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

中國江蘇省境內山脈

又名句曲山、地肺山,位於江蘇省句容市。道教名山,道教上清派的發源地,被道家稱為“上清宗壇”,為道教第一福地,第八洞天。

茅山位於江蘇省常州金壇區和鎮江句容市,分為金壇和句容兩個片區,總面積約253.85平方公里。金壇片區包括金壇茅山風景名勝區、金壇茅山旅遊度假區、薛埠鎮行政區域內11個行政村和3個場圃,總面積約為127.35平方公里。句容片區包括句容市茅山風景名勝區、茅山湖、旅遊度假區及周邊主要景區和茅山集鎮區主體區域,總面積約為126.5平方公里。

茅山風景區於1986年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森林公園,同年,茅山被江蘇省政府批准為省甲級風景名勝區。 2013年10月,茅山景區晉陞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成為江蘇省第18個國家5A級旅遊景區。

茅山是中國的一座道教名山,是道教上清派的發源地,被道家稱為“上清宗壇”。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美譽。也是中國六大山區抗日根據地之一。山上景點多,有九峰、十九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之景。

概況


常州市金壇茅山
常州市金壇茅山
金壇茅山位於江蘇省常州市以西60公里處金壇市薛埠鎮境內(薛埠鎮由原薛埠鎮和原茅麓鎮合併而成),南北走向,面積50多平方公里。海拔372.5米的茅山山勢秀麗、林木蔥鬱,有九峰、二十六洞、十九泉之說,峰巒疊嶂的群山中,青龍洞等洞中有洞,千姿百態、星羅棋布的人工水庫使茅山更顯湖光山色,可謂“春見山容,夏見山氣,秋見山情,冬見山骨”。

風景名勝區


金壇市茅山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景區茅山自1986年被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甲級風景名勝區以來,經過多年的建設與開發,取得了顯著的經濟與社會效益。
2001年,金壇茅山風景區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國家AAAA級景區。
2003年茅山風景區被江蘇省人民政府、省文明委、省建設廳、省旅遊局聯合授予省級文明旅遊區示範點的稱號。
海拔372.5米的茅山山勢秀麗、林木蔥鬱,有九峰、二十六洞、十九泉之說,峰巒疊嶂的群山中,華陽洞、青龍洞等洞中有洞。抗日戰爭時期,陳毅元帥等革命先輩在此與敵開展游擊戰,使之成為我國著名的六大抗日根據地之一。

道教


西漢時,陝西咸陽南關茅盈、茅固、茅衷兄弟三人來茅山創建茅庵,潛心修道,採藥煉丹,為民治病,濟世救人,後人們遂將句曲山更名為三茅山,簡稱茅山。三國時葛玄曾居茅山學道,東晉時句容人楊羲、許謐傳上清經,南朝齊梁間著名道士、煉丹家、醫藥學家陶弘景辭官歸隱茅山,充實發展上清道派,開創道教茅山宗(又稱茅山派)。唐宋時期,茅山高道輩出,羽流雲集,上清道派大興,敕建宮觀眾多,極受皇室推崇。唐貞觀元年(635)敕建太平觀。唐至德年間(757-758),建火浣宮。宋天聖三年(1025年)建延真庵,天聖五年(1027)建天聖觀。紹聖四年(1098)始建元符觀,歷時九載於徽宗崇寧五年(1106)建成,敕賜“元符觀”為“元符萬寧宮”。南宋高宗建炎年間(1127—1130),元符萬寧宮毀於盜火,不久又得高宗敕賜重建,工竣並御書宮額。寧宗嘉定五年(1212 ),又有修復擴建。理宗時(1225—1264)皇帝親賜茅山道教上清派第三十八代宗師蔣宗瑛修繕宮內“上清宗壇”,且御書“上清宗壇”碑與聖德、仁佑、景福萬年三殿額。明代屢有修繕,並於宮內專設華陽洞正副靈官,以加強對茅山各道教宮觀道教事務的管理。從魏晉至元代,茅山共有四十六代宗師傳承。金元時北方興起全真道,后不斷南下,漸傳入茅山,此時的茅山,宮、觀、廟、宇、館、殿、堂、亭、台、樓、閣、壇、精舍、茅庵、道院、丹井、書院、橋樑等各種大小道教建築多達300餘座,5000多間。
明代以後,茅山道教日趨衰弱。清末至民國間戰火連綿,茅山道教宮觀廟宇多遭焚毀,后僅存九霄、元符、崇禧三宮與德佑、仁佑、乾元、玉晨、白雲五觀,俗稱三宮五觀。
抗戰時期,茅山是新四軍的抗日根據地,新四軍司令部、政治部設在乾元觀的松風閣、宰相堂內。日寇曾對茅山進行過兩次大規模的掃蕩,茅山僅存的三宮五觀多遭破壞,所存亦多破爛不堪。
茅山與上清派
東晉興寧二年(364),楊羲、許謐、許翙稱受天師道女祭酒魏華存及眾仙之傳授,作《上清大洞真經》,在茅山創立了道教新派——上清派。南朝齊梁陶弘景隱居茅山40多年,編撰《真誥》,纂集上清法術《登真秘訣》,編訂《真靈位業圖》,使上清派的教義、教理和神仙譜系更為完備。茅山道教,奉茅氏三兄弟為祖師,尊魏華存為第一代太師,楊羲為第一代玄師。
唐宋是茅山道教的全盛時期,茅山道教遍及大江南北。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令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主領三山(龍虎山、茅山、閣皂山)符籙。到了元代,原并行於江南的天師、上清、靈寶等道派逐漸合流,歸併以符籙為主的正一派。從此茅山成為以正一為主的道場,但其教義譜系等仍按上清派沿傳。
道教文化名山
千百年來,一代代高道宗師在茅山留下了大量的文物碑刻和文化遺跡,其中價值較高的有:梁元帝撰文並書寫的《陶先生朱陽館碑》,陶弘景撰文的《茅山曲林館碑》,唐代書法家顏真卿撰文並書寫的《李玄靖(靜)先生碑》,唐代詩人李白撰文的《漢東紫陽先生碑銘》,宋真宗撰文並書寫的《御制觀龍歌並序碑》等等。
由於朝代的更替,道教的興衰,許多文物碑刻毀於戰火或遭受人為的破壞,有些碑刻因年代久遠,風雨剝蝕,只存斑駁的殘片難以辨認。儘管如此,據清乾隆《句容縣誌》記載,清初茅山道觀碑刻仍有256通之多。茅山道院現收藏碑刻24通,保護修復文化古迹6處,其他有唐代石刻三官像,金龍玉簡,宋代“鎮山四寶”磚刻,明代石雕香爐,清代字畫等文物多件。其中,北宋真宗皇帝趙恆撰文並御書的《御制觀龍歌並序》碑,猶為珍貴。
茅山道院
建國后,茅山原來的三宮五觀合併為“茅山道院”。1982年至今,茅山道院經過三十多年的修繕與建設,已形成了兩宮一觀的格局,即九霄萬福宮、元符萬寧宮與句容葛仙觀。主要建築有睹星門、靈官殿、萬壽台、三天門、黃鶴樓、東嶽樓以及老君露天神像。
自1980年茅山道院對外開放以來,遊人香客絡繹不絕。特別是農曆臘月二十四日至第二年春季三月十八日茅山香期廟會期間,每日前來參觀遊覽、燒香還願的多達萬人,有時達數萬人,香火旺盛,熱鬧非凡。人們一致稱讚茅山道院環境幽美,宮觀莊嚴,不愧為“神仙之府”。

景區劃分


茅山風景名勝區分為金壇茅山風景名勝區和句容茅山景區,由兩縣共同開發。1986年11月19日,經過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茅山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分屬金壇、句容兩地管轄。1987年金壇率先成立江蘇省茅山風景名勝區金壇管理處(1994年8月,金壇市旅遊事業管理局成立后,劃歸該局管理)。1991年12月,句容也成立了茅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
茅山衛星圖
茅山衛星圖
2002年,江蘇省人民政府就批准出台了《茅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規劃規定,茅山風景區的範圍為35.2平方公里,兩側的金壇、句容保護帶面積各為18平方公里,景點建設的目標和方向以生態保護為主。

歷史沿革


名字來源

在江蘇省境內,有兩座茅山。一座在長江以南,稱南茅山;另一座在長江北岸的興化市,叫北茅山。
漢代,陝西咸陽,有茅氏三兄弟隱居於此,因此建三茅道觀,稱他們為三茅真人,故稱山此山為三茅山。此後,句曲山改稱南茅山,江北三茅山改稱北茅山,簡稱茅。
清代乾隆年間(1616年—1912年),以考證考據而聞名天下的揚州學派代表人物任大椿在《過茅山碑記》中說:「北茅山為三茅真君初煉道之地」。這就是說,西漢景帝時期,茅盈、茅固、茅衷弟兄三人最初在北茅山修道拯民,因而稱為茅山。後來他們受請往江南句曲山,這才有了南、北茅山之分。
茅山
茅山

發展歷史

梁代天監時(503年—519年),著名茅山道士陶弘景曾結廬於此“龍池”之旁修鍊。
唐代至德年間(757年—758年),茅山道士在此建火浣宮。
天聖三年(1025年)為延真庵;五年(1027年)為天聖觀。
紹聖四年(1098年)江寧符即所居始建元符觀,歷時九載於徽宗崇寧五年(1106年)建成,敕賜“元符觀”為“元符萬寧宮”。
紹聖四年(1098年)始建“元符觀”,九年後建成,徽宗賜額“元符萬寧宮”。
南宋高宗建炎年間(1127年—1130年),元符萬寧宮毀於盜火。不久又得高宗敕賜重建,工竣並御書宮額。
寧宗嘉定五年(1212 年),又有修復擴建。
理宗時(1225年—1264年),理宗皇帝親賜茅山道教上清派第三十八代宗師蔣宗瑛修繕宮內“上清宗壇”,且御書“上清宗壇”碑與聖德、仁佑、景福萬年三殿額。明代屢有修繕,並於宮內專設華陽洞正副靈官,以加強對茅山各道教宮觀道教事務的管理。
弘治年間(1488年—1505年),江寧李君華和茅山道士陳真福曾有修復,后李君華之子李曙又有再修,至此已基本恢復原有規模與格局。后經清末太平天國運動,宮內大部分建築相續慘遭兵火焚毀;抗日戰爭期間,宮內部分僅存建築又遭日軍兵火燒毀。
民國年間(1912年—1949年),元符宮僅存靈官殿、三清大殿、太元寶殿與東秀、西齋、勉齋、聚仙四房道院等建築;解放后,宮內殿堂及道院多次得到當地人民政府的撥款、屢有修繕。
十年浩動期間,該宮除萬壽台與勉齋道院內的部分道房之外,其餘建築均被拆毀。
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元符宮又逐漸得以重新修建,並於 1988年11月間正式對外開放。現已建成與修繕完工的主要建築有睹星門、靈官殿、萬壽台、三天門、黃鶴樓、東嶽樓與道舍及齋堂以及老君露天神像及其附屬工程。
宋理宗時期(1225 年—1264 年),建萬壽台(古稱彰台),明代代嘉靖年間(1522年—1566年)與清代乾隆十年(1745年)及乾隆十七年(1752年)均有重修。
抗日戰爭及十年浩動期間,茅山道院皆有不同程度的破壞;現存建築為1992年間茅山道院在馬來西亞茅山教五館總壇李天師等海外茅山派弟子的捐助下重新修建。
民國二十七年九月(1938年9月),日寇掃蕩茅山,焚毀了90%以上的道院房屋。"文化大革命"中,茅山道院又遭損毀,只剩一些斷垣殘壁。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宗教政策得到落實,政府撥款修復了九霄萬福宮和元符萬寧宮,合稱茅山道院。
1985年9月建成了茅山新四軍紀念館,1998年又在原館址的基礎上,進行了重新翻建。同年年9月落成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
1995年9月,紀念碑前兩側又各建六角碑亭一座,在碑后還另立有光榮榜一塊,記載建碑捐款單位和95位抗日老同志的名單。
茅山新四軍紀念館於1998年在原館址的基礎上進行了新館的重建工作,整個工程歷經一年半緊張設計,修建與布置之一,於1999年3月15日正式對外開放。
茅山
茅山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茅山地處江蘇省句容市東南26千米處,地處句容、金壇兩地交界處,南北約長10千米,東西約寬5千米,面積50多平方千米。

氣候水文

茅山地處長江三金角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氣候溫和,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年平均氣溫介於13℃—20℃之間,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春夏降水多,秋冬降水相對較少,但冬季的雨量亦可佔全年降水量的10%以上。其間,有茅東水庫、海底水庫等40多座大中小水庫。

自然資源


動物資源

茅山境內的獼猴是國家II級重點保護靈長目動物,也是江蘇唯一野外有分佈的靈長目物種。據句容茅山景區有關部門和附近道觀居民提供的信息,2000年前後,句容茅山印宮有一小群約10隻獼猴被放歸野外。2012年左右,茅山區域僅可見5-6隻獼猴。近兩三年,獼猴種群迅速擴張,已形成了單次目擊超過100隻的大集群,大致分為3—4小群,每群一般在20—35隻。

植物資源

茅山景區內有金壇茅山森林氧吧,位於茅山風景名勝區內的茅東國有林場,總面積19.132平方千米,生態林面積15.9046平方千米,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

主要景點


茅山道院

茅山的宮觀道院最盛時多達257處,有房屋5000餘間。太平天國時曾遭兵燹,至清末,尚存“三宮五觀”。三宮為崇禧萬壽宮、九霄萬福宮、元符萬寧宮,五觀為德佑觀、仁佑觀、玉晨觀、白雲觀、干元觀。日寇掃蕩茅山和“文化大革命”期間,茅山道院又遭損毀,只剩一些斷垣殘壁。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宗教政策得到落實,政府撥款修復了九霄萬福宮和元符萬寧宮,合稱茅山道院。
元符萬寧宮位於茅山積金峰南腰處,佔地面積約為3000多平方米,初名“潛神庵”,為茅山上清派第25代宗師劉混康修鍊之地。紹聖四年(1098年)始建“元符觀”,九年後建成,徽宗賜額“元符萬寧宮”,並令江寧府發兵200人,供元符宮及崇禧觀巡邏灑掃。
茅山
茅山

抗戰勝利碑

為紀念在抗戰期間犧牲的烈士、蘇南抗戰勝利五十周年,在黨支部和國家的支持下,建成茅山“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蘇南茅山抗日根據地是當年全國開闢最早,堅持最久的抗日根據地之一。
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碑名由原國防部長張愛萍將軍題寫,為紀念蘇南抗戰勝利五十周年,於1995年9月1日落成此碑,全高31.3米寓意由鎮江市31.3萬共產黨員捐資所建。“碑前放鞭炮,空中響軍號”:鎮江句容茅山是中國著名抗日根據地,當年陳毅老總運籌帷幄於茅山。茅山有一絕,在茅山抗日勝利紀念碑前燃放爆竹,能聽到軍號的聲音。當鞭炮點燃后,天空中響起鞭炮應有的一聲“砰”聲后,便會響起三聲軍號聲,三聲的音調還不相同。據當地百姓講,鞭炮放的位置也是有講究的,只有在特定地點燃放才會出現軍號聲,而聽者也必須站在特定範圍內才能聽見軍號聲。為此,眾多物理學家、建築學家、聲樂學家紛紛前來探奇解秘,對此奇觀眾說紛紜。
茅山
茅山

新四軍紀念館

為了緬懷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豐功偉績,教育後人,經省委批准,建造茅山新四軍紀念館,經多次重建翻修。新館佔地面積一萬六千多平方米,展廳建築面積三千七百多平方米。
茅山新四軍紀念館是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主題教育活動必到處。新四軍紀念館坐落於茅山鎮,建築獨特,1985年建成,1988年重建佔地面積約16000平方米,館內展出各類實物及圖片3000餘件,並採用聲、光、電等高科技手段,展示了當年新四軍奮起抗日的英勇場面。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夏),陳毅、粟裕等同志率領的新四軍東進抗日,創建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它是中國共產黨在華東敵後最早創建的根據地之一。展出各種珍貴文物和歷史資料3000餘件。
茅山
茅山

華陽洞

在茅山老虎崗西北坡林間的山岩之下,有三個大小不一的天然石灰溶洞。這就是茅山著名的華陽洞、玉柱洞、仙人洞,其中最有名的是華陽洞;此洞入口上端中間石刻有“華陽洞”三個紅色大字,每字大約1米見方,筆力蒼勁,傳為宋代著名文學家蘇東坡手跡,壁上另有石刻20餘處,隱約可見,均為歷代文人墨客慕名游洞之後所題刻。
茅山
茅山

喜客泉

喜客泉位於大茅峰西北麓。泉周以片石砌成,直徑3米,遊客到泉邊擊掌后,就會從泉池中冒出水泡,一串串像珍珠項鏈,故名喜客泉。喜客泉泉水另有與眾不同之處:普通的水滴灑在水中發出的聲音清脆,而喜客泉水灑在水中發出的是“噗噗”的悶聲。
20世紀90年代初,上海電影製片廠製作播出的電視劇《中國泉》就在此拍攝,劇中“迎客泉”就是茅山的喜客泉。
茅山
茅山

開發建設


基礎建設

2014年,茅山景區充分發揮紅色文化、道文化、生態山水以及鄉村旅遊等特色資源優勢,開通了茅山至南京東郊郭庄奧特萊斯、天王鎮浮山櫻花園等地免費直通車。

榮譽表彰

2013年10月,茅山景區通過了國家旅遊局景區資源價值評定,景區晉陞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2017年12月20日,由國家林業局指導,以“悅享森林·走向綠色未來”為主題的中國森林氧吧論壇在北京舉行。大會發布第三批31家“中國森林氧吧”名單,茅山在列。

旅遊信息


開放時間

春秋:07:00—17:30
夏冬:08:00—17:00
門票信息:淡季:80.00元 旺季:100.00元

班車

上海至茅山:上海汽車站坐到句容長途大巴,到句容后乘坐句容至茅山公交。
南京至茅山:南京南站坐班車到句容,再換乘城鄉公交到茅山;
馬群客運站乘坐寧句城際巴士到句容市區,再換乘公交至茅山景區。
南京小紅山客運站乘坐班車至句容,換乘公交前往景區。

高鐵

乘坐滬寧高鐵至丹陽站,再轉乘前往句容的大巴,無縫換乘至句容茅山景區。
乘坐寧杭城際至句容西站,乘坐西站至句容客運中心直達公交,前往茅山景區。

自駕游

沿滬寧高速至句容城區出口,往句容城區方向行駛至長江路,再沿東昌路就可看見茅山景區指示牌,按指示 即可到達景區。
揚溧高速、京滬高速、沿江高速等可直接導航茅山服務區。
寧杭高速請從句容西出口下來往句容城區方向行駛,即可沿景區指示牌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