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彈道

一種新型導彈彈道的設想

錢學森彈道是中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於20世紀40年代提出了一種新型導彈彈道的設想,即“助推—滑翔”彈道。這種彈道的特點是將彈道導彈和飛航導彈的軌跡融合在一起,使之既有彈道導彈的設突防性能力,又有飛航式導彈的靈活性。

概述


錢學森彈道
錢學森彈道
錢學森教授早在20世紀40年代末就提出了這種助推一滑翔式彈道,所以國外有人稱之為錢學森彈道。另外,德國人sanger還提出過一種再入彈跳式(skip)彈道。一些半彈道式再入航天器(L/D<:O.5)或升力式(滑翔式)再入航天器(L/D> 0.5)的再入彈道的基本設計思想即源於錢學森彈道。為了滿足攻擊航空母艦的要求,完全可以在錢學森彈道的基礎上,末段增加先進的自動導引技術,這樣,錢學森彈道就變成了助推一滑翔一尋的彈道。
前蘇聯出版的“軍事百科詞典”關於“火箭(即導彈)彈道”中指出了五種形式,即彈道式導彈彈道、高射導彈彈道、滑翔導彈彈道、巡航導彈彈道和複合導彈彈道。該書指出,滑翔式彈道是彈道式彈道和在稠密大氣層內依靠空氣動力面升力的滑翔段相結合而成的,以便增大射程。參與滑翔彈道的導彈通常具有不大的空氣動力面和自主式或複合式控制系統。這種形式的彈道是一些艦對艦導彈、地對艦導彈和空對地導彈等所特有的。但是,尚未發現採用這種典型助推一滑翔彈道的具體反艦或對地攻擊導彈。
助推一滑翔一尋的導彈可以滿足上述對付航空母艦或其它大型海上目標所提出的技術要求,因而有可能成為未來攻擊敵人航空母艦編隊的一種比較理想的武器。DF-21D和CM-400AKG很有可能採用了該彈道方式以在現有技術方式上滿足攻擊航母編隊技戰術要求。

實際應用


網路配圖
網路配圖
在“錢學森”彈道提出數十年之後,一批新型尖端導彈在此理論的指引下陸續誕生,有些甚至已進入戰備服役階斷。
最為廣大中國軍迷所知曉的DF21反艦導彈就是“錢學森彈道”應用的實例。這種新型反艦導彈是在DF21中程地地導彈基礎上研製的,由於導彈彈頭採用的特殊 的氣動設計和制導系統,因此導彈以彈道導彈軌跡飛行數千公里再入大氣層后,能在大氣內進行滑翔機動並自主捕獲攻擊海上艦船。
此外中國還有一些別的戰術導彈也採用了錢學森彈道。比如中國以神鷹400戰術火箭為基礎開發的空射型彈道戰術導彈及M20戰術導彈等。

超音速飛行器


美稱中國第三次試驗高超音速飛行器。到目前為止進行的三次類似試驗中,中國的高超音速飛行器都是由長征2號C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在大氣層邊緣按照“錢學森彈道”在大氣上層進行“打水漂”式飛行,由於該飛行器獨特的氣動設計,它的速度不會出現大幅度衰減,而是保持約7-8倍音速的速度“滑翔”飛行。而
M20導彈的出現預示中國導彈家族將有新飛躍,M20彈道軌跡先是以彈道軌跡發射並再入大氣層,之後利用氣動矢量控制系統改平拉起並再次衝出大氣層,其後再次返回大氣層內滑翔飛行並以非正常彈道沖向目標。對於這種彈道極其詭異的導彈敵方几乎無法攔截。其實M20導彈所採用的彈道就是著名的錢學森彈道。
知情人表示,WU-14是新型戰略核武器系統的一部分,可以擊敗美國的任何對抗措施,作用之大令美國有點害怕。不僅如此,此次成功試飛,將預示著在新型高超音速導彈的研製進度上似乎中國已經領先於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