳永貴等均到過上旺土地,陳永貴曾有“青山綠水好地方,山上是銀行,平川是糧倉”讚譽上旺。
上旺在建設中留下了地下水庫、十三排、接待站、知青點等歷史的遺跡,而岩里自然村則風光秀麗,景色怡人,有九級陵水庫、老鷹嘴、桃花源等自然景觀,清乾隆年間,山陰夢廠居士俞蛟皆友人許蘭谷、言孝思慕名岩里一游,留下千古佳作《岩里記》,把山村隱地岩里定位於紹興的“世外桃源”。
深厚的歷史、秀麗的景色,使自發來上旺參觀、旅遊的人全年不斷,為了給前來上旺參觀旅遊者提供更好服務,上旺現推出了18戶農家樂經營戶,提倡吃住在農村,休閑、體驗在農村。
●諸葛仙山景區
諸葛山,又名諸葛尖,在縣東南六十里的富盛鎮,據傳諸葛山早在東晉(317-420)道教理論家、醫學家、煉丹術家諸葛洪曾入諸葛山煉丹於此而得名。
《康熙會稽縣誌》云:山高數千仞,周亘五十里,懸流百餘丈,下射石臼如雷,是為諸葛山瀑布。這裡,山間細泉流淙,山坡萬管碧竹,暗長青苔的石嶺拾級而上。山麓有諸葛道人屋舍基,有丹井,有仙人石。其象如鏤,旁有鷹嘴岩,高數十丈。岩上為群鷹窠,攫狐兔委諸中,人往往拾墮者。右有龍池,歷經千年滋潤而不枯,百年人跡仍依稀可辨。
山旁有筋竹廟,建於清康熙間,為後倪、石泄、淡竹塢三堡共建。半山有庵,名半山庵,古有僧尼隱居於此。山頂,建有古剎一所,名錫飛寺,建於清同治年間,因清代錫飛將軍曾來此地,故名。錫飛寺常年香火繚繞,信客不絕。
山麓不遠處,舊有黃龍山延安寺,始建於宋建隆元年,號護國安院,並建有樵雲樓。明代懷襄和尚曾慕名來到諸葛山雲遊,留下詩作一首:“天峰結小樓,旭日隔林邱,……”,
諸葛山,道教與佛教文化交融,人文與自然景觀輝映。憨態可掬的石猴,惟妙惟肖的鷹嘴岩,懸流百丈的瀑布,乾旱祈雨的龍池和千年古剎古道,構成了一幅幅美麗的風景畫。
山巔的錫飛寺,海拔572米。香客們叩拜之餘,常佇立山巔,飽覽越中勝景。登高望遠,稽山鑒水盡收眼底,小舜江、湯浦鎮、古越府城、杭州灣皆清晰可見,不失為古越風光之天然觀景台。
●四季筍生態示範園區
富盛全鎮有竹山面積20117畝(包括雷竹),其中毛竹15485畝,雷竹4632畝,年產竹筍2470萬斤,其中毛竹春筍1015萬斤,冬筍177萬斤,鞭筍650萬斤,雷筍628萬斤,是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推行后,各農戶把原先的養竹山,逐步改造為掘筍山,使毛筍、鞕筍、冬筍產量大為提高,四季筍常年不斷,極大地提高了農產品的附加值,經濟效益明顯增加。1997年5月10日,首先在文山村建立了600畝毛竹四季筍示範基地。引導和帶領全鎮各村的毛竹園改造向規模化、效益化方向發展。萬戶、金家嶺等村用先進的礱糠厚覆蓋技術使雷筍提早2—3個月產出,極大地提高了經濟效益。富盛鎮竹筍四季不斷,爬山、掘筍、挖野菜、,休閑、旅遊,空氣清新,適宜於野外活動愛好者參與。
●富盛生態史林 以倪家溇蒲絲嶺和石良嶴為中心,以宋六陵和馬蹄井為依託,建立融農家風味區、四季筍生態區、中小學生實驗區、水上休閑垂釣區、生態養殖區、皇家獰獵場、龍池崗觀光區和有機茶生態區等八位一體的富盛生態史林。
●方家塢水庫、九級嶺水庫垂釣 方家塢水庫(蓄水量106萬立方)為我縣第三大水庫,九級嶺水庫(蓄水量38萬立方),庫區周邊森林鬱鬱蔥蔥,植被茂盛,置身其中,心曠神怡,庫內垂釣別有一番風味
富盛生態優勢明顯,生態環境獨特,森林覆蓋率達74%。境內山脈逶迤綿延,尤以後倪的諸葛山為有名,海拔572米,據《康熙縣誌》記載,此山以諸葛洪曾棲於此而得名,山上茶葉素負盛名,著名的“諸葛銀豪”已有一千多年歷史。2002年,提出打造“實力富盛、生態富盛、文化富盛”,啟動構築集“農家莊風味區、中小學生實驗區、四季筍生態區、水上垂釣休閑區、皇家狩獵場、生態養殖區、龍池崗觀光區和有機茶生態區”等“八位一體”的富盛生態史林。07年,全面啟動“百里生態長廊·萬畝綠色茶園”建設,定位“江南大寨,世外岩里”的《富盛鎮鄉村旅遊規劃和上旺紅色鄉村旅遊策劃》正式通過評審;同時開展“四看富盛”活動,啟動了上旺農家樂鄉村游,遊客已超過16000人次,“秀竹山莊”、“攢宮茶房”、金龍澗“山裡人家”、“龍池崗”等休閑農莊正在引領生態旅遊和假日經濟新潮流。
2021年4月,富盛鎮入選2021年度浙江省美麗城鎮建設樣板創建名單。
富盛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