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地磁異常的結果 展開

地磁異常

固體地球物理學之一

地磁異常又稱為磁力異常,一般把地磁異常按面積大小分為大陸性異常、區域性異常、局部異常。

詞語解釋


正常磁場和地磁異常是相對的。研究局部礦產的磁異常時,疊加在正常場上的區域地質構造的磁場也可以看作是正常磁場。而研究區域地質構造時,區域地質構造的磁場則成為有意義的異常。一般將高於理論地磁場的地區叫正異常,反之為負異常。如《全球地磁場異常分布圖》所示。
分布圖
分布圖

地磁跳水


地磁形成原因的說法:1.地球磁場形成的原因在理論上和定性上已經透過地磁學的電機原理得到了解釋。在地球炙熱外核液態的鐵、鎳及其氧化物不斷的流動,且以約每秒0.5毫米的速度向外部較低的邊緣部份地磁場類似磁鐵棒,但是這種相似只是粗略的。磁鐵棒或是其它永久磁鐵的磁場是由於鐵原子中的電子有序的運動而形成的。然而,地核的溫度高於居里點(鐵的居里點:絕對溫度1043K),鐵原子的電子軌道的方向會變得隨機化,這樣的隨機化會使得物質失去它的磁場。因此地磁場的成因並不是由於有磁性的鐵礦,主要的因素是電流(地電流。另一項地磁場與磁棒不同的特徵是地磁場的磁圈。磁圈與地球有一段距離,與地磁場表面有關。此外,在地核中的磁化的組成成分是轉動的而不是靜止的。當淺層的磁性受構造區域有礦層的加磁吸附時,我們可通過衛星雲圖來發現它的地表分佈。
地表分佈
地表分佈

地磁異常的危害


地磁場的理論分佈是有變化的。當地下高溫溶岩流產生加速、減速、失衡時,都會發生地磁場的小變到大變差值異常。而實際上,測得的地球磁場強度和理論磁場強度是有區別的,這種區別稱地磁異常。一般把地磁異常按面積大小分為大陸性異常、區域性異常,不過本人將這種疊加在正常場上的區域地質構造的磁場,也可以看作是地下發生環電流擾動場發生突變時,是由於地震前地下壓縮時在破壞地下高溫溶岩流正常值外,同時發生環電流擾動破壞磁場穩定值的一種地震前兆的探索。地磁突降表現正在向下施壓,當恢復正常時也正是地震將發生時的現象所在。因不明跳水下降是在哪個地磁DS站發生的,這就給我們外行帶來無法判斷它是來至天上還是地下的誘因,也就很難判斷出準確的坐標。

定義


地磁異常是指由地殼內的岩石礦物及地質體在基本磁場磁化作用下所產生的磁場,稱之為地殼磁場,又稱為異常場或磁異常。地磁偶極子場、大陸磁場和磁異常被稱為穩定磁場。穩定磁場主要源於地球內部(佔99%),有時也稱內部磁場。它主要是由地殼內磁性不同的岩石受地磁場磁化而產生的附加磁場。

分類


一般把地磁異常按面積大小分為大陸性異常、區域性異常、局部異常。而大陸異常常作為正常磁場。在磁法勘探中,把與地質構造和礦產有關的局部磁場稱為局部異常。

成因


地磁異常的獲取過程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磁日變校正
(2)磁緯度校正
(3)磁高度校正
(4)正常場校正
引起地磁異常的主要地質因素包括:岩漿岩、火山岩、變質岩的分佈及其幾何展布,磁異常特徵除了與上述因素有關以外,還與當地地磁場方向有關。

震前預警意義


對地磁記錄分析的結果顯示,大地震前強烈的地磁異常現象反覆出現;在震中附近極震區臨震前36h至十幾分鐘,地磁場的特大異常數值隨震級增大而增大。歸算到距震中1km處,Ms=6.0~9.5級破壞性地震的磁場異常值約為10~10nT,異常強度甚至超過地球磁場量級5.5×10nT。根據其強度特性及時空分佈,這種臨震前在震中附近的ULF磁場異常,表現為一種"磁間隙噴發"。由此地磁異常的特性,提出利用大地震前短臨地磁異常作為預警信號進行防震預警的探討,由地磁預警突破現今地震預測預報難的現實困境,有望收到防震減災的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