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頭竹
禾本科簕竹屬植物
龍頭竹(學名:Bambusa vulgaris Schrader ex Wendland)是禾本科、簕竹屬灌木或喬木狀竹類植物,地下莖合軸型。竿叢生,竿稍疏離,高可達15米,尾梢下彎,節間深綠色,竿壁稍厚;節處稍隆起,竿基數節具短氣根,分枝常自竿下部節開始,主枝較粗長。籜鞘早落,先端在與籜片連接處呈拱形,但在與籜耳連接處作弧形下凹;籜耳甚發達,彼此近等大而近同形,長圓形或腎形,斜升,籜舌邊緣細齒裂,籜片易脫落,三角形,背面疏生暗棕色小刺毛,腹面在脈間密生暗棕色小刺毛,葉鞘初時疏生棕色糙硬毛,后變無毛;葉耳常不發達,多為寬鐮刀形,葉舌截形,全緣;葉片窄被針形,兩表面均無毛,先端漸尖具粗糙鑽狀尖頭,基部近圓形而兩側稍不對稱,假小穗以數枚簇生於花枝各節;小穗稍扁,含小花,基部托以數片具芽苞片;外稃背面近頂端被短毛,內稃略短於其外稃,花柱細長,柱頭短。
命名來源:[Bull.Bot.Res. 5(4): 117. 1988]
中國植物志:9(1):469
形態特徵:叢生灌木狀竹
龍頭竹(B.vulgaris schrader ex Wendl.)
稈高7-12cm,徑5-8cm,節間長20-40cm,綠色,光滑無毛,基部節上具根點;籜環隆起,初時有一圈棕色刺毛。籜鞘硬脆,背面密被棕色刺毛尤以上部為密,鞘口截平形或中部略隆起呈弓形;籜耳發達,圓形至鐮刀狀向上聳起,邊緣有淡棕色曲折毛;籜舌高1-2mm,邊緣鋸齒狀;籜葉直立,三角莆,基部兩邊緣有灰色曲折毛,腹面有向上的短硬毛。葉片披針形,長10-30cm,寬1.5-2.5cm.筍期8-10月。稈高大堅硬,用作扛挑及建築用材。
竿稍疏離,高8-15米,直徑5-9厘米,尾梢下彎,下部挺直或略呈“之”字形曲折;節間深綠色,長20-30厘米,幼時稍被白蠟粉,並貼生以淡棕色刺毛,老則無粉無毛,竿壁稍厚;節處稍隆起,竿基數節具短氣根,並於籜環之上下方各環生一圈灰白色絹毛;分枝常自竿下部節開始,每節數枝至多枝簇生,主枝較粗長。籜鞘早落,背面密生脫落性暗棕色刺毛,干時縱肋稍隆起,寬8-10毫米,邊緣具彎曲細繸毛;籜舌高3-4毫米,邊緣細齒裂,並被極短的白色細纖毛;籜片直立或外展,易脫落,寬三角形至三角形,背面疏生暗棕色小刺毛,腹面在脈間密生暗棕色小刺毛,尤以其基部更密,先端的邊緣內卷形成堅硬的銳尖頭,基部稍作圓形收窄,且其寬度約為籜鞘先端寬的一半,邊緣在近基部處具彎曲細繸毛。葉鞘初時疏生棕色糙硬毛,后變無毛;葉耳常不發達,若存時,多為寬鐮刀形,邊緣無毛或僅具少數繸毛;葉舌高1毫米或更低,截形,全緣;葉片窄被針形,一般長10-30厘米,寬13-25毫米,兩表面均無毛,先端漸尖具粗糙鑽狀尖頭,基部近圓形而兩側稍不對稱,小橫脈在葉下表面略微可見。假小穗以數枚簇生於花枝各節;小穗稍扁,狹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長2-3.5厘米,寬4-5毫米,含小花5-10朵,基部托以數片具芽苞片;小穗軸節間長1.5-3毫米;穎1或2片,背面僅於近頂端被短毛,先端具硬尖頭;外稃長8-10毫米,背面近頂端被短毛,先端具硬尖頭;內稃略短於其外稃,具2脊,脊上被短纖毛;鱗被3,長2-2.5毫米,邊緣被長纖毛;花藥長6毫米,頂端具一小簇短毛;花柱細長,長3-7毫米,柱頭短,3枚。
分佈:廣東、廣西、雲南。東南亞廣為栽培。
海 拔:1500—2200
最低海拔:以下
最高海拔:1720
米 境:山坡
模式采自:四川南江
是否栽培:栽培
湖北分佈:神農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