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形蟲病

弓形蟲病

弓形蟲病是由剛地弓形蟲引起的寄生蟲病。弓形蟲廣泛寄生在人和動物的有核細胞內,主要侵犯腦、心、肝、淋巴結,傳染源主要是動物,尤其是感染弓形蟲的貓和貓科動物,是本病最重要的傳染源。傳播途徑有先天性和獲得性兩種,前者指胎兒在母體經胎盤而感染;後者包括經口傳播、接觸傳播、輸血或器官移植傳播,其中以經食物傳播最廣泛。免疫功能低下者如接受免疫抑制治療者、腫瘤、器官移植和艾滋病等患者易感染本病,且多呈顯性感染。弓形蟲病患者臨床表現複雜,先天性弓形蟲病和後天性弓形蟲病的臨床表現不同。先天性弓形蟲病可有失眠、癲癇、智力障礙、聾啞、肝脾大、黃疸;後天性弓形蟲病皮膚表現多樣,可有皮疹、丘疹、皮下結節、水皰、脫屑等。弓形蟲病治療藥物的選擇和持續時間取決於弓形蟲病的臨床表現和免疫狀態。弓形蟲病主要併發症為繼發細菌感染。弓形蟲病預后取決於宿主的免疫功能狀態以及受累的器官。

就診科室


● 感染科

病因


● 胎兒在母體經胎盤而感染。
● 經口傳播、接觸傳播、輸血或器官移植傳播,其中以經食物傳播最廣泛。
● 人類對弓形蟲普遍易感,動物飼養員、屠宰廠工作人員以及醫務人員等較易感染。

癥狀


● 弓形蟲病患者臨床表現複雜,先天性弓形蟲病和後天性弓形蟲病的臨床表現不同。

先天性弓形蟲病

● 大多數被感染的嬰兒在出生時為隱性感染,約10%的患兒有脈絡膜視網膜炎和失明。
● 20%患兒有全身性疾病和神經系統癥狀,包括大頭畸形、小頭畸形、腦積水、大腦鈣質沉著、癲癇、智力障礙、聾啞、肝脾大、黃疸等。
● 皮膚損害通常是出血性或壞死性損害,好發於軀幹,少數可見掌跖斑丘疹、剝脫性皮炎及脫髮等。

後天性弓形蟲病

● 大多數為隱性感染而無癥狀,皮膚表現多樣,主要為毛細血管擴張樣斑疹、丘疹,還可出現皮下結節、水皰、脫屑、皸裂、口腔潰瘍等。
● 少數患者,特別是免疫功能較差的患者,急性期可表現為多器官損害,如淋巴結腫大、視網膜炎、腦炎、腦膜炎、肌炎、肝炎、肺炎和腸炎等。

檢查


● 體液直接塗片:可見弓形蟲位於細胞質內,可確診本病。
● 血清檢測:可查到弓形蟲循環抗原或抗蟲體表膜抗體。

診斷


● 醫生根據患者臨床癥狀,結合流行病學資料及輔助檢查,明確診斷。
● 患者有與疑似病例密切接觸史。
● 如有視網膜脈絡膜炎、腦積水、小頭畸形或大頭畸形、眼球過小或腦鈣化者,應考慮本病的可能。
● 確診則必須找到病原體或血清學試驗陽性。

弓形蟲病需要與哪些疾病區別


● 先天性弓形蟲病應與TORCH綜合征(風疹、巨細胞病毒感染、單純皰疹和弓形蟲病)中的其他疾病相鑒別。
● 此外尚需與梅毒、李斯特菌或其他感染性腦病、胎兒敗血症、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淋巴結核等鑒別。

怎樣治療弓形蟲病


● 成人弓形蟲感染多呈無癥狀帶蟲狀態,一般不需抗蟲治療。弓形蟲病治療藥物的選擇和持續時間取決於弓形蟲病的臨床表現和免疫狀態。
● 目前公認的藥物有乙胺嘧啶、磺胺嘧啶、阿奇黴素、克林黴素等。乙胺嘧啶和磺胺嘧啶聯合治療有協同作用。因乙胺嘧啶有致畸可能,孕婦在妊娠4個月內可選用乙醯螺旋黴素進行治療。

危害


● 主要併發症為繼發細菌感染。胎兒、嬰幼兒、腫瘤、艾滋病患者及長期使用免疫抑製劑者患弓形蟲病後,極易繼發細菌感染,出現寒戰、高熱、毒血症癥狀。

預后


● 預后取決於宿主的免疫功能狀態以及受累的器官。
● 孕期感染可致妊娠異常或胎兒先天畸形。先天性弓形蟲病的預后較差,未治療者病死率約12%。
● 免疫功能低下者患弓形蟲病易發生全身播散,有相當高的病死率。
● 單純淋巴結腫大型預后良好。

怎樣預防弓形蟲病


● 搞好環境衛生,做好水源、糞便及禽畜管理。
● 不吃生肉及不熟的蛋及乳類。
● 不要與貓、狗等動物接觸。
● 對易感人群,如屠宰場及肉類加工人員等,要做好個人衛生,定期檢測血清抗體。
● 孕婦應定期檢測血清抗體。如能確定有孕期感染,均應考慮治療性人工流產,以免新生兒出現先天性弓形蟲病。

參考文獻


● [1] 王宇明,李夢東。實用傳染病學。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
● [2] 李蘭娟,任紅。傳染病學。第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