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海衛古城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鎮海衛古城位於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區隆教畲族鄉鎮海村,系明代福建沿海抗倭禦敵的重要衛指揮所之一,與威海衛、金山衛、天津衛並稱為“明代四大古衛城”。2013年5月4日,鎮海衛古城被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鎮海衛古城位於福建漳州龍海市隆教鄉鎮海村,系明代福建沿海抗倭禦敵的重要衛指揮所之一,與威海衛、濟南衛、天津衛並稱為“明代四大古衛城”。2013年5月4日,鎮海衛古城被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鎮海衛古城是祖先留給世人的遺產,歷經600多年的歲月滄桑,如今的鎮海衛古城已殘破不全。
明朝以來,閩南沿海百姓深受倭寇匪患襲擾之苦,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興奉旨抵禦倭寇。他來到了太武山之南,鴻江(鴻儒江)之濱的鎮海(今龍海市隆教畲族鄉鎮海村),這裡居高臨下,地形險要,遂決定在此築城設衛為防。
鎮海衛地處偏僻,它卻管轄南到廣東汕頭、北至福州馬尾的漫長海岸線。衛城的"衛",是明朝的軍事建制,衛城內設衛指揮使司和前、后、左、右、中個千戶所。據史料記載,鎮海衛自築衛城起至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162年來,防區內安謐無恙,人民安居樂業。
歷史上鎮海衛曾多次修葺、重建。明正統十三年(1448年)衛指揮同知桂福,弘治年間(1488年-1505年)衛指揮袁侯,隆慶三年(1569年)總兵張元勛等先後組織重修。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清廷下詔棄土移界,衛城遂毀棄。康熙六年(1667年)清廷下令裁衛,鎮海衛從此不復存在,但衛城的遺址遺跡猶存。
鎮海衛位於南太武山麓,鴻江之濱,是一座聞名遐邇的兵戎古城,城牆全部用石頭砌就,依山臨海,如出水蛟龍,與威海衛、天津衛、金山衛並稱明初四大名衛。鎮海衛系明江夏侯周德興於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建以備倭,比漳浦趙家堡還早一百八十餘年,其規模也比趙家堡大一倍多。衛城原有東西南北四個門,門各有樓,后東門常閉,另開水門,現在保存較好的是南門和水門,特別是南門,建造方式奇特,有兩重城門,進入第一道城門后,兩側又各築一道半月形城牆,俗稱月眉城(簡稱月城)。
城內有後山、鼓山、曜山、昭山、倉山,俗稱五星山,城外有釀酒桶頭山、土地公山,狀似七星散落,合稱七星落地。城南還有象鼻山、旗尾山。鎮海衛城內到處是井,據說共有九十九口井,分佈於石徑、榕樹之旁,庭院之中。傳說七星井和柳樹井井水最為甘甜。七星井現在解放軍營區內,井水可供整個營區食用洗漱,柳樹井則在南門內民宅區。鎮海衛內外不僅山海俊秀,而且有不少保存完好的祠、廟、亭、碑、牌坊可供遊人觀瞻。城內尚有斷頭羅漢、東嶽景觀、城隍廟、孔子廟、義學碑記、梳妝樓遺址、關帝廟、昭毅將軍殘碑、古石碑坊,明代古街、古城牆等古迹。水門右側柳樹下有古地洞,據說是四通八達的地洞群,為閩南十八洞之一,名曰“飛蛾洞”。在進入鎮海衛城水門右側,還有一株至少跟衛城同齡的古榕(赤榕),它是衛城興衰的歷史見證。
鎮海衛城,歷六百年風雲,故壘雄風,至今猶存。山海壯麗,物富民豐,猶如一顆海上明珠,正閃爍著瑰麗的光芒。
鎮海衛古城
鎮海衛古城
鎮海衛古城
鎮海衛古城
鎮海衛古城
鎮海衛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