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痿

肉痿

肉痿,病證名。肌肉萎弱麻痹之證。痿症之一,亦稱脾痿。

簡介


● 英文名稱:Fleshy Wilting
● 又稱:脾痿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臨床分科—內科

古籍摘選


● 脾氣熱,則胃干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素問·痿論》)

名詞解釋


● 以四肢痿軟,食少,腹脹,腹瀉,疲乏,消瘦等為主要表現的痿病。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肉痿是痿證之一,亦稱脾痿,是肌肉痿弱麻痹的疾病。《素問•痿論》將痿證分為痿躄、脈痿、筋痿、肉痿、骨痿五痿分別加以論述。

臨床表現

● 肉痿以肌肉麻痹不仁,口渴,嚴重時四肢不能舉動等為主要表現。

病因病機

● 肉痿由於脾氣內熱,胃陰不足,脾失健運,則水谷精微生成和轉輸障礙,以致肌肉得不到營養的輸布,故可見肌肉瘦削、軟弱無力,甚則痿廢不用。
● 或因久居濕地,肌肉為濕邪所傷而致,四肢缺乏營養滋潤,倦怠無力,甚至痿廢不用。

病證鑒別

● 骨痿:以腰脊酸軟,不能伸舉,下肢痿弱,不能行動,伴牙齒乾枯,面色暗黑等癥狀為主要表現。
● 脈痿:以四肢關節不能活動,足脛縱緩不能收持,面色紅赤,心煩,脈洪數等癥狀為主要表現。
● 筋痿:以肢體筋急拘攣,逐漸痿弱不能運動,口苦、爪枯等癥狀為主要表現。

治則治法

● 治宜清熱化濕,健脾和胃。
● 可隨證選用川連枳殼湯、梔連平胃散、梔連二陳湯、瀉黃散,或霞天膏、二術二陳湯等。

預防調護

● 避居濕地,防禦外邪侵襲。
● 注意精神調養,清心寡欲;鍛煉身體,增強體質,避免過勞,生活規律;飲食宜清淡、富有營養,忌油膩辛辣。
● 癱瘓患者應注意患肢保暖,保持肢體功能體位,防止肢體攣縮或關節僵硬。對於卧床不起、吞咽嗆咳、呼吸困難的患者,要鼓勵其排痰,經常為其翻身拍背,以防痰濕壅肺或發生褥瘡。在日常生活與護理中,還應避免凍傷或燙傷。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張伯禮,吳勉華。中醫內科學。新世紀第四版。北京:北京中醫藥出版社,2017.
● [3] 鄭洪新。中醫基礎理論。新世紀第四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