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細胞形態學檢查

紅細胞形態學檢查

血塗片紅細胞形態學檢查(red blood cell morphological examination),主要是在顯微鏡下對血液中紅細胞大小、形態、染色和結構個方面的檢查,包括對紅細胞數量的評估。通過檢查紅細胞形態,有助於各種貧血、紅細胞增多症和紅細胞形態異常疾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

簡介


● 檢驗別稱:紅細胞形態檢查
● 英文名稱:red blood cell morphological examination
● 標本類型:全血、EDTA抗凝血
● 所屬項目:血細胞形態學檢查
● 相關疾病:缺鐵性貧血、海洋性貧血、巨幼細胞貧血、溶血性貧血、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等

適合檢查的人群


● 疑似缺鐵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血液系統疾病的患者。

標本採集


● 採集方法:靜脈采血。

檢查前

● 是否空腹:否。
● 若與肝功能、腎功能、血糖、血脂等生化項目同時檢測,建議空腹。
● 檢查前天,白天宜清淡飲食,忌煙酒。晚上10點以後禁食禁飲,次日早晨空腹檢查。

檢查后

● 抽血后,需在針孔處進行局部按壓3~5分鐘,注意不要揉。
● 若出現暈針癥狀,如頭暈、眼花、乏力等情況時,應立即平卧,並可飲少量糖水,待癥狀緩解后再進行其他檢測。

參考區間


● 正常時,成人及出生周以上新生兒的外周血成熟紅細胞無核,直徑為6~9μm,雙面微凹,瑞氏染色呈粉紅色,中央1/3處著色較淡,稱中心淡染區。
● (數據來源:尚紅,王毓,申子瑜。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

臨床意義


大小異常

● 小紅細胞:紅細胞直徑<6μm,見於球形細胞增多症、缺鐵性貧血、海洋性貧血、慢性失血導致的貧血等。
● 大紅細胞:紅細胞直徑>10μm,見於巨幼細胞貧血、惡性貧血、溶血性貧血等。
● 巨紅細胞:紅細胞直徑>15μm,見於營養性巨幼細胞貧血、化療相關性貧血、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紅白血病等。
● 紅細胞大小不等:紅細胞大小直徑相差超過倍以上,見於各種原因所致的慢性貧血,如巨幼細胞貧血、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

形態異常

● 球形紅細胞:見於溶血性貧血、脾功能亢進等。
● 靶形紅細胞:正常人佔1%~2%,見於缺鐵性貧血、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等。
● 緡錢狀紅細胞:見於多發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等。
● 淚滴形紅細胞:主要見於DIC(彌散性血管內凝血)、骨髓纖維化等。
● 橢圓形紅細胞:主要見於遺傳性橢圓形細胞增多症、巨幼細胞貧血、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
● 棘形紅細胞:棘細胞大於25%時對巨細胞增多症有診斷意義,還可見於嚴重肝病、脾切除術后、梗阻性黃疸等。
● 口形紅細胞:正常人<4%,增多見於遺傳性口形紅細胞增多症、酒精性肝病。
● 鐮形紅細胞:見於鐮形紅細胞貧血、血紅蛋白病等。
● 紅細胞形態不整:見於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溶血性貧血、感染性貧血、巨幼細胞貧血、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等。
● 紅細胞聚集:見於支原體肺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惡性淋巴瘤、肝硬化等。

染色異常

● 淺染紅細胞:多見於缺鐵性貧血、海洋性貧血、鐵粒幼細胞增多的難治性貧血。
● 濃染紅細胞:見於球形細胞增多症、溶血性貧血、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紅白血病等。
● 嗜多色性紅細胞:見於各種原因的增生性貧血。

結構異常

● 嗜鹼性點彩紅細胞:見於重金屬中毒、各種原因的增生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等。
● 卡波環:見於溶血性貧血、脾切除及各種原因的增生性貧血。
● 豪周小體:見於溶血性貧血、脾切除及各種原因的增生性貧血。
● 有核紅細胞:見於各種原因的貧血、急慢性白血病、骨髓纖維化、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惡性組織細胞病、骨髓異常增生綜合征、多發性骨髓瘤及骨髓轉移癌等。

其他異常

● 紅細胞內的其他包涵體:
● HbH小體(活體組織染色)見於α-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
● Heinz小體(活體組織染色)見於α-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重型。
● Fessus小體(活體組織染色)見於β-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重型。
● Pappenheimer小體,見於鐵粒幼細胞貧血、MDS(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或脾切除后。
檢驗結果的臨床意義必須由臨床專業醫師結合臨床病史、癥狀、體征以及其他輔助檢查等資料,全面綜合分析判斷。

參考文獻


● [1] 萬學紅,盧雪峰。診斷學。第9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
● [2] 潘祥林,王鴻利。實用診斷學。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
● [3] 尚紅,王毓,申子瑜。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