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寒證

里寒證

里寒證,中醫病證名。是指寒邪直中臟腑經絡、陰寒內盛或陽氣虛衰所表現的證候。

簡介


● 英文名稱:Interior Cold Pattern/Syndrome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診斷學—八綱辨證

古籍摘選


● 何謂里寒?凡傷寒不由陽經傳入而直入陰經,手足厥冷,脈微細,下利清谷者,名曰中寒。(《醫學心悟·傷寒主治四字論》)

名詞解釋


● 臟腑陽氣不足,陰寒內生,或寒邪直中臟腑,或寒邪由表傳里,以形寒肢冷,面色蒼白,口淡不渴,喜熱飲,小便清長,大便溏瀉,舌淡苔白潤,脈沉遲等為常見症的證候。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里寒證是寒邪直中臟腑,或陽氣虛衰所表現的證候。

里寒證表現

● 面色㿠白,形寒肢冷,口淡不渴,或渴喜熱飲,靜而少言,尿清便溏,舌淡苔白潤,脈沉遲。

病機析要

● 寒邪直中臟腑或陽氣虛衰,不能溫煦形體,故面色㿠白,形寒肢冷。
● 陰寒內盛,津液未傷,則見口淡不渴,或渴喜熱飲。
● 寒屬陰,陰主靜,機能衰減則靜而少言。
● 小便清長,大便稀溏,舌質淡,苔白潤,脈沉遲均為里寒徵象。

臟腑常見里寒證

● 心陽虛證:心陽虛衰,溫運無力,虛寒內生,主要表現為心胸憋悶、心悸、怔忡,以及陽虛癥狀的虛寒證候。
● 寒滯肝脈證:又名肝寒證、寒凝肝經證、肝經實寒證。寒邪侵襲,凝滯肝經,主要表現為巔頂、少腹、前陰等部位冷痛的實寒證候。
● 脾陽虛證:又名脾虛寒證。脾陽虛衰,失於溫運,陰寒內生,主要表現為食少、便溏、腹脹腹痛等的虛寒證候。
● 腎陽虛證:又名命門火衰證。腎陽虧虛,機體失於溫煦,主要表現為腰膝酸冷、夜尿多、性慾減退的虛寒證候。
● 胃陽虛證:又名胃虛寒證。陽氣不足,胃失溫煦,主要表現為胃脘冷痛、喜溫喜按,肢涼,畏冷的虛寒證候。
● 寒滯胃腸證:又名中焦實寒證。寒邪侵襲胃腸,氣機阻滯,主要表現為胃脘、腹部冷痛,痛勢急劇等的實寒證候。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朱文鋒。中醫診斷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3.
● [3] 鄧鐵濤。中醫診斷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