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斂止血藥

收斂止血藥

簡介


● 英文名稱:Astringent Hemostatic Medicinal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中藥學

古籍摘選


● 白及,斂氣滲痰、止血消癰之葯也。此葯質極黏膩,性極收澀,味苦氣寒,善入肺經。凡肺葉破損,因熱壅血瘀而成疾者,以此研末日服,能堅斂肺臟,封填破損,癰腫可消,潰敗可托,死肌可去,膿血可潔,有托舊生新之妙用也。(《本草匯言》)

名詞解釋


● 有收斂作用的止血藥。

百科解讀


● 收斂止血藥味多苦澀,性屬平涼,主入心、肝、脾經,而入血分。或炒炭,或質黏,以收斂為其特長,廣泛用於出血病證,對於吐血、咯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等出血病證而無瘀滯者尤為適用。其中部分藥物還具有解毒斂瘡、止瀉、止痢、止帶等功效,故還可用於瘡瘍、燙傷及瀉痢等病證。

代表藥物

● 主要藥物有白及、仙鶴草、藕節、棕櫚皮等。
● 白及藥性苦、甘、澀,寒,歸肺、胃、肝經,有收斂止血、消腫生肌的功效。
● 仙鶴草藥性苦、澀,平,歸肝、心經,具有收斂止血、截瘧止痢、解毒、補虛的作用。
● 藕節藥性甘、澀,平,歸肝、肺、胃經,有收斂止血、化瘀的作用。
● 棕櫚皮藥性苦、澀,平,歸肝、肺、大腸經,有收斂止血的功效。
● 紫珠葉來源於馬鞭草科植物杜虹花的葉,藥性苦、澀,涼,歸肝、肺、胃經,有涼血收斂止血,散瘀解毒消腫的功效。

用藥規律

● 收斂止血藥藥性主收斂,易致留瘀、戀邪,故臨床每多配伍化瘀止血藥或活血祛瘀葯同用,使止血而不留瘀。
● 若血熱出血,當配涼血止血藥同用;虛寒出血,則當配溫經止血藥同用。
● 收斂止血藥不宜久服,血止即停,且用量不宜過大。
● 收澀之品多有留瘀戀邪之弊,若血證有瘀血,及出血初期邪實者,當慎用。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周禎祥,唐德才。中藥學.2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 [3] 高學敏,鍾贛生。中藥學:上冊。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