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豆峪

黑豆峪

黑豆峪村隸屬於北京市平谷區管轄,位於北京市東北部90公里處,距離平谷城區15公里。平谷區地處北緯40°1′,東經117°1′之間,東至唐山200公里,南達天津120公里,北與密雲縣接壤,西與順義區接界。特殊的地理位置把平谷融於首都經濟圈和環渤海經濟區中,具有發展旅遊業的良好的區位優勢。

地質地貌:


黑豆峪
黑豆峪
黑豆峪村處於中元古界高於庄岩層,岩層結構複雜,岩石由元古界火山岩、石英砂岩組成。村內中低山和丘陵地帶為山地棕壤褐土區,在山前崗台階地和溝谷上,為山前褐土區。該山區特點是縣崖聳露,溝深壁陡,溪谷狹長,草木繁茂。全村位於淺山區,環境質量高,綠化覆蓋率在85%以上,植被豐富,經濟植物以大桃為主,其他植物,喬木以栓皮樹、側柏油松為主,灌木、草本種類豐富。全村呈現典型的京郊山村風貌。聚落呈矩形,海拔123至140米。

河流水系:


黑豆峪村處於獨立的山間盆地水文地質單元區。山區以基岩裂隙水為主,受降水入滲補給;平原區以第四系孔隙水為主,主要受降水入滲,河流漏滲,山區側向及灌水回滲等因素補給。平谷區境內有河流20餘條,屬海河流域薊運河水系,自東、北流向西南。每年3~5月為枯水期,8~10月為豐水期。泃河是平谷境內最大河流,沿途將匯入三泉水、將軍關、黑水灣、黃松峪、豹子峪等季節性河流。

歷史沿革


明已成村。始稱黑虎峪后因山林中無虎,又據村多種植黑豆,故改今稱。1946年由薊縣劃歸平谷縣。抗日戰爭時期曾化名青石崖。

文化生活


黑豆峪村文化生活豐富以扭秧歌遠近聞名。其秧歌有兩種一種是高蹺秧歌一種是實地秧歌也叫大秧歌。高蹺秧歌比較古老主要有《白蛇傳》《鐵弓緣》《槐蔭計》《傻柱子娶媳婦》等幾部傳統戲和高蹺秧歌相比大秧歌簡單易學成為一項群眾性活動。每逢春節區里舉行秧歌比賽黑豆峪村秧歌隊年年獲獎

歷史事件


抗日戰爭期間,曾發生壯烈的“黑豆峪村慘案”1944年1月6日,500餘日偽軍包圍黑豆峪村,將全村800多人分成三批,拷打逼問。其中,300多名老弱男子被剝光衣服,澆潑涼水。時值“三九”,天寒地凍,許多老人當場昏厥。村民陳國文被日軍用繩子勒住脖子后,連挨7刀,慘遭殺害。日軍又相繼用刺刀挑死周保林、陳寶善、陳俊義、王三頭四人,將之扔進菜窖,放火焚屍。在村民鞏志華的家院,100多青年男子被關,個個遭打,無一倖免。日偽軍此次掃蕩,致使該村14位村民被殺,100多人受重傷,300多老人被嚴重凍傷,但沒有一人屈服。黑豆峪村1941年建立黨支部,第一任黨支部書記譚維平,現任村黨支部書記盧學。

經濟發展


黑豆峪全村居民721戶,2500多人,面積 18,275km2,耕地1400畝,果園2800畝,山場38平方公里,是黃松峪鄉第一大村。全村有620戶從事旅遊業,佔全村總戶數的 80.5%,從業人員510人,佔全村勞動力總戶數的85%。全村年人均收入5000多元,600名勞動力,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5600萬元,其中旅遊收入505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90%,人均純收入10089元。
黑豆峪村黨支部、村委會積極鼓勵和帶領村民大力發展林果業和旅遊業,成為本村的支柱產業。林果業。全村有果樹2000畝,其中大桃1000畝,余為核桃、柿子、李子、杏等。旅遊業。黑豆峪村是平谷區最早開發旅遊的鄉村之一,現已開發四個景區。即:湖洞水風景區、飛龍谷風景區、京東大溶洞風景區和東方石窟風景區。其中,京東大溶洞是在北京東部地區最早發現的溶洞群,是我國目前在高於庄白雲岩底層發現的第一個大型溶洞群,距今已有15億年的歷史,有“天下第一古洞”之稱, 2003年被評為國家AAAA級風景區,北京市地質科普教育基地;湖洞水是國家AA級風景區;飛龍谷1988年被聯合國生態資源考察團譽為“北方的張家界”;東方石窟神像逼真。同時,黑豆峪村的旅遊資源在全鄉佔有重要的位置。黃松峪鄉準備建設的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和國家礦山公園幾乎涵蓋了黑豆峪村的全部村域。
近些年來,黑豆峪村積極調整產業政策,把二、三產業放在優先發展的地位,將旅遊業作為主導產業。充分利用本村自然資源優勢,發展旅遊業。先後建成了湖洞水、飛龍谷、京東大溶洞風景區、丁車賽場、索滑道、空中旅遊、溶洞賓館,現代農業觀光園區等項目。2001年實現旅遊收入5000餘萬元,接待遊客32萬人次。
在大力開發旅遊景區的同時,黑豆峪村通過發展景區觀光,帶動旅遊住宿和果品採摘。目前,全村已發展民俗旅遊接待戶20戶,其設施水平和衛生標準達到北京市和平谷區民俗旅遊接待要求。2005年,全村人均純收入5646.9元。

交通路線


自駕:城區由機場高速輔路(京順路)到達順義城區后,沿順平路到平谷,再向東行駛到胡庄路口左拐,行駛越四公里即達黑豆峪
公交:城區內可由東直門乘坐918路公交車達到平谷總站,然後換乘25路小公共即可直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