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上海女孩的結果 展開
- 2010年鄺麗莎著言情小說
- 2011年伍佰演唱歌曲
上海女孩
2010年鄺麗莎著言情小說
《上海女孩》(Shanghai Girls)是由美籍華裔女作家鄺麗莎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2009年5月 。
小說記述了一對上海姐妹從1937至1957年這二十年的生活軌跡。小說把上海姐妹的二十年與中美兩國動蕩的歷史事件相結合,把虛幻的故事和真實的歷史編織在一起,表達了中國早期女性移民的幽怨與哀傷 。
故事開始於1937年的“東方巴黎”上海,少女秦珍和秦梅乃時尚舞台上的一對姊妹花,玉像廣見於香煙和面霜廣告、月曆牌,以及雜誌封面。珍是姐姐,文靜內斂,愛學習,精熟四種語言;梅是妹妹,活潑好動,愛玩,不喜書本。珍長得瘦高,不符古典美女標準,瓷娃娃般小而肥的梅卻堪稱完美。珍打心眼兒里喜歡妹妹,全無妒忌之心。兩女不諳世事,難曉社會複雜,渾然不覺十里洋場的霓虹燈下,也有無盡黑暗。
珍是故事的敘述者,她回憶某日姐妹倆出門打車——黃包車,從前一輛下來,“我們付了錢,穿過大街,站在人行道上一個死嬰身邊,找了另一個黃包車夫。”無憂無慮的生活很快就要結束,爸爸輸光了殷實家產,為還青幫老大黃麻子的賭債,竟然一手包辦,將珍與梅許給“金山僑男”——洛杉磯路姓華商的兩個兒子:路山姆與路弗恩,山姆沒文化,舉手投足間全然美國農民的做派,弗恩則只有十四歲,讓梅十分心煩。但姐妹倆無力違逆父命,一天之內先後成親。
由於美國領事館拒簽,珍與梅婚後暫留,山姆與弗恩先行返美。不料此時日軍攻佔上海,燒殺姦淫,珍與母親受盡凌辱,保全梅的藏身之地。母親死了,姐妹倆想方設法逃出上海,輾轉登上客輪,在下等艙中漂洋過海,及至抵達美國,又被留置於加州天使島,在充滿敵意的移民拘留營內,連續受審,苦熬數月,方獲准入境美國,與丈夫們團圓。洛杉磯唐人街的新生活看似斑斕,但對少女姐妹而言,委實充滿挑戰。所幸兩姐妹度盡劫波,終於各自找到人生目標 。
鄺麗莎(Lisa see),暢銷書作家,1955年生於巴黎,有八分之一中國血統。美籍華裔,現居於洛杉磯。她始終堅持自己的華裔身份,一直在研究中國,所有作品都以中國或華人為背景,是目前最重要的海外華裔作家之一。重要作品有《百年金山》、《花網》、《內地》、《龍骨》、《雪花與秘扇》、《戀愛中的牡丹》、《上海女孩》等。其中,《花網》獲“埃德加獎”(Edgar Award);《雪花與秘扇》銷量超過100萬冊,並被翻譯為包括中文在內的35種語言;《雪花與秘扇》、《戀愛中的牡丹》、《上海女孩》均為《紐約時報》暢銷書。
第一部 劫數
第1章 月份牌女郎
第2章 來自金山的男人
第3章 樹上的蟬
第4章 白梅花開
第5章 月亮姐妹
第6章 飛越夜空
第7章 餐風飲浪
第8章 牆上的影子
第9章 永恆之島
第10章 血脈相連
第二部 命運
第11章 滄海一粟
第12章 浪漫東方夢
第13章 家的味道
第14章 謀生之苦
第15章 月有圓缺
第三部 天意
第16章 好萊塢
第17章 生活快照
第18章 喜從天降
第19章 世界的氣息
第20章 恐懼
第21章 美麗永駐
第22章 一寸光陰一寸金
第23章 多米諾骨牌
第24章 茫茫人海
第25章 待到兩鬢斑白時
致讀者 似水流年中的往日情懷
《上海女孩》的內容……細節周密而複雜。 ——《紐約時報》
鄺麗莎是個天才作家,在《上海女孩》中,她在喚醒人們對移民經歷的記憶的同時,再一次探討了姐妹之間的情感……讀者在書中兩姐妹的身上能夠看到自己的影子,她們思念著自己的祖國,以懷疑的眼光看著自己周圍的新世界,堅定地跋涉在這片新土地上。——《今日美國》報
鄺麗莎這部輝煌的新小說,開篇是1937年的中國,兩姐妹以做模特為業……整個故事以兩姐妹旅居美國並在洛杉磯唐人街的奮鬥為情感推進的主線。——More Magazine
鄺麗莎這部小說的情感主題令人震撼,但卻是讀者所熟悉的——姐妹之間的情感以及移民的心路之旅……《上海女孩》……是鄺麗莎邁出的勇敢一步。 ——《華盛頓郵報》
“鄺麗莎作了大量歷史研究,《上海女孩》十分引人入勝。”——《女士雜誌》(Ms Magazine)
“一部姐妹情感的讚歌。”——《書目》(Booklist)
“一個扣人心弦的傳奇……鄺麗莎這部最新作品是牢不可破的家庭紐帶的一個印證,兩個上海女孩克服了似乎不可逾越的人生障礙……” ——Bookpage
為寫《上海女孩》,鄺麗莎特地去了一趟中國。同時,她還對小說中提到的天使島進行了考察,採訪了家族中的許多人,還有一些家族外但是經歷過天使島問詢的華人,她還採訪了在洛杉磯“中國城”內開商店和咖啡店的人,這些老人已經所剩無幾了,只能通過採訪他們的子女了解情況。鄺麗莎還參閱了1978年口述歷史項目,獲得了關於75位洛杉磯華人移民第一手材料,這些人大部分已經去世,但是這些材料卻告訴她許多細節,在這些人中有一位婦女,是中國傳教士孤兒院里的一個孤兒,步行了1000公里,只為了躲避日本兵。鄺麗莎用了很多關於這個婦女的真實細節來描寫《上海女孩》中秦珍和秦梅的經歷,而秦珍和秦梅通過漁船從中國香港到美國的故事,來源於鄺麗莎家族的一位朋友吳太太 。此外,鄺麗莎還將她的個人感受和經驗也糾纏在小說的創作中 。
秦珍
秦珍是姐姐,文靜內斂,愛學習,精熟四種語言;秦珍長得瘦高,不符古典美女標準,秦珍打心眼兒里喜歡秦梅,全無妒忌之心。因爸爸輸光了殷實家產,她被迫嫁給了洛杉磯路姓華商的兒子路山姆。緊接著是日本人入侵,秦珍喪失了自己的貞潔,和妹妹離開故土來到了美國,秦珍過了很久才適應這種生活,長久以來,她蜷縮在家中,害怕與外界接觸,但屬龍的本性和做母親的責任使她必須勇敢面對現實,她做女招待,當推銷員,極力融入美國社會。
秦梅
秦梅是妹妹,活潑好動,愛玩,不喜書本,瓷娃娃般小而肥的秦梅堪稱完美。因爸爸輸光了殷實家產,她被迫嫁給了洛杉磯路姓華商的兒子路弗恩。緊接著是日本人入侵,秦梅不知懷上了誰的孩子,和姐姐離開故土來到了美國。為了保全身份,他生下孩子喬伊后交給姐姐秦珍撫養。秦梅很快適應了美國的文化,她去片場打工,爭取一個能有台詞的角色,接受了一個道具公司,和各色人等打交道,她打扮光鮮,穿著時尚。
爸爸
秦珍和秦梅的爸爸,在一次豪賭中,除了賠光了所有家財之外,他還搭上了兩個女兒。女兒們被迫按照“在家從父”的古訓分別嫁給美籍華人:28歲的路山姆和14歲的路弗恩,緊接著是日本人入侵,他在逃難中失蹤。
喬伊
喬伊是秦梅取的名字,希望孩子能拋棄中國人的身份,秦珍也希望喬伊能儘快融入美國生活,受到良好的教育,從而擺脫華人受歧視的命運。但路老爹給孫女取名為“盼弟”,這就具有了濃濃的中國色彩,孩子在“家”這個小環境中,行為處事必須符合中國規矩。在大環境的影響下,喬伊很快適應了美國的一切。後接觸到了她人生中一個最大的謊言,那就是有關自己出身的秘密:母親變成了姨媽,小姨則是自己的生母,父親不是山姆,而是另有其人,還在中國,她的人生觀就此坍塌。
主題思想
《上海女孩》把上海姐妹的二十年與中美兩國動蕩的歷史事件相結合,把虛幻的故事和真實的歷史編織在一起。小說表達了中國早期女性移民的幽怨與哀傷,在那段不堪回首的歲月里,她們承載了太多的苦難、辛酸和屈辱。她們在掙扎,在抗爭,在苦難中堅守著信念,憧憬著明天。在坎坷的經歷和多舛的命運面前,秦珍和秦梅這對上海姐妹彼此依偎,相互攙扶,在幻滅中尋找希望,在希望中渴望重生。可以說,上海姐妹這二十年的生命歷程見證中國移民進程的一段歷史,她們的生活是中國早期移民、特別是早期女性移民在幻滅與希望交織的生活中奮爭的一個縮影 。
鄺麗莎在《上海女孩》中主要描寫了兩個城市,一個是中國的舊上海,一個是美國的舊金山,舊上海和舊金山是舊中國和舊美國的縮影。對於這兩個城市,作者都賦予了濃厚的思想感情,真實而生動地反映了華人在《排華法案》下生存的困境。小說以獨特的創作方法把華裔早期移民生活融入中美兩國歷史進程中,《上海女孩》豐富了移民文學的主題,拓寬了華裔美國文學的事業,它以文學筆法記載了中國移民進程中的一段歷史 。
藝術特色
小說不僅記錄了抗日戰爭中上海的淪陷給中國人帶來的災難,渲染了新中國的成立對美國華裔青年一代的吸引和深刻影響,同時也不吝筆雖地描寫了美國歷史上排華法案對華人的迫害。其中作者用大量的篇幅敘述了中國移民經過舊金山天使島移民站進入美國時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特設的關卡,長久地關押,刁鑽的向題,嚴格的檢査,齷齪的住所 。
在美國艱難的生存環境下,華裔們從未停止過對祖國的思念。小說中路老爹一心念想著回中國,臨終前,他的愛國之情只能寄托在印有秦珍姐妹宣傳封面的《中國建設》雜誌上。而他的親兒子們也從未把美國當成是他們的第二故鄉,他們的夢想是能有一天衣錦還鄉。秦珍念念不忘的是對上海老家的記憶,而秦梅握住不放的則是她做月份牌女郎的回憶。鄺麗莎通過路氏家族不同成員對中國的懷念,表現出了濃濃的鄉愁 。
從文本中,可以看到鄺麗莎眼中20世紀30年代舊上海的風貌:熱鬧的黃埔外灘,燈紅酒綠的生活,各種風味小吃,不同的吆喝叫賣聲,聲色犬馬,如萬花簡般,這些對西方讀者而言,充滿了異國情調,符合了他們對神秘古老中國的一種期待視野。而對於舊金山的描繪,作者則打開了童年的記憶之門:古黃店、黃包車、拍電影的中國道具、穿旗袍的女人等,這些描寫除了讓美國讀者對生活在他們自己國內的一個特殊群體有一定的了解外,對中國讀者而言,也形象地知道了華商在美國充滿血淚的奮鬥史。鄺麗莎採取的視角,既不同於純正的中國人,也不同於純正的美國人。她知道選取具有中國特色的元素來吸引美國讀者的眼球,也知道華商在異國的遭遇是中國讀者最感興趣的話題 。
由於西方文化經歷的既定模式和東方文化浸染環境的缺失,為期短短數月的中國之旅讓鄺麗莎只能接觸到中國文化的皮毛,使小說無法完全擺脫西方的話語影響,比如說,過分誇大屬相對中國人的影響,通篇充斥著“屬龍的性格怎樣”“屬虎的怎樣”“屬牛的怎樣”等,一些中國傳統故事的講述也顯得過分生硬,如螳螂捕蟬的故事,月亮姐妹的故事等等,與文章內容無必然聯繫。還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強行植入,秦珍對母親解釋她和妹妹做月份牌女郎的原因:“美女月份牌其實傳遞了孝順和傳統美德“。父親把女兒們抵押后說:“我是父親,你們是女兒,父女間就該這樣”。這樣的對話比比皆是,讓人讀後覺得很生澀,有現學現賣之嫌。但對於西方讀者而言,卻正迎合了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