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磁台

地磁台

地磁台是觀測、研究地磁場及其變化的機構。

應用情況


目前世界上有近 200個永久地磁台。世界上第一個地磁台是1794年建在蘇門答臘島的馬爾伯勒堡台,最初是用人工目測,僅有相對記錄。1857年,英國格林威治皇家觀象台的艾里(G.B.Airy)首先研究成功採用照相方法記錄地磁場的變化,並迅速得到推廣,沿用至今。隨著自動化和數字化技術的發展,地磁台也裝備起一套自動化的數據收集、存儲和處理的系統。中國的地磁台始建於1870年。20世紀50年代后,開始在多處設台。

正文


觀測、研究地磁場及其隨時間變化的機構。地磁台應設在遠離城市和沒有人為電磁干擾的地方,儀器室要用非磁性或弱磁性材料建造,並保證一定的溫度、濕度條件。地磁台分為永久地磁台和臨時地磁台兩類。前者可為地磁場及其相關現象的研究提供長期的、連續的、可靠的地磁資料,後者是為研究某些特殊課題而專門設置的。
地磁台有地磁記錄儀磁力儀等設備,有的還有磁暴記錄儀。用地磁記錄儀連續記錄磁偏角、水平強度和垂直強度隨時間的相對變化,也可以用質子旋進分量磁力儀和光泵磁力儀連續記錄地磁場總強度、水平強度和垂直強度的絕對值隨時間的變化。記錄地磁要素隨時間變化的感光記錄圖稱為磁照圖。在磁照圖上有地磁要素(如磁偏角D、水平強度H和垂直強度Z)的變化曲線,有相應的地磁要素的基線,還有表示溫度變化的溫度線和表示時間的時號線(見圖)。用磁力儀進行絕對值觀測是為了確定磁照圖上的基線值,從而確定任何時刻的各地磁要素的數值。為了校正各個國家地磁台的儀器差,地磁台的磁力儀還要定期地同國際標準磁力儀進行比測。磁暴記錄儀與記錄水平強度的地磁記錄儀相同,只是靈敏度較低,為的是使它能記錄到磁暴的全過程。為了保證提供準確、完整、連續的地磁要素變化資料,地磁台要保證各種儀器處於正常的工作狀態,定時進行觀測,此外還要對取得的記錄進行初步處理。地磁台的資料處理包括計算各個地磁要素的每小時、每日、每月、每季和每年的平均值,並將整理的數據編輯出版。

參考書目


H.E.McComb,Magnetic Observatory Manual,USCGS,New York,1952.
K.A.Wienert,Notes on Geomagnetic Observatory and Survey Practice,UNESCO,Belgium,1970.
柳原一夫、河村謙、佐野幸三、久保木忠夫,New Standard Magnetic Observation System of Kakioka,《地磁気測所要報》別冊第4號,1973。
F.Anderson,An Automatic Magnetic ObservatorySystem,Earth Physics Branch,Department of Energy,Minesand Resourses, Vol.44,No.9,1974.

應用領域


地磁台,是觀測、研究地磁場及其變化的機構。按規定,地磁台應設在遠離城市和沒有人為電磁干擾的地方,儀器室要用非磁性或弱磁性材料建造,並保證具有一定的溫度、濕度條件。據悉,大塘地磁台將於2010年底前完成,其觀測所得資料全部用於國際交換、地震科學研究、國家重大工程和國防應用。

各地地磁台


十三陵地磁台

1985年建立,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十三陵鄉德勝口(40.3°N,116.2°E)。該台是以觀測及實驗為主的綜合性地磁台站,設有地磁記錄室、觀測室、控制室、綜合實驗室、古地磁室等多座無磁實驗室,1990年竣工投入使用。是我國唯一的數字化地磁台站,已出版多卷地磁觀測報告。

南極中山站地磁台

1992年建成,位於普里茲灣的拉茲曼丘陵地區(69.4°S,76.4°E),建有記錄室、觀測室和探頭房。現場常年有專人在該台工作。
地磁台
地磁台

南極長城站地磁台

1992年建立,位於普里茲灣的拉茲曼丘陵地區(69.4°S,76.4°E),建有記錄室、觀測室和探頭房。現在常年有專人在該台工作。
地磁台
地磁台

漠河地磁台

1987年建立,位於黑龍江省漠河縣漠河鄉(53.5°N,122.4°E)。設有地磁記錄室和觀測室,現每年正式對外提供地磁數據。
地磁台
地磁台

三亞地磁台

1988年建立臨時台,1997年選定永久台址,位於海南省三亞市田獨鎮大茅洞(18.4°N,109.6°E),現正在建的有地磁記錄室和觀測室,2001年初基本建成。
地磁台
地磁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