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肝熱的結果 展開

肝熱

病證名

肝氣淤滯,淤滯生火,肝屬木,脾屬土,肝火過剩,橫逆犯脾,則見脾虛不欲食。

簡介


● 英文名稱:Liver Heat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基礎理論—病機

古籍摘選


● 肝熱病者,小便先黃,腹痛多卧,身熱,熱爭則狂言及驚,脅滿痛,手足躁,不得安卧。(《素問·刺熱論》)

名詞解釋


● 肝臟各種熱證之統稱,如肝火、肝陽上亢等。

百科解讀


● 肝熱,肝經火熱內生,又稱“內火”或“內熱”,與外火相對而言,屬於內生五邪之一,指肝臟陰陽失調,而致火熱內擾的病機變化。

病機析要

● 肝經火熱內生,多由於陽盛有餘,或陰虛陽亢,或由於五志化火,或氣血壅滯、病邪鬱結,郁而化火所致。人身之陽氣在正常狀況下,有溫煦臟腑經絡的作用,稱之為“少火”,但在病理情況下,或素體陽氣過盛,機能亢奮,必然使物質消耗增加,以致傷陰耗津,此種病理性的陽氣則稱為“壯火”,又稱為“氣有餘便是火”。
● 火熱炎上,肝火循經上攻頭目,氣血壅盛絡脈,故見面紅目赤,頭暈脹痛。
● 肝膽相為表裡,肝熱傳膽,膽氣循經上溢,則口苦;津為火熱所灼,故口乾。
● 火熱熏灼,肝失條達柔順之性,所以急躁易怒。
● 火熱內擾,神魂不安,以致失眠多夢。
● 肝火內熾,氣血壅滯肝絡,使脅肋部灼熱疼痛。
● 足少陽膽經入耳中,肝熱移膽,膽熱循經上沖,則耳鳴如潮。
● 熱蒸耳道,壅遏營氣,絡脈不通,可致耳內紅腫熱痛,甚則潰爛化膿。
● 灼傷絡脈,血熱妄行,可見吐血、衄血。
● 舌紅苔黃,脈弦數,為肝經火熱熾盛之象。

證候表現

● 肝熱多見面紅目赤,頭暈脹痛,口苦口乾,急躁易怒,不眠或噩夢頻作,脅肋灼痛,便秘尿黃,耳鳴如潮,或耳內腫痛流膿,或吐血衄血。舌紅苔黃,脈弦數。

常見病證

● 肝熱,常可致頭痛、眩暈、脅痛、吐血、衄血等病證。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鄭洪新。中醫基礎理論.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 [3] 鄧鐵濤。中醫診斷學.5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 [4] 李經緯。中醫大辭典.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