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樓教堂

特殊保護等級歷史風貌建築

望海樓教堂(天津望海樓教堂,舊稱聖母得勝堂)位於天津市河北區獅子林大街西端北側,斜對獅子林橋,以其舊址望海樓而得名。於1869年底建成此堂,具有歐洲哥特式建築風格,是天主教傳入天津后建造的第一座教堂。現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二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

歷史沿革


1900年在義和團運動中再次被焚毀。現存望海樓為光緒二十九年(1903)用“庚子賠款”按原形制重建。建築坐北面南,青磚木結構,長47米,寬15米,高22米,正面有3個塔樓,呈筆架形。教堂內部並列兩排立柱,為三通廊式,無隔間與隔層。內窗券作尖頂拱形。
望海樓教堂
望海樓教堂
望海樓教堂,窗面由五彩玻璃組成幾何圖案,地面砌瓷質花磚,裝飾華麗。1976年因地震嚴重損壞。1983年修繕。1988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特色


結構

望海樓天主堂平面呈長方形,長55米,寬16米,建築面積812平方米,佔地3000平方米。堂身坐北面南,高10米,為石基磚木結構建築,青磚牆面,面向西南,建築正面有平頂塔樓三座呈山字形,中間的塔樓最高,高12米,呈筆架式結構,除中間塔樓外大部分建築為二層。
在兩側塔樓的頂部還各鑲有8個獸頭,專門為下雨時排水用的,雨水可以從獸頭口中湧出。教堂內部並列庭柱兩排,無隔間與隔層,入口兩側設有扶壁,內部有三道通廊,中廊稍高,側廊次之,屬巴西利卡型。中塔樓正廳東西側各有八根圓柱,支撐拱形大頂,北端為聖母瑪利亞的主祭台,左右分別是耶穌和鞠養像。另外,教堂四周的牆壁上懸掛著耶穌受難圖,整個建築的頂和壁都設有彩繪。
門和窗以及大廳的頂部設有尖拱形。教堂內窗券為尖頂拱形,窗面由五彩玻璃組成幾何圖案,上面嵌有耶穌遇難的故事。內部地面砌有瓷質黑白相間花磚。
教堂另有平頂的塔樓,後來又在禮拜堂四角設立了小角樓。教堂後面設有唱經樓。

建設背景


望海樓教堂,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天津教案”遺址。這裡原有一座望海樓,建於清代康熙年間,曾是清代皇帝出巡到天津時遊玩的地方。這一帶車船交匯,商販雲集,是水陸交通的要道。
望海樓的旁邊,還有香火旺盛的崇禧觀、望海寺等廟宇。第二次鴉片戰爭后,英、法等國與清政府簽訂了《北京條約》,使法國獲了在中國“各省租買地”和“建造自便”的“權利”。
1862年,法國在望海樓一帶方圓15畝地方的“永租權”。1869年12月,法國傳教士謝福音主持拆掉了崇禧觀,在原來地基上蓋起一座規模可觀的天主教堂。這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築,呈長方形,前邊有3個鐘樓,彷彿3個筆筒。
法國傳教士給這座教堂取名為“聖母勝利之後堂”,並將此名用法文刻在教堂鐘樓正面的大理石上。當地人稱這座教堂為“望海樓教堂”。
1870年夏,與望海樓教堂僅有一河之隔的仁慈堂三、四十名兒童,由於法國傳教士和修女的虐待(但證明這純屬子虛烏有,嚴重與天主教教義相違背),再加上流行瘟疫,被折磨而死。當時天津又發生幾起拐騙兒童事件,罪犯被抓獲后,都供認受望海樓教堂教民的指使(最後查清此為誣陷)。然後,書院開始停課,士紳紛紛集會,反洋教的揭貼很快貼滿大街小巷。6月21日,數千群眾在望海樓教堂前示威。法國領事豐大業,帶著秘書西蒙,和天津知縣劉傑發生衝突,擊傷了劉傑身旁的隨從。
望海樓教堂
望海樓教堂
在場的群眾當場打死了豐大業和西蒙。緊接著,又鳴鑼聚眾湧向望海樓教堂,打死了謝福音和其他三十多名教士、修女等,放火焚燒瞭望海樓教堂和法國領事館、仁慈堂。這就“天津教案”爆發的過程。

旅遊信息


交通

望海樓教堂坐落在獅子林大街上,位於獅子林橋和金剛橋附近,可乘675路,653路,804路,633路,600路,903路,907路,856路,14路,15路公共汽車都可到達。
望海樓教堂在2006年12月24日被天津宗教局暫停使用,在2011年聖誕節前聖堂維修,現已公開正式使用。
地址:河北區海河東岸獅子林橋口
現任本堂:石岩賀神父副本堂:高少蒼神父
彌撒時間:
平日:7:00
主日:6:00,7:30,19:00

保護措施


2021年3月,被天津市文物局確定為天津市第一批不可移動革命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