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葛仙山的結果 展開

葛仙山

上饒鉛山風景區

葛仙山位於江西省上饒市鉛山縣中部的葛仙山鎮,地處武夷山北麓,主峰葛仙峰海拔1096.3米,葛仙山景區面積50平方千米,號稱“中華靈寶第一山”。

據歷代郡縣誌載,漢以前葛仙山名雲崗山,因漢末赤烏元年間(238年—251年)江左著名道士、醫藥學家、道教靈寶派創始人葛玄(後人稱之為葛仙翁)在此煉丹、飛升,故易名葛仙山,又稱葛山。葛仙山集宗教文化與自然風光為一體,是道教和佛教和睦共處的宗教地,形成了“一山兩教、道佛雙修”的宗教文化。葛仙山上古迹形勝,擁有洗腳坑、上馬石、下馬石、煉丹台、息心岩、仙人足印、飛升台、香爐峰、七星井、道人石、普同塔、試劍石、龍眼井、百步嶺、千年古松等景觀。自明代以來,葛仙山寺觀形成了每年六月初一開山門、十月初一關山門的例規,期間形成的廟會成為葛仙山文化中的風景線。

2018年1月9日,葛仙山景區被江西省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評定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旅遊


交通

高鐵路線:上饒站—鉛山縣—葛仙山鎮—葛仙山風景區。
自駕路線:打開導航搜索“上饒鉛山葛仙山風景區”,上鉛快速通道—鉛山書院大橋—葛仙山大道。

線路

1、可以步行上山
從山腳步行上山,全程大概需要三至四個小時。
2、索道上下山
葛仙山索道上山僅需10分鐘左右(葛仙山纜車上程70元/人,下程60元/人,全程130元/人)。

主要景觀


葛仙峰
葛仙山[上饒鉛山葛仙山]
葛仙山[上饒鉛山葛仙山]
景區內的最高峰,海拔1096.3米,突出群山之上,清峻奇絕,群峰簇擁,是抒情攬勝的好地方。站在葛仙峰上,可攬四方雲山,圭峰、黃崗山、鵝湖山、七星山、獨豎尖……盡在視野之內。在此觀看日出雲海群山之巔,尤為蕩氣迴腸,極盡壯觀。
紫雲峰
位於大葛仙殿西北。春夏之季在此峰可以看到紫色的雲海,故名紫雲峰。由於山體的特殊位置和陽光的折射作用,峰前雲生霧起,時白時紫,似山似海,極盡變化,虛無縹眇,意味無窮。
葛仙山[上饒鉛山葛仙山]
葛仙山[上饒鉛山葛仙山]
香爐峰
位於大葛仙殿西南約3500米處,海拔1037米,山勢峻峭挺拔,其峰巔恰在大葛仙殿的中軸線和水平線上,從八卦門裡遙望,時常蒸騰於峰頭的白雲,恰如葛仙祠香爐中的繚繞青煙。所以,此峰是葛仙祠的天然香爐,它使神話般的仙山更加美妙和浪漫。
葛仙祠
又稱玉虛觀,祀葛玄,建於北宋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祠依山築殿,座東北朝西南,有大葛仙殿、老君殿、觀音殿、三官殿、靈官殿、地母殿、玉皇閣等。建築規模宏偉,結構嚴整,建築構思考究。
葛仙山[上饒鉛山葛仙山]
葛仙山[上饒鉛山葛仙山]
娘娘殿
為紀念葛玄之母而建。傳說葛玄在葛仙山上修練之後,其母特從江蘇老家趕來探望,不意行至半山突然故去,未能見上兒子一面。因此在葛母仙逝處築殿紀念。娘殿位於葛仙祠西北3.5公里處,海拔610米。虔誠的香客從古道登山,先在娘殿燒上一柱香,並歇歇腳,然後繼續登山。此處綠樹掩映,風景甚佳。
慈濟寺
位於葛仙祠的玉皇閣之北,與大葛仙殿相距約100米左右,低於大葛仙殿約25米。座向與葛仙祠相反。慈濟寺始建於明朝萬曆三十年(公元1593年),當時葛仙山的大葛仙殿有萬眾香客,因人滿為患,恐生事端,道士邀請同樣在江西和東南宗教界頗有影響的鵝湖峰頂寺的僧人前來設立分院,共理廟會。於是形成“一山兩教”,“道釋共處”的宗教文化特色。
接官亭
接官亭為葛仙山之門戶。據記載,系明代嘉靖年間為迎接京官內閣大員而建。每有朝中大員或名士上山,道長要率全山道士在接官亭恭迎。1995年在原址上重建。該亭為八柱式大型牌樓,將古代建築造型藝術與現代建築技術溶為一體,古樸典雅,雄偉壯觀。亭前亭后是數百級寬闊平整的登山步道,給人以步階登天的感覺。
葛仙山[上饒鉛山葛仙山]
葛仙山[上饒鉛山葛仙山]
飛升台
位於大葛仙殿東北約300米處的捨身崖上,為六方石柱雙層仿古亭榭建築。亭下斷崖千尺,雲霧裊裊,形勢十分壯觀。傳說此處為當年葛玄羽化成仙之處。
步雲亭和觀道亭
葛仙山
葛仙山
兩亭均為六方石柱仿古建築,分別位於大葛仙殿左400米和右80米的山頭上,遙相呼應。兩亭既是休息的好地方,又是觀光攬勝的絕佳之地。站在亭上,觀看山舞雲飛,如臨仙境。
九龍竄頂
從葛仙峰上俯瞰四周,可以看到有九條山脊如九條乘雲而來的巨龍,匯聚於大葛仙殿後,其勢生動雄偉。形家稱此九龍匯聚之處為風水極佳之地。
龍鬚溝
位於葛仙峰之西,溝谷延伸5公里,兩岸山峰相夾,崖陡谷深。谷中怪石嶙峋,千姿百態。溝谷溪水湍急,撞擊溝石,發出轟鳴之聲,如“半壑響雷霆”,驚人魂魄。
西潭谷
彭城葛仙山土坯那
彭城葛仙山土坯那
位於大葛仙殿八卦門下,谷深數百米。站在大殿外的祭坪邊緣,俯視谷底,只見斷崖壁立,奇石無數,雲生谷底,飛騰而上,把葛仙祠烘托成仙閣瓊樓,給人以此谷是雲的家鄉的感覺。
除了上述文化和自然景觀之外,在葛仙山還有捨身崖、旌旗崖、聚仙崖、試劍石、道人頌經、仙人足印、石羊望佛、雙獅守門、上馬石、下馬石、七星井、龍眼井、龍舌池、太師椅、三泄瀑等地質運動所形成的地貌景觀,有美麗壯觀的日出、霧淞、雲海、八卦月等由氣候變化所產生的自然奇觀。

建設背景


葛仙山位於上饒市鉛山縣中部;遠望葛仙山如同一巨鰲,聳立於峰巒豁谷之中,奇秀峻絕,東晉初,著名道士葛玄來到葛仙山,煉丹傳教,遂使葛仙山成為名聞贛、閩、浙的道教聖地。
景區內的最高峰,海拔1096.3米,突出群山之上,清峻奇絕,群峰簇擁,是抒情攬勝的好地方。站在葛仙峰上,可攬四方雲山,圭峰、黃崗山、鵝湖山、七星山、獨豎尖,盡在視野之內。在此觀看日出雲海群山之巔,尤為蕩氣迴腸,極盡壯觀。
葛仙山位於江西省鉛山縣中部,系武夷山的支脈。據載,晉代著名道士葛玄曾在此山煉丹傳教,該山遂被後人稱為葛仙山。成為名聞贛、閩、浙的道教聖地。據清同治《鉛山縣誌》,唐咸通(860-873年)中於葛玄煉丹處建宗華觀,宋治平二年(1065年)賜名玉虛觀。宋元佑七年(1092年),改名為大葛仙殿。后又多次修葺。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毀於火,后修復。民國十七年(1928年)又毀於火,次年再度重建。現基本保存完整。
葛仙山
葛仙山
大葛仙殿俗稱葛仙祠,坐落在葛仙山最高峰香爐峰上。殿長29.2米,寬17米,面積496平方米。殿內有壇,壇上有葛玄行像、坐像各一,有橫匾6塊。壇下有古井,相傳為葛玄所築。殿門外右側有三官殿、靈官殿,再由百步階可通玉皇殿、地母樓、慈濟寺、龍池。慈濟寺有羅漢殿、大佛殿,祀如來佛。龍池有岩石如舌伸入池水,為葛玄洗葯煉丹處。寺旁有仙井,可供寺僧、香客汲用。現葛仙祠道觀與慈濟寺僧廟已合為一體,佛道共處,形成一道獨特景觀。
葛仙祠西北約2.5公里的山坡上有娘殿,祀葛玄之母,東南約2公里處山坡上有爺殿,祀葛玄之父。葛仙祠左山頂,石筍叢列,有巨石如被劍劈成兩半,上刻"試劍石",傳說是葛玄試劍處山間還有上馬石、下馬石、息心岩、仙人足跡、飛升台、洗眼仙泉等古迹。
每年六月初一葛仙山"開山門",十月初一"關山門"。這段時間,四方香客,川流不息。尤以八月二十日葛仙翁壽誕為盛,朝山進香者常逾萬人。1984年江西省人民政府確定葛仙山的葛仙祠和慈濟寺為省重點寺觀,對外開放。
另外,四川彭州也有葛仙山,相傳是晉時道士葛永(王貴)隱修之地。群峰環抱、山巒疊翠的葛仙山位於彭州市東北部萬年鄉花園溝與紅岩鄉白石溝之間,相傳晉道士葛永貴與道友楊升賢在該山結茅為廬,煉丹修道,羽化成仙,因此得名,又名葛家山。因山勢遠望如蓮花又稱蓮花山。山上東嶽殿、葛仙殿、茅庵遺跡可見。
葛仙山面積約13平方公里,最高點海拔1322米。景區以孤峰挺拔,溶洞幽深為特色,座座孤峰呈三角形,如刀削斧砍,互不相聯,千姿百態,宛如碩大的群雕造像,令人稱奇叫絕。山中多溶洞,素有“九妖十八
葛仙山
葛仙山
洞”、“二十四峰、八十一洞”之說。葛仙山有名的溶洞如五龍洞、五爪洞、水簾洞、靈泉洞、朝天洞、仙女洞、毛狗洞、雷聲洞、無底洞、石象洞,洞洞妙趣橫生。石象洞掩映在青松翠柏筆林叢中,深約70米,洞中石筍、石柱、石花、鐘乳石各具形態,玲瓏剔透。雷聲洞口小腹空,岩頂滴水,發出叮呼聲,宛如琴聲,洞中清潭久旱不涸,久雨不漲,極為神奇。形似五指的五爪洞,由五個洞組成,以五指命名,其中以無名指最深,各洞彎路道險,如同迷宮。
塘壩子的五龍洞,長200餘米,高8米,內有五個串珠大廳,寬敞大度,頂高12米,氣勢壯觀。其間石筍、鍾河涓涓流水婉轉悠揚,洞屋有能觀天的朝天洞,形狀奇異,有坐井觀天之感。因入口是“人”字形,入洞不遠處有龍跡可辨,故有“五條巨龍駕五條彩虹騰空升天”之傳說。葛仙山遍山古柏蒼翠,風景清幽,是川中著名的道教名山和遊覽勝地。
唐之王勃、清之黃雲鵠均曾登臨賦詩。每年三月三為朝山廟會盛期,游者如織。春夏之夜,在各峰嶺上可觀“玉皇燈光”,並向葛仙殿、玉皇樓冉冉游去,民間傳說要誠者福者方可一見。

名稱由來

葛仙山名稱最早記載是古石印《葛仙山志》(殘本)收錄的唐詩人白居易題《葛仙山景雜詠》:“三天極目觀,陽村山落下”。證明在唐代,葛仙山名稱已經出現。白居易作這首詩的時間大致為唐元和十年至十三年(815年—818年),其時白居易被貶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司馬是個閑職,基本上沒有權力。正因為如此,白居易才有時間遊山玩水,先後到過廬山、葛仙山等地。而葛仙祠建造時間最早出自萬曆《鉛書》記載,“葛仙祠,在鉛山縣南西七十里葛仙山。宋元祐七年(1092年),鄉人立祠祀之。元至正間(1341年—1368年),增建太極觀,中造仙翁像。”
據歷代郡縣誌載,漢以前葛仙山名雲崗山,因漢末赤烏元年間(238年—251年)江左著名道士、醫藥學家、道教靈寶派創始人葛玄(後人稱之為葛仙翁)在此煉丹、飛升,故易名葛仙山,又稱葛山。

歷史沿革


葛仙山鎮(原名萬年鄉)歷史悠久,其史可追溯東漢末,距今已有1800多年。東漢順帝時,張陵創道教,設24治,境內葛仙山乃治所在地,名葛貴治。三國時,諸葛亮屯軍植桑境內。《華陽國志》上即有“官桑”(即今官倉村)之名。唐時九隴縣設兩鎮,一名棚口,一名木頭,木頭鎮即今萬年場。萬年之名,源於元末明初,當時建場在嚴家河北岸,長約里余,開場時取一老人“要趕一萬年”之語,遂名萬年場,后毀於水。清嘉慶年間,建花園場於今花園村境內,后冷落而廢。清同治三年,建場於今址,分上場、下場、中街、新街四段,鴨子河上橋名萬善橋,嚴家河上橋名萬年橋,均為風雨廊橋建築結構,各街兩頭均有寨子門樓,在菜市壩寨子門上嵌有石匾,上書“古萬年場”四字。解放前為萬年鄉。新中國成立后仍沿用萬年鄉名。1958年建萬年人民公社,1983年撤公社恢復鄉。二oO二年九月二日,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撤萬年鄉新建葛仙山鎮,鎮人民政府駐萬年場,轄原萬年鄉所屬行政區域。
據清同治《鉛山縣誌》記載,唐咸通(860年—873年)中於葛玄煉丹處建宗華觀。
宋治平二年(1065年),宗華觀賜名玉虛觀。
北宋元祜七年(1092年),玉虛觀改名為大葛仙殿。后又多次修葺,經南宋、元、明幾代擴建,遂成一氣勢宏大的道教建築群,除大葛仙殿外,有三官殿、靈官殿、地母殿、玉皇樓。
明代嘉靖年間(1522年—1566年),葛仙山修建了接官亭。
明朝萬曆三十年(1593年),葛仙山始建慈濟寺。
清嘉慶年間(1796年—1820年),大葛仙殿毀於火,后修復。
民國十七年(1928年),大葛仙殿又毀於火,次年再度重建。
1995年,接官亭在原址上重建。
2015年6月2日上午,上饒市鉛山縣投資5億元打造葛仙山景區,一期工程建設旅遊服務中心、停車場、景區旅遊公路、客運索道等,二期主要建設度假酒店、商業街、養生度假區等。
2016年9月,葛仙山景區索道項目開工,索道全長2069米,高差691米,單趟運輸時間為7—10分鐘。該項目投資1.2億元,採用法國馬公司進口,亞洲最先進的雙直驅技術脫掛式客運索道設備。
2017年6月19日,鉛山縣葛仙山景區升級改造及客運索道工程建設加速推進。該項目投資13.5億元建設,系省、市重點工程項目之一,客運索道大部分支架已完成,索道站房主體結構工程已建成,景區停車場、酒店等項目土地平整已完成。
2017年8月29日,葛仙山索道正式開通。

文化活動


文人詩頌

葛仙山
葛仙山
東漢末年,葛永貴(亦名葛貴)道長修道於白石山,后羽化,因他能驅邪輔正,遂名葛仙山。晉末,成漢政權創始人李特,被漢益州刺史羅尚追擊至繁縣之官桑(今官倉村),李特戰死(見《華陽國志》)。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於咸亨二年應九隴縣令柳太易之邀到九隴,游葛仙山,著有《山中》詩:“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並著《蓮花峰賦》,曾朱書於葛仙山殿壁,惜失傳。唐四川節度使韋皋,微時師事葛貴,經仙翁指點,後果高官,皋為葛立祠,並作記。“泉名富貴,韋節度之故步猶留;峰矗蓮花,王子安之佳篇可讀”聯語,記述了王勃、韋皋來葛仙山遊歷的佳話。清四川按察使黃雲鵠多次游葛仙山,在其《天彭記游》等篇中均有記載。清才子李調元,留有詠葛仙山的詩篇。

相關傳說

上饒葛仙山
上饒葛仙山
北宋元祜七年(1092),在葛仙山之香爐峰建葛仙祠,后經南宋、元、明幾代擴建,遂成一氣勢宏大的道教建築群,除大葛仙山殿外,有三官殿、靈官殿、地母殿、玉皇樓。
葛仙祠坐北朝南,依山築閣,鐵瓦石門,殿內神像森列,古匾橫陳。寺院周圍分佈著迎客松、試劍石、上馬石、下馬石、捨身石、息心岩、仙人足跡、飛升台、洗眼仙泉、龍池等古迹。歷年來,善男信女不絕,尤其是每年的六月初一為葛仙山的“開山門”之日,十月初一為“關山門”之日,八月二十相傳是葛仙壽誕,還有七月十九、九月九等諸日,朝山進香者常達萬人以上。

人文歷史

葛仙山是“一山兩教,道佛同修”。葛仙山供奉的是道教靈寶派始祖葛玄,也就是民間傳說中的太極仙翁。《神仙傳》中載:“漢建安四年,太極真人及太上玄一三真人於會稽虞山以《靈寶經》授太極左仙翁葛玄。”其後,葛玄輾轉至江西楊村雲崗山結廬修持。鄉人感其靈驗,遂改雲崗山為葛仙山。葛玄羽化后,其侄孫葛洪成為靈寶宗的重要傳人,葛洪從孫葛巢甫又進一步將古《靈寶經》發揚光大,著新《靈寶經》,並正式開山立宗,創靈寶派。葛仙山也自然成了靈寶派聖地——中華道教靈寶第一仙山。唐宋間,靈寶派空前昌盛。唐代懿宗皇帝,北宋英宗、徽宗,南宋理宗皇帝皆賜封葛玄、敕建仙山。來葛仙山創建佛教慈濟寺的乃是鵝湖峰頂山慈濟禪寺六堂之一“隆隱堂”的高僧大德。這鵝湖慈濟禪寺的開山始祖又是唐代佛教界的大義慧覺禪師,他先後歷經四朝皇帝,蒙賜錫杖、玉環,敕建鵝湖寺宅,為天下八大叢林之一。葛仙山慈濟寺即為鵝湖峰頂慈濟禪寺分寺。
葛玄在鉛山修鍊,歷代郡縣誌均有記載。如:明代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鉛書》記載:“(縣治)南七十里,日葛仙山,其高三十有六,二十里,漢仙人葛玄之所築也。爰有仙壇、香爐、水碙,皆鐵冶。有仙井焉,有龍池焉,有上馬石,下馬石,息心石;有試劍石,字書精妙;有飛升台,懸峰凌虛;有鶴跡鹿蹄。”“鉛山邑小,而道集其大,門辟以三:有朱呂二陸四儒也,有大義、智孚、雲震三禪也;遡而上之,又有葛孝先焉。四儒興於宋,三禪住於唐,而葛仙則始於漢。翹翹三氏之宗,皆萃之於鉛山,鉛山之學合三氏,而知所適從矣。”
佛教寺院的“慈濟寺”匾額為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協會長,書法家趙朴初題寫。山上的石刻碑林是按道教太極衍生圖和《洛書》布列,深含《易理》,堪稱江南一絕。
貴溪人夏言,官居明代嘉靖年間內閣首輔。據說夏言對葛仙山仰慕不已,傳言他曾請畫家把山畫下,懸於靜室,時時觀看,聲聲慨嘆。夏言對葛仙山的喜愛是受到了他的前任、明正德年間大學士、內閣首輔費宏的影響,費宏是鉛山人,和夏言也算是鄉鄰。費宏出任首輔后曾赴葛仙山祭祀,籌劃擴建祠觀事宜,並親題匾額,議定每年開山門日期,留下了費宰相為葛仙山換夏布鼓的傳說。費宏去世后,夏言奉旨護送費宏靈柩歸里,趁便登葛仙山一覽真容,了卻平生心愿,留下了夏宰相夢中與葛仙翁論道,自嘆不如,醒來后脫下冠袍玉帶親手披於葛仙翁塑像上的佳話。葛仙翁塑像即著宰相袍服,稱為“天機內相”。山志記載夏言親自議定每年十月一日為葛仙山關閉山門日期。

詩詞

唐代白居易、李商隱、韋應物;宋代王安石、熊元復、金熙;明代姚昶、龔敞、柯仲炯等都登山遊覽祭祀,皆作詩文題詠,且多有佳句。白居易到葛仙山作詩曰“三天極目觀,楊村山落下”;李商隱則贊葛仙山“日卧雲霞窩,嵩華並五嶽”;姚昶贊之曰:“兒孫羅列獨巍然,磅礴應居太古前。”明代御史桂榮:“葛仙之山斗柄極,撐去東南天半壁”。內閣首輔夏言也坦言:“到此方覺宇宙寬”。

活動

每年的六月初一為葛仙山的“開山門”之日,十月初一為“關山門”之日,八月二十相傳是葛仙壽誕,還有七月十九、九月九等諸日,朝山進香者常達萬人以上。
2012年,葛仙山成立了鉛山縣葛仙山慈愛功德會,開展公益慈善活動。葛仙山慈愛功德會共計捐助資金900多萬元,幫助600多名貧困大學生學習。
2018年7月30日至2018年8月5日,為期七天的“問道葛仙山全國道文化公益活動”結束。活動以“尊道貴德,豐富人生”為宗旨,安排了玄門課誦、文化講座、魔術觀摩、茶道文化、香道體驗、道樂雅集、武術健身等多種傳統文化課程和活動,組織道長、教師授課。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葛仙山位於江西省上饒市鉛山縣葛仙山鎮境內。

氣候特點

鉛山縣屬中亞熱帶溫濕型氣候,距海洋較近,受亞洲大陸和太平洋、印度洋季風交叉影響,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年降雨量1733—2000毫米,年平均氣溫8.7℃—17.9℃,最冷的一月份平均氣溫16℃—5.6℃,最熱的七月份平均氣溫18.7℃—29.4℃,平均年日照為1952小時,常年主導風向為東南風。

地形地貌

葛仙山系武夷山的支脈,葛仙峰是葛仙山景區內的最高峰,海拔1096.3米。

獲得榮譽


1984年,江西省人民政府確定葛仙山的葛仙祠和慈濟寺為江西省重點寺觀。
2018年1月9日,葛仙山景區被江西省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評定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