膈俞
膈俞
膈俞,經穴名。出《靈樞·背腧》。屬足太陽膀胱經。八會穴之血會。在背中,當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布有第七、八胸神經后支的內側皮支和外側支,及肋間動、靜脈后支的內側支。主治嘔吐、呃逆、噎膈、胸滿、脅痛、胃痛、癲狂、咳血、吐血、貧血、脊背痛等。斜刺0.5—0.8寸。
● Géshū BL17
● 來源:《靈樞·背腧》
●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
● 功效:寬胸理氣降逆,活血通脈
● 屬性:八會穴之血會
● 膈,指橫膈。橫膈之氣繫於背,又因穴近膈膜,主治呃逆,故名。膈,橫膈;俞,輸注。本穴是膈氣轉輸於後背體表的部位。
● 在脊柱區,第7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
●
●
●
● 正坐展肩,可見明顯肩胛骨下角,兩下角連線與脊柱相交處是第7胸椎棘突下,再旁開肩胛骨內緣(近脊柱側點)至后正中線一半的距離(1.5寸),即為此穴。
●
本穴的精準取穴使用了骨度分寸的方法,其中,肩胛骨內緣(近脊柱側點)至后正中線為3橫寸,膈俞到后正中線的距離為1.5寸。簡便取穴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取穴方法,是長期臨床經驗總結的方法,操作簡便,便於記憶。一般情況下,簡便取穴的方法只適合日常按摩、拔罐、艾灸等養生防病時運用。如果使用穴位進行疾病的治療,則需要使用精準取穴。
● 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背闊肌,豎脊肌。
● 淺層有第7、8胸神經后支的皮支及伴行的動、靜脈;深層有副神經,第7、8胸神經后支的肌支及肩胛背動、靜脈分支。
● 胃脘疾病,例如嘔吐,呃逆,膈肌痙攣,胃脘脹痛,飲食不下,黃疸,胃炎。
● 神志疾病,如癲疾,精神分裂症。
● 出血性疾病,例如咯血,衄血,便血,吐血。
● 局部疾病,例如胸痛,胸悶,背痛,脊強。
● 其他疾病,如蕁麻疹。貧血。咳嗽,氣喘,潮熱,盜汗。頸淋巴結結核。
● 向棘突或向下斜刺0.5~0.8寸,不可深刺;可灸。
● 指壓按摩:用指腹按揉,每次3分鐘。
● 灸法:艾條懸灸10~15分鐘;艾炷灸5~7壯。
● 《靈樞·背腧》:胸中大俞,在杼骨之端,肺俞在三椎之傍,心俞在五椎之傍,膈俞在七椎之傍,肝俞在九椎之傍,脾俞在十一椎之傍,腎俞在十四椎之傍。
● 《針灸甲乙經·卷八》:主咳而嘔,膈寒,食不下,寒熱,皮肉骨痛,少氣不得卧,胸滿支兩脅,膈上競競,脅痛腹脹,胃脘暴痛,上氣,肩背寒痛,汗不出,喉痹,腹中痛,積聚,默然嗜卧,怠倦不欲動,身常濕濕,心痛無可搖者。
● 《脈經·卷二》:關脈芤,大便去血數斗者,以膈俞傷故也。
● 配天鼎、氣舍,治喉痹、梗噎、咽腫不能消、食飲不下。
● 配陰谷,治腹脹、胃脘暴痛。
● 配肝俞,治癲疾。
● 配膏肓,治痰飲。
● 配大椎、胃俞、血海、足三里,治貧血。
● 配曲池、三陰交,治蕁麻疹、皮膚瘙癢。
● 配膻中、膈俞,治頑固性呃逆。
● [1] 孫國傑。針灸學.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
● [2] 解秸萍,程凱。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取穴特色技法詳解。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
● [3] 郭長青。人體經絡穴位使用大圖冊。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